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h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shch

博文

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5):该收场了!百年闹剧

已有 2025 次阅读 2022-6-10 15: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5):该收场了!百年闹剧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讨论,我觉得自己所形成的一些观点已经基本上都说出来了,虽然看上去好像有点钻牛角尖,但我觉得应该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那些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当然不能相信;对于有科学根据的,但做了错误解读的,当然也要给予拨乱反正,不能再让它在错误的泥淖中继续为非作歹了,更不能让对宇宙的错误认识一直延续下去,甚至贻害到年轻的一代、子孙万代。在神圣的科学舞台上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闹剧了。现代宇宙学研究也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一条歧路走到黑吧!

应该承认,宇宙膨胀概念的产生并不是有人蓄意为之的,它不过只是源于对于河外星系谱线红移现象的一种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天文学上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来解释谱线位移现象是屡试不爽的,有人由此认为宇宙存在膨胀不过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完全可以理解。但将其奉为金科玉律,长期不去进行理性的思考,就成为难以原谅的缺憾了。从那以后宇宙学研究就拉启了百年闹剧的大幕,就很少听到科学理性的声音了。即使会有一些声音,也被淹没在喧闹的锣鼓声中了。

由于有了宇宙膨胀的概念,人们就自然会产生“昨日”的宇宙永远比“今日”的小的印象,从而有了如此追溯下去就能得到宇宙的原始状态,自以为就可以探索宇宙的起源了。这肯定是不自量力的。因为宇宙之大、其中存在着哪些奥秘绝非人们一拍脑袋就能想象的。只要想起在飞船上拍摄的地球在太阳系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蓝点,我都觉得人类应该自惭形秽。迄今为止,人类用最先进的观测手段,甚至通过人造天体远在地球之外观测也不能穷尽宇宙的全貌,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地就可知道宇宙的起源呢?真是痴心妄想。人们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宇宙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说到宇宙膨胀,当然只有认为宇宙是有限的才有意义,但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宇宙的界限之外难道就不是宇宙吗?难道那里是创造出宇宙的上帝或众神居住的地方吗?(我甚至怀疑包括大爆炸在内的宇宙膨胀说法后面可能具有宗教的背景,才会那么红火而难以撼动。)即使宇宙是有限的,因为其浩瀚无涯,目前人们还没有探索到它的边界,观察到的所谓膨胀也仅是局限于目力所及,不能肯定更远处的宇宙不会存在收缩。断定整个有限的宇宙是膨胀的又有什么根据呢?我想到在上一篇中说到,用宇宙膨胀的速度-距离关系式可以算出,距离我们最远的星系的所谓“退行”速度值已接近于光速,即使让其接近于两倍光速离开我们,经过一年,其距离也只是增加了2光年,这与已知该星系的距离131亿光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可是星系以两倍光速离开我们的距离在一年中的变化啊!星系以两倍光速离开我们本来就是匪夷所思的,其表现出的宇宙膨胀却微不足道。这才是人们除了不明原因的星系谱线红移现象外找不到确凿证据来证实宇宙膨胀概念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星系的谱线红移现象完全可能不是由宇宙膨胀引起的。既然连这也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哪里能对宇宙的起源有一点客观的了解呢?

在前面一系列文章中我们指出了哈勃当年的发现并非宇宙膨胀的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人们就不会有“‘昨日’的宇宙永远比‘今日’的小”的印象,也不会不停地追溯下去,认为最初的宇宙是无穷小的,也就不可能想象出一个没有大小的奇点—超级原子;更不会无中生有地杜撰出一场大爆炸的闹剧来,煞有介事地信口雌黄描述一番;也就不会毫无根据地做出‘预言’,最后闹出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笑话,让诺贝尔奖也跟着受累;不会拉上毫不相关的广义相对论作为大爆炸的理论基础,得以让其横行一时;不会拼凑出各种没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明大爆炸的正确性;不会……。我指出的这些都是有关大爆炸的一些存在问题,足以说明它是不可信的。而这一场百年闹剧不过就是由人们对星系的谱线红移现象的错误解读,得到宇宙存在膨胀的概念后产生的后果,这一小小的误判却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还真的让人不能掉以轻心。现在看来,要使现代宇宙学研究回归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还是任重道远的。不过我相信,宇宙膨胀的闹剧已经任其折腾了近百年了,也到了应该收场的时候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1991-1342403.html

上一篇: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4):宇宙膨胀加速是个伪命题!
下一篇: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6):否定宇宙膨胀加速没有错
收藏 IP: 101.93.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