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历史非英雄独创,亦非人民创造,实为共同创作
热度 4 2012-1-6 00:31
据科学网新闻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则消息(作者:张建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2-1-5),标题言之凿凿,乃《传世两千多年古文《尚书》确系“伪书”》,报道称:^,《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 ...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385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4
洪水三要素是否推广为洪水四要素?
2012-1-4 21:32
水文学中关于洪水特征的描述有所谓“洪水三要素”,通常包括:洪峰流量、洪水总量以及洪水过程线。有网络水文课件认为是洪峰流量、洪水历时及洪量,亦有网友认为是洪峰、洪量、峰现时间。我想,是否可以将之推广并统一为洪水四要素呢?即洪峰流量、峰现时间、洪水总量、洪水历时。简言之,即:峰量、峰时、 ...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103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爱因斯坦与地球科学
热度 2 2012-1-4 14:02
我不知道爱因斯坦在地球科学方面有哪些见解。据新浪读书之《上帝的指纹》(英国葛瑞姆.汉卡克著)中介绍: “已故的查尔斯·哈普古德生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基恩学院教授科学史。他既不是地理学家,也不是古代史学者,但是他的研究却不仅震撼了世界历史的基础,而且对世界地理这个庞然大物 ...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341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从自然思想者到自然思想家——兼谈苏格拉底的无知
2012-1-4 13:02
自然思想者是我的当下,自然思想家是我的追求。 少年时期,在1978“科学大会”的感召下,做科学家是挥之不去的理想。可惜命运多舛,韶华已逝,科学难成。如称科学工作者,我倒是忝列其中。 当今之世,古代百家、现代诸家、后现代杂家纷纷登场,纵论思想风云,给世人指点迷津。 ...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0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寻找活着的理由——读赵鑫珊《观念改变世界》
2012-1-3 22:28
赵鑫珊的作品是所我爱读的。他的《观念改变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他自撰的序名就很好玩:观念究竟是人的发现还是发明?他在书中说:“爱因斯坦从少年起,直到逝世,一直在寻找自己活下去的过硬理由或有关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爱因斯坦说过,他从陀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得 ...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2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数学o分的学生与不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吴文俊的数学点火者
2012-1-2 13:07
今日(2012.1.2)科学网首页的两则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1、中国科学报新闻(科学网2012-1-2发布)“吴文俊的数字之舞“称:进入高中后,吴文俊相对弱一点的数学和英语却突飞猛进。他的数学老师是福建人,因浓重口音,讲课不太受欢迎,但见吴文俊好学,便把许多几何题交给吴文俊在课外做。这些题的难度远远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48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中国人戏修地球到满世界真修地球
2012-1-2 12:05
上个世纪中国人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候,就有人喊出了修地球的口号,从生态角度来看,其实是领全球风气之先的。其时,《寂静的春天》油墨味犹存,蕾切尔.卡逊独唱而已,国人的“修地球”小合唱随处可闻。 尽管丹麦剧作家易卜生早在1882年创作的散文剧《人民公敌》中已经指出了工业化对于 ...
个人分类: 生态环境述评|452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发育史与地理垂直性的另类比对——演化与重演
热度 1 2012-1-1 20:37
人类个体的生命过程据说重演了人类演化的全部过程。我对于此种假说始终存有疑心。这种假说的经典推论之一就是人类起源于海洋。 关于物理与生理的联系,物理学家薛定谔著有《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我想从地理的角度作些比对。地理科学中的有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理性(或曰高度 ...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创新标点符号^^或者“‘’”表示三重引用(双引号引申之三引号)
热度 1 2012-1-1 20:25
引用别人的话语,在现有标点符号体系中只有‘’、“”两级,在强调不侵占别人成果、不改动别人原文的前提下,在话语爆炸的今日,两级引用符号明显显得苍白。 为节约时间、提高交流效率,我认为创设新标点符号“‘……’”是有价值的。正像钞票的面值不断增大一样,引文层次亟需增加。具体以多少级 ...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23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徘徊在“求同存异”与“求异存同”之间
2011-12-31 12:16
“求同教育”与“求异追求”之间如何兼容是值得琢磨的一个教育问题。大而化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教育的差异。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似乎并不严重。西方的求异思维、创造精神已近遗传,国内则仍需后天培养。 从字面而言,在社会层面上,长期提倡“存同存异”,“求异存同”有些“大逆不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317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