冰川与地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ck6783 求真、求实、识友

博文

为了诺贝尔奖,政府能做些什么 精选

已有 6204 次阅读 2007-10-27 13:29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了诺贝尔奖,政府能做些什么

廖永岩

广东海洋大学

rock6783@126.com

金黄的十月,黄金的十月,本是收获的季节,但作为一个独立50多年的国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每一年的诺贝尔奖,我们至今仍是旁观者。无赖的十月马上就要过去了,每个人还得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但为了来年、及来年的来年的十月,我们来谈谈,为了诺贝尔奖,政府能做些什么?

经济、国防、科技的强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盛。我们的经济,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你看看每年GDP,或者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你就知道了);我们的国防,也的确进步不小(你看看国外对中国的军事评论,你就知道了);我们的科技,的确也有进步(你看看中国人每年发表的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变化情况,你就知道了),但原始性的创新,的确是太少。诺贝尔奖,她奖励的是当年第一的原始创新、当年最有意义的原始创新!别说第三,就是你是世界第二,你也没份!!!我们能对基因敲除小鼠进行许多改进,并发表很多SCI文章,但我们制不出第一只这样的老鼠。我们能对PCR进行很多改进或应用它做很多事,并发表很多文章,但我们就不会第一个想出这种对DNA加热的办法···为了诺贝尔奖,我们需要创新,我们更需要原始创新!

政府通过制订政策,管理着这个国家。政府也具有这个国家资源的分配权。科学研究,既是个人行为,也应是国家行为。只有国家和个人共同努力,中国人才会得到本就该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

不管什么科学研究,都肯定需要一定的经费。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也应该如此。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的确在逐年加大。但是,总让人觉得,我们国家的大课题,或大大课题越来越多,经费更是越来越大,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而面上项目式的中小课题的数量增加得并不太明显。大课题,及大大课题,大多都是指定了目标或范围的,指定性很强。只有面上项目(虽也有个大方向,但具体限制较少),自由选择的活动性较大,评审也相对公平一些。因为诺贝尔奖,奖励的是最原始的创新,而创新的东西,特别是原始创新,是很难具体预测的。所以,指定了具体范围的课题,获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并不大。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人投入了很大一笔钱,制订了几个大计划,其中之一是将人送到月球上去,其中之二是将癌症攻克。结果,美国人的确登上了月球,美国人也实现了其它的工程性的计划,但到目前为止,人类不知共投入了多少金钱,人类仍没有攻克癌症。这说明,投一大笔钱,设几个大项目,完成几项工程性质的事是可以的,但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投入一大笔钱,一定要取得某项最原始的创新,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能获诺贝尔奖式的创新,权威部分是很难预订的,这只能是科学进步和个人灵感的有机结合。所以,我建议,为了中国的诺贝尔奖,政府应加大自由选题的中小自然科学基金(如面上项目)的投入,特别是要增加这个类别基金的数量。使每一个有获得诺贝尔奖潜力的科研人员,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诺贝尔奖,只能是广种薄收。

中国的人口比英国多,也比美国多,但我们能进行获诺贝尔奖研究的科研人员,肯定比英国少,至少应比美国少。因为,诺贝尔奖,奖励的是最原始的创新。是创新,你就得知道现在人类的文明到了什么阶段,什么才是最新的。即你得先知道什么是新的,你才可能创造出比目前的东西更新的东西来。现在的人类文明,主要信息和资料肯定是用英文书写的(当然还有俄文、中文、日文等),就目前来说,肯定不可能是中文。所以,一个不懂英文的人,或者一个英文不太熟练的人,是不可能迅速获得人类的大量最新科研信息的。目前来说,中国有本科生以上文凭的人,肯定不占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而本科生以上的人中,虽然很多人已通过了四、六级等英语级别考试,但其中能真正像英国或美国人一样速度看英文文章的人,我估计又不到一半。这样一来,中国真正懂英文的人(或者说能与英、美竞争阅读英文文献的人),肯定比美国少,甚至会比英国少。英、美等国的人,基本都应是懂英文的人,只要他想搞科研,他就有获诺贝尔奖的可能,但中国人,你若想得诺贝尔奖,你先得花几年或几十年(甚至终身时间)学好英语、俄语、日语等其它语言,然后才可能再进行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的研究。更何况,中国人中这懂英文的很少人中,真正想进行科研的人很少,想得诺贝尔奖的人更少。想到这,先不管别的,仅从数学统计角度来说,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目前还没有得诺贝尔奖的道理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两个办法,一是像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一样,全民学英语,最终将英语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另一个办法就是像日本、俄国等一样,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科学研究刊物或论文或书籍,及时地翻译成本国语言,供自己的科学研究人员及时掌握世界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其实,英、美等国家,远比俄、日等国做得好,他们为了自己的研究人员及时掌握俄国、日本、中国等其它语言科研人员的最新成果,他们不鼓励自己的科研人员去学俄语、日语或中文,而是建立了大量的翻译机构或翻译体制,及时地将其它语言的科学研究信息翻译成英文。使自己的研究人员,就是不学外语,也能及时掌握其它国家或语言的最新研究成果。像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一样,就算全民学好了英语,就算英语成了官方语言,也不见得一定就能提高自己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更何况,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全民改学英语,并使英语成为官方语言谈何容易!所以,我强烈建议,利用中国目前已日益强大的经济做后盾,像俄、日、英、美一样,成立自己的强大的翻译机构或翻译机制,将包括英文在内的其它语言的科学研究信息及资料,及时地翻译成中文,至少得将所有SCI收录刊物的论文或书籍及时地翻译成中文。这样,也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中国想进行科学研究的人,都能了解全人类最新的前沿信息和资料。他研究出的东西,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也才可能使我们的研究生的水平和质量,有一个质的提高(我个人认为,不能全面和及时掌握人类目前研究的最前沿信息和资料,是限制中国研究生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靠研究者个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英语、俄语、日语等其它国家的语言,而掌握人类科学研究最前沿的信息,这虽然不用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但研究者个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太大。任何一件事,若投入成本太大,而利润又不太高,就很少有人去做了,或想做的人的百分比就低了。国家应做的事,就是要降低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本,而提高其利润。中国像俄、日、英、美一样,及时将科学研究最前沿的信息及时翻译成中文,就是降低中国人科学研究成本的最好方式。

当然,诺贝尔奖,奖励的是最原始的创新。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权威的否定。所以,创新的东西,特别是最原始的创新,一般是很难得到现有权威认可的。像能得诺贝尔奖一样的原始创新,就更是如此。魏格纳,他创立的大陆漂移学说,虽然因他去世得太早,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但大家一致认为,他若能活得长一些的话,他肯定能得诺贝尔奖。但这能怪他吗?他1915年创新了大陆漂移学说,但上世纪60-70年代,他的学说才得到认可。而他,早在1930年,50岁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要知道,他去世时,他的大陆漂移学说,是受到当时学术权威的强烈反对的!还有,爱因斯坦的创建相对论的论文,送到Science不发,再送到Nature,同样不发。当然,他还将他的论文,送到过很多个当时权威的物理学刊物的编辑部,但没有一个有影响的刊物愿发他的论文。没办法,他只好将他的论文,投到了本国(德国)的物理学进展。好在有伦琴等伯乐存在,他的论文才得以见天日。他也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你知道吗?就是因为他的论文太创新,得罪了很多当时的学术权威,他的诺贝尔奖,也因此而推迟了很多年!虽然他以相对论而成名,但却只能以光电效应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所以,要鼓励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进行创新,进行原始的创新,我们一定要建立能有利于这类创新得到承认的伯乐体制。若没有这个发现创新的体制,其它方面再好,也绝不会有人敢去做这方面的事。因为,就算你的研究的确是绝对原始的创新,并对人类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但你的论文或书因某种原因发不出来,或得不到传播,别人就无法知道,你的理论就什么也不是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当别人问爱因斯坦如何发现伟大的相对论时,他说,我的相对论没有什么,我和别人一样,提出了一种假说,只是我比别人幸运,我的假说被接受了而已。

最后,开一句玩笑,要想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获得诺贝尔奖,得认真做好中国科学研究人员的卫生保健,让他们活得长一些。因为,原始创新的东西,要证明它,得需要时间。你看,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80多岁才获得的,若他像魏格纳、门捷列夫一样,活的时间不太长,就算他贡献再大,也不可能得到诺贝尔奖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4-9777.html

上一篇:管用的论文,一定得用中文写
下一篇:黄龙,地质造就的美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