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现代气象学”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由《水文学史》想到的
陈昌春 2011-12-15 13:25
“气象学”中似乎并无明确的“古代气象学”或“古典气象学”存在。为什么呢?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李白一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名为“水问”,实为“气问”(降雨来源)。 我不知道大气学界的原因分析是什么。我认为,根子出在,近代之前,普天下的仁人智士 ...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26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古代气象姓什么?天文还是地理?—《气学真原》散思
陈昌春 2011-12-15 12:26
江晓原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无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他名之为“天学”,并撰著了《天学原论》进行阐发。 屈原、李白、苏东坡都曾发出“天问”式疑问。我不由得想到,有无人士发出过“气问”(”屈原《天问》我没有细看。在中国古代“天问“与”气问“似乎并无明显的分野)?以什么样的方式? “气”在 ...
个人分类: 大气科学|366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土地医院何处寻,人间哪得几回闻?
陈昌春 2011-10-25 19:35
  我国土地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我一直期望着中国的土地上出现土地医院。   先看两则新闻:一、“首家土地专家医院落户山东福利龙公司”。本报讯(记者付淼)土地生病了,该上什么医院?7月11日,在山东昌乐召开的中国肥料业专家年会传来消息,大会决定从今年起成立土地专家医院,首家土地医院设在山东福利龙公司,并任命肥料 ...
个人分类: 生态环境述评|34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甘霖与暴雨——雨点的热情与疯狂
陈昌春 2011-9-4 19:37
野史记载说,唐朝杜甫写了一首《四大欢喜》诗:“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清朝才子纪晓岚加了八个字,让诗改变了模样:“十年久旱逢甘霖,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状元金榜题名时。” 南宋洪迈先生在《容斋随笔》中这样写道:“长久以 ...
个人分类: 大气科学|3768 次阅读|没有评论
逆流而上的水文学取向与趋向
陈昌春 2011-9-2 21:13
  水文学中的两大核心组块是产流与汇流。   多年来的传统是,产流粗而汇流细。集总式模型对于产流往往概而化之。分布式模型正是因为意识到产流精度的缺失而作的纠偏。   从理论的成熟度看,汇流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方法或模型,产流则呈现出战国特征,涉及到降水、土壤下渗、植物截留、蒸发腾发、地下水势分布等诸 ...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34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渐行内生、独立的水文科学——从水利配角迈向独立天地
陈昌春 2011-9-2 09:16
水文科学发展除了长期依托水利建设之外,自身的动力似乎一直比较缺乏。近年水文学的面貌明显改观,不少有相当份量的著作纷纷面世。针对此种情景,我想用“内生”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内生”当前主要用于经济学领域。比如探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知识与增长——基于内生增长理 ...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24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气候学的“盛唐气象”与水文学的“战国水场”
热度 1 陈昌春 2011-9-1 20:30
气候学,今日在各类媒体中的锋头之健,除经济学外,眼下似乎无多少学科可以匹敌。哲学,按科学网前几天一则新闻(关于浙大哲学毕业生)介绍的境况,似乎一日不如一日,渐已成了市场经济下的明日黄花。昔日高居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角色——“哲学”一至于此,令人唏嘘。    气候学由 ...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313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气候污染”———————创新词,启新思
热度 2 陈昌春 2011-8-31 11:46
阅读《生态水文学》(Peter S.Eagleson著,杨大文、从振涛译),看到《中文序》第一句“水资源面临着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水污染等诸方面的威胁……”。我认为,并列的三者逻辑上并不对等。“水污染”应当是指人类带来的污染,火山爆发、地质灾害等引起的水化学劣变似乎不属于“水污染”范畴。 &n ...
个人分类: 大气科学|2843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地球的“望闻问切”与“地球系统科学”
热度 2 陈昌春 2011-8-24 16:51
尽管对中医的讨论纷纷扬扬,难有定论。但我想,“望闻问切”总是个很好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地理科学研究类似于对地球的“望闻问切”,研究地理需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把地质勘察形象地比喻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它的目的是察明地理、地貌;评 ...
个人分类: 地理科学|3377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ArcGis中 “feature”似宜译“图素”、“形素”而不仅是“要素”
热度 1 陈昌春 2011-8-21 18:41
  我认为,英语翻译或者英语科技翻译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与时俱进是客观规律与形势所需。不少西方政治名词、法律名词、文化名词的汉译,虽然沿用多年,其实往往带有“词语”翻译时期文化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烙印或偏差。探究本义、还原真义就显得很有意义。当然,由于惯性所致,改变字面本身已经很难,但是依然可以老瓶 ...
个人分类: 地理科学|7358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