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ang

博文

我是谁?

已有 1410 次阅读 2022-9-26 01:02 |个人分类:内部世界|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是谁?

从程序员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对于我而言是再方便不过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程序员,但编程活动深刻影响了我目前思维模式的形成。我是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声明:我是人类的一个实例。在这个基础上,我自然就拥有人类应该有的所有属性与方法,下面再谈论起来也就不那么唐突了;至于那些没谈到的,你参考着一般的人类应该也不难想象。

“李旺”,这是当前我的name属性的值。在我刚刚实例化的时候,我的这个属性拥有一个空值(空值也是值);稍后不久,我的爸爸妈妈在新华字典中获得灵感,将我这个属性赋值为“李王”,到这里你十有八九念错了,不是二声,是四声,在古汉语中有统治、称王的意思,读二声就正好是妈妈的姓氏,不得不说这实在是穷夺天工而且霸气侧漏。再稍后不久,我所在的人类社会系统要在它的相关列表中把我的存在记录进去,也就是到镇派出所给我注册户籍。当时负责做信息录入的民警同志把我的name属性值的第二个字符看错了,看成了“五”,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王”连笔写了之后就很容易被误认为“五”。这个误会直到我小学三年级时候才因为学校的学籍统计工作被发现,然而那时候我的name属性值早已经被爸爸妈妈修改为“李旺”,之所以改成这个是因为大家总是把“王”念成二声。再后来,我上高中的时候拥有了人生第一张身份证,办理身份证时才正式地在系统中把我的name属性值修改为当前的“李旺”,这时它更蕴藏了生机和希望的含义。

“男”,这是我的gender属性的值。如果继续按照面向对象的思路,我想这个属性值应该是在我实例化的同时随机生成的,要么是0,要么是1,而且一旦实例化完成就不允许修改这个属性值。或许有人主张把“男人”和“女人”归为人类的子类,但如果考虑到人类实例化的性别随机性,还是将其归为属性范畴更容易理解一些。子类也是类,它们不过是从父类那里继承了一些公共属性和方法,实例化的时候还是要明确指定到底是哪一子类,显然我们的父母在这一方面是无法预先指定的。如果说命运是客观存在的,大概可以把它理解为类似于引力场的某种存在,或者形象地理解为轨道,那么性别就是命运轨道的第一站。把性别比喻为人的命运轨道的第一站,是因为它对整个生命历程起到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实例化为男人确实是比较幸运的,因为男人拥有更强的机体,使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容易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存在下去。存在就是意义吗?我认为是的,而且是对于一个独立个体而言的终极意义,包括一花一木,甚至一块石头。然而我认为,男人也不是完全幸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女人的存在所决定的。

“学生”,这是当前我的social_status属性的值。写到此处时我着实思考了一会儿,我首先想到的属性名是job,随即又意识到把学生归为一种职业在很多方面是不恰当的,最显而易见的,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没有服务于任何其他的人。最后我想到了“社会位置”,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答案。学生不参与社会大生产,他们作为学生的时候是纯粹的消费者,因此学生的社会位置理所当然的不会高。我从6岁开始成为一名学生,到了今天已经26岁,一直作为一名学生。有人可能会觉得我比较悲惨、可怜,而我则感到相当幸运。我们的吃穿用行在不断升级,而这些物质条件正是由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生产制造出来的。社会在前进的同时必然对身处其中的人提出更高要求,如果不上学、不接受科学文化训练,就越来越不具备参与生产劳动的资格,而劳动是人的基本需求。

对我个人而言,20年学习生涯中遇到的几位好老师是幸运中的幸运,他们认可我、鼓励我、帮助我,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我的所有老师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刘劲松老师,他在我本科期间为我们讲过一些课程,现在回想起来,从我向他展示我的课程作业开始,我此后的人生轨迹就逐渐走向光明了。本科毕业以后,我成为刘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并开始去到金属研究所张士宏老师的课题组交流学习,这里也是刘老师博士毕业的地方。在金属所我遇到了一些优秀的人,也极大拓宽了专业视野,并结交了几位好友。2021年11月,我跟随刘老师和张老师的团队来到常州的一家企业做项目工作,到现在已经有接近一年的时间。从相识到现在的几年时间里,刘老师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帮助和包容,因为刘老师我有幸能与金属所的优秀的人们相遇,并受到他们的积极影响。如果2023年我仍能留在团队中工作,我希望能为团队做出更多贡献,如果届时我离开了团队,我也将在团队有需要的时候尽我所能提供帮助。长久以来,我努力成长的最底层动力就是为了回馈。

“单身”,这是当前我的relationship_status属性的值。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毫无疑问是人与人之间最紧密的关系,而男女之间的伴侣关系则当之无愧地排在第二位。我们与形形色色的数不清的人打交道,但唯一能让我们击退孤独感的地方只有家庭。一男一女一孩是一个完整家庭的最小组成,其中一男一女是先决条件。快乐是普通人一生的追求,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带来的快乐应该是比较高级的一种,物质享受带来的快乐相比之下就是低级的。这里所说的亲密关系不局限于男女之间,但我猜想如果一个人有能力通过男女关系获得这样的高级快乐,那他与同性之间建立亲密关系并收获快乐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以上仅仅是我的观点而不是我的经验,因为我至今为止仍然没能充分体会到这样的高级快乐。以前我认为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现在我发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可能是更重要的,因为只要参与社会分工就多少能创造一些价值,但是却完全有度过了一生而未能建立任何亲密关系的可能,这想想就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我以后要特别重视这一问题了。

思考(),这是我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语言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智能的发展,这一点不必通过考古研究,简单反思一下我们此时此刻的思想活动就大致有所察觉了。历史上一些数学分支的高速发展往往起源于一种良好的表记形式的提出,在此之前人们或许已经接触到相关问题,但是受限于旧有表记形式的局限性,人们的思考难以进入更深层次,我想这是人脑的功能特点决定的:人没有像计算机一样的高容量内存芯片,导致他在进行复杂思考时容易失去稍前时刻的结论,从而无法同时保有足够多的思维材料,也就削弱了在个别材料之间产生连接并获得灵感的可能。良好的表记形式能够帮助人们克服这一自身不足,使其能够简洁而完整地记录先前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更进一步的可能,甚至在灵感极匮乏的时刻通过机械的符号逻辑推演获得启发。另一个例子就是建筑设计,简单的茅草屋直接在头脑中就能够完成其设计,但对于像北京奥运鸟巢那样的复杂建筑,它的设计就必须依靠一些记录手段,至少是草纸和笔,否则设计师在考虑墙壁的时候就已经把之前关于地基的想法忘得一干二净,这时即便是之前的想法中有任何错误,也没有改正的可能了,因为被忘记的也包括错误本身。语言之于思考,就像表记形式之于数学研究,就像纸笔之于建筑设计。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随着我们基于语义的思考活动的增多,语言也逐渐成为思想的牢笼,语言的边界成为思考的边界。语言在促进智能的同时也毒害了智慧,就好像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毒害了肝肾,而我早已经毒入骨髓了。

篇幅受场合所限,只介绍以上这些主要方面吧。至于那些没谈到的,你参考着一般的人类应该也不难想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1446-1356818.html


下一篇:哈哈,时隔多年再次获得奖状
收藏 IP: 39.144.154.*|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