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h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shch

博文

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已有 1407 次阅读 2022-7-9 15:3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忽然想起,我们并没有对被宇宙膨胀概念改头换面后的哈勃定律是否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讨论,似乎可以给予补充说明。

首先,宇宙膨胀的概念本身是否能够成立就存在问题。我们已经举燃气爆炸为例明确指出,在没有确认河外星系谱线红移现象只能唯一地由宇宙膨胀产生的情况下,就以前者肯定后者的存在,在逻辑上是有欠缺的,也就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了。这里就不多费口舌了。

其次,除了已遭受不适当解读的河外星系谱线红移现象外,人们并没有找到能证实宇宙膨胀存在的确凿证据。这是毫不奇怪的。既然它本来就不存在,当然就找不到证据了。我们也说过,用宇宙膨胀概念改头换面后的哈勃定律会造成:宇宙膨胀无原因地不断加速、目前观测到的最远星系的所谓膨胀速度接近光速这两个荒谬结果。仅此本就可以否定宇宙膨胀的存在。我们也说过,即使这个最远星系能荒谬地以两倍光速的速度远离我们,其距离也不过是每年增加2光年,一万年也只增加了2万光年,与其现今的距离130亿光年相比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当然也就是很难被检测出来的。既然无法检测出来,那又怎么能肯定它确实存在呢?

第三,哈勃定律叙述的是星系的所谓“退行”速度与其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退行”速度源于宇宙膨胀的错误概念,当然是不具备任何科学意义的,这暂且不谈。该线性关系为何能够成立虽未述及,但也不妨给予一定的讨论。既然说到宇宙膨胀,就有一个方向问题,也就是说宇宙存在向外扩张的运动,这必然应该存在相应的物理机制。但对此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目前说不清楚,问题也不大,因为可以想当然地肯定,是宇宙中各天体之间存在某种互相排斥的作用,才会使其相互远离,但不管这作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总会是距离越近,该作用的强度越强,其远离的速度也越快。我们可以将两块磁铁,分别放在可以灵敏运动的小车上,使其极性相同的一端相对,就会互相排斥而使小车离开。肯定只能看到,最接近时排斥力也最大,离开的速度也最快,距离远了速度就会慢下来,直到停止下来。怎么会如哈勃定律叙述的那样:星系的距离越远,其“退行”的速度倒反而越快呢?这肯定是有违常理的,这显然表明这个哈勃定律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哈勃当年的发现是星系的谱线红移量与星系的距离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与星系的“退行”速度并无任何关系。这种有违常理的情况正是由宇宙膨胀的概念造成的。

最后,按照宇宙膨胀的概念,宇宙是由内向外连续膨胀的,如果膨胀的速度是相同的,其体积的增加量随其位置在宇宙中的不同就会有显著差异。为简单起见,假设宇宙是有限的且呈球形,其球心处即膨胀的开始处,这里每膨胀一光年,其体积只增加4/3ⅹπ(光年)3。可以计算出:在距球心10000光年处每膨胀一光年,其体积的增加为4/3ⅹπ300030001(光年)3。两者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后一处由于宇宙膨胀引起的密度变小程度肯定远远甚于前一处。这还是假设膨胀同为一光年的情况,按照哈勃定律是星系的距离越远,其“退行”的速度(也就是宇宙膨胀的速度)越快,那就会使宇宙在密度发布方面更会存在天差地别的不同。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宇宙学原理,说的是: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虽然具有随机性,但在天文学的大尺度上看来,天体的分布情况是相对均匀且各向同性的。使得宇宙中任何一个场点都不特殊,没有天体分布不均的现象。这与现代巡天观测的结果是大体符合的。上述宇宙在密度上的天差地别显然是与这个宇宙学原理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这与现代巡天观测到的事实是大相径庭的。既然用宇宙膨胀的概念推出哈勃定律会结出如此的恶果,难道还能将其奉为圭臬作为解决宇宙中有关问题的依据吗?难道不应该将其抛进历史的垃圾箱吗?

宇宙大爆炸说法的基础实际上应该就是宇宙膨胀。如果没有错误地认定河外星系谱线红移现象是由宇宙膨胀产生的,也就不会用此概念去反溯宇宙的历史,也就不会以为宇宙的原始状态是无穷小的一个点,也就不会想到要用一次大爆炸来把宇宙创造出来。宇宙大爆炸的说法也就不可能出现了。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是宇宙膨胀的说法才使大爆炸得以产生,而我们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就已经指出了大爆炸说法的种种问题,其根源也基本都与宇宙膨胀有关。在抛弃宇宙膨胀的说法后,大爆炸也就应该烟消灰灭了!由宇宙膨胀之错而生,又随宇宙膨胀之错的被公认而灭,这不正如一个成语所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1991-1346554.html

上一篇: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7):大爆炸怎么会成为主流思想的?
下一篇: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9):竟然似乎与宗教信仰有关
收藏 IP: 101.93.32.*| 热度|

2 马德义 朱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