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0.150.108.*   [76]葛维亚   2020-1-27 18:12
我在1972写出一篇介绍性文章《瞬时单位线原理与应用》,在《水文科技通讯》刊出。文中就纳希瞬时单位线概念、公使推导、矩法计算参数、计算步骤和计算实例作了详细论述。1974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论文《纳希汇流模型的应用与改进》,其中在我国最早引入了流域地理概念。1978年在地理学会《水文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该成果根据矩法概念论证了纳希汇流模型脉冲入流点不在最上游而在形心处,,以此对模型参数加以改正,给出了一系列改正计算公式,提高了成果精度。这一切说明,纳希瞬时单位线基本表征就是伽玛函数和脉冲响应函数。也是一个清晰的数学物理模型。      
      我自1976年开始的汇流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从二项式分布导出长办汇流曲线公式,比长办利用微分方程推导更简单,更便捷。水文专家李新铭、罗伯昆、王钦梁看过推导过程后,认为思路清晰,推导简捷、无误。在这段时间,通过分析论证,发现当时的一些汇流方法,包括在我国使用的谢尔曼单位线、纳希瞬时单位线、马斯京根洪流演进、长办汇流曲线、华水赵人俊汇流方法(即华水汇流曲线)以及皮尔逊3型曲线均属于不完全伽玛函数, 即同属于一类数学模型, 相容相包, 例如纳希汇流模型就是马斯京根汇流模型在X=0时的特例。我通过数学解析同时证明,苏联加里宁汇流曲线、长办汇流曲线、纳希瞬时单位线等,皆为同一种数学类型的汇流曲线。同时推导出纳希瞬时单位线、长办汇流曲线、华水汇流曲线、谢尔曼单位线几种模型参数转换公式二十个左右(详见科学网葛维亚博客上《对线性汇流某些问题的探讨》一文)。通过这些研究,我认为,南京水文所和长办水文处等单位把加里宁汇流曲线、长办汇流曲线、纳希瞬时单位线列入三种不同的汇流计算方法,通过河流实测资料得出的计算结果加以比较,把它们的差别作为方法性差别,是一种误解。在实测资料完全相同情况下,计算结果的差别可能不是方法性差别,而是计算误差。我的这些成果和观点,得到了水文权威赵人俊的肯定,称赞我把各种汇流模型联系起来,很受启发, 又称赞我利用二项式定理推导出长办汇流曲线公式, 独辟溪径。
IP: 110.152.212.*   [75]张学文   2019-8-27 20:56
赵克勤的事有什么进展吗
张学文,20190827
我的回复(2019-8-28 18:26):张老,见我的私消息。
IP: 14.200.221.*   [74]葛维亚   2018-4-5 06:00
欢迎你来澳洲旅游。我和老伴在半年前去英国普利茅斯亲侄女家,照顾她就读小学的孩子,每天8点多送他上学,15点钟接他放学。真遗憾我们失去了一次欢聚的好机会,实在抱歉!
我的回复(2019-8-28 18:28):谢谢葛老。当时可能只给您短消息回复。为使网友看到回答,特作补充。顺祝葛老网游愉快!
IP: 14.200.221.*   [73]葛维亚   2017-5-25 18:11
端午快乐!
我的回复(2017-5-26 16:45):谢谢葛老师!也祝葛老师端午节愉快!
IP: 202.114.106.*   [72]马秋梅   2017-4-21 09:25
好的,谢谢陈老师!
IP: 202.114.106.*   [71]马秋梅   2017-4-19 10:37
感谢陈老师的耐心答复!有些卫星气象站得出的蒸散发好像不是用蒸发皿测得的,而是通过其他观测指标(例如 风速、降雨)计算的,这种情况也算是潜在蒸散发吧?另外,实际蒸散发一般如何获取呢?是把潜在蒸散发乘以一个转换系数吗?
我的回复(2017-4-19 22:27):我以蒸散发详情也了解不多,你可以查看一些相关书籍。
IP: 202.114.106.*   [70]马秋梅   2017-4-16 16:54
陈老师您好。跟您请教个问题。请问气象站记录的蒸散发是指潜在还是实际蒸散发?
我的回复(2017-4-17 11:01):不是实际蒸散发,差不多是“潜在蒸散发”吧。比如新疆的气象站,搁一盆加盖子、但与外界有暴露空间(防止雨水进入)的水(正规名称为蒸发皿)在露天存放,观察一天内的水面减少量。新疆常常降水很小,蒸发也很少。然而,一盆水的蒸发量并不小。
IP: 36.149.65.*   [69]fxc159   2017-3-11 19:30
陈老师,您好,我是河海大学在校研究生,我叫曾伟峰,刚看到您分享的中国天气发生器下载地址,但没明白软件模拟1年指的是哪1年?是基础序列资料(1960-2000)的第1年1960年还是2001年?
我的回复(2017-3-11 22:21):我只是介绍,并没有用过。气象家园看到的?到那问问,也许有人在用。
IP: 1.195.108.*   [68]hnjz   2017-3-11 18:39
阅后烦请删除留言
我的回复(2017-3-11 22:25):我看了你在李先生博文后的评论,对这件事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是觉得这涉及地图史及国家的历史,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与讨论,理越辩越明。我认为,有兴趣的人各抒己见是有意义的。
IP: 123.127.143.*   [67]chenxk2017   2017-1-19 14:14
陈老师,最近正在研究L-THIA模型,想与SWAT结合,但是一直找不到L-THIA模型的下载地址,请问您有相关的下载地址或软件吗?十分感谢!
我的回复(2017-2-17 19:48):我只是下载过多年前的一个旧版,也不知放哪儿了。比较新的版本看来需要与开发者联系取得,官网是:https://engineering.purdue.edu/mapserve/LTHIA7/
IP: 110.152.217.*   [66]张学文   2017-1-1 10:19
陈老师:过去一年辛苦了!
祝2017年有新成绩!
我的回复(2017-1-7 13:57):谢谢!
也祝张老网游愉快!
IP: 14.18.21.*   [65]秦小民   2016-11-2 14:54
老师,我最近刚刚开始研究SCS模型,不过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个模型的下载地址,不知道您有相关的下载地址或软件吗??
IP: 61.52.198.*   [64]陈子才   2016-8-15 09:43
辕门立木非妄言

陈子才

(2016年8月15日)

辕门立木非妄言,

执政为民治党严。

尸位素餐需问责,

权大责大记心间。
我的回复(2016-8-16 10:33):赞!
IP: 61.52.192.*   [63]陈子才   2016-5-31 16:04
科学网我的博客,今天刊登中华珍石八块。请欣赏,难得一见!
我的回复(2016-5-31 17:39):谢谢!
IP: 61.52.198.*   [62]陈子才   2016-5-29 10:10
云.十六字令五首

             陈子才

      (2016年5月29日)
IP: 61.52.193.*   [61]陈子才   2016-5-25 01:14
诗是原创,照片是转载的。
我的回复(2016-5-25 10:24):明白了。最好在博文开头写一点说明。这样,就清楚了。
IP: 61.52.193.*   [60]陈子才   2016-5-24 11:53
北京悬彩虹

        陈子才

(2016年5月24日)

雨后斜阳美,

北京悬彩虹。

碧空神仙女,

彩袖舞兴浓。
我的回复(2016-5-24 21:21):顺口溜和本家
本家诗兴酣,吾辈览文畅。
原创标转载,奥妙在何方?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55754-979393.html
IP: 182.19.177.*   [59]孙长庆   2016-5-14 10:00
先加我:ecqsun56, 昌春老师。 下周: 岩石冻融热力学 - 申艳军引领讨论
IP: 183.90.36.*   [58]孙长庆   2016-5-13 11:32
Changchun 老师,敬请入群 参加公开讨论《水》群公开讨论预告: 姆潘巴效应 -  氢键(O:H-O) 能量的”存储-释放-传导-耗散”循环动力学;明晚十点((13/05)
1) 现象;2. 背景;3计算;实验;4 分析讨论; 5 近期文献; 6 问题拓展
ecqsun56
我的回复(2016-5-13 15:41):孙老师看来是希望我参加“水、冰、及溶液”微信组群,我因为不太熟悉这方面内容,更无研究基础,因此当时没有申请加入。有些奇怪,我刚才搜索发现,你的《欢迎加入“水、冰、及溶液”微信组群》帖子已失效了。既然你希望我参加讨论,请重新告知微信号。如不便公开告知,可私信。
IP: 222.18.127.*   [57]Karen2016   2016-4-16 16:44
老师,上面那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想再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计算极端气候指数时,运行结果显示温度类的极端指数都比较正常,但降水类的都有问题!从trend文件夹中的56038_trend.csv可以清楚看到降水类的指数都显示NA,另外56038_tepstdQC中的日降水数据与原数据差别很大,但56038indcal.csv中降水量与原数据完全相同,是不是跟质量控制过程中降水量门槛设置有关?(默认值是25mm)
我的回复(2016-4-18 12:43):我只是一时用过,具体的差错纠正已不太清楚。你既然克服了第1个问题,第2个问题多琢磨与尝试可能就能解决了。软件就是一个摸索与试错的过程。
我的回复(2016-4-18 12:37):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能解决第二个问题。摸索就是提高的过程。 这似乎并不太复杂。我由于很长时间不用,对具体用法也模糊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9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