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朱熹心目中的“方塘”乃现代水库之雏形—水利方塘非寻常池塘可比

已有 4995 次阅读 2013-8-2 12:34 |个人分类:历史探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科学网博友霍有光先生的父亲霍松龄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霍老品评古代诗词的著述与视频深受欢迎、受人耳目一新。约二年前我去西安开会时顺便与霍有光先生见面叙谈,方得知霍博友乃霍老之公子。

     我因考证“水到渠成”的缘故,对朱熹的经历与他的诗文有所了解,对他的这首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尽管很想向霍老讨教一下,可惜时间紧张,没有机会拜会霍老前辈。

     一般的理解认为,朱熹主要出于想象,不可拘泥于细节。而我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朱熹熟悉水利,他笔下的方塘非寻常池塘(无入口,主要靠老天下雨)可比,它是现代水库的雏形。他心目中的“活水”并非出于想像,而是现实中使用渠道进行引水蓄积的缩影。

     除了方塘之外,我对于这首诗的独特见解还有:“问渠”之渠并不能用“它”一言以蔽之,朱熹心目中的“渠”至少是双关的,而且重在水渠之“渠”,而非普通人称代词“伊、亻巨”可比。

     朱熹曾经居官的浙东有不少传统的水利设施,如陂塘、海塘等。

附1:以下图文转载自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01/s1a_bd02.html 


陂塘提水陂塘明渠井渠都江堰治河
   古代人工灌溉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和地表,而以江河湖沼等地表水居多。地表水虽然易于获取,但水量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自然水量往往不能时时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于是,中国古人建造了很多人工陂(bēi)塘, 用以存蓄水分,调节江河流量。这些古代陂塘就相当于今天随处可见的水库。
   陂,阪也,塘,池也,陂塘就是利用低洼之地汇集周边水源而形成的池塘。历朝历代,所筑陂塘众多,但若以时间和成效而论,则非芍陂和鉴湖莫属。
   芍陂位于今安徽省寿县以南,相传公元前598年至公元前591年间,由楚人孙叔敖(生卒年不详)始建。(一说为战国时楚人子思所建。)芍陂主要水源是淠(pì)河,《水经·肥水注》曾详述芍陂源流及规模,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隋代时,经整修增辟为三十六门。明嘉靖《寿州志》曾详记当时三十六门的具体名称及其地点,它的灌渠总长达783里。 然而,历史上的芍陂位于南北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当地豪强不断占陂为田,芍陂面积逐渐缩小,灌溉功能日渐萎缩,现在的芍陂已成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安丰塘(古芍陂)古鉴湖示意图今天的鉴湖风光
   古代的鉴湖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以南,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由当时的会稽太守马臻(生卒年不详)主持修建。 观察绍兴地图,可以看到,在它南面,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山地,北部为平原,再北为杭州湾。 鉴湖是拦蓄山北诸水所形成的东西狭长的水库。由于湖水高于农田,农田又高于江海。因此,天旱时放湖水灌田,雨涝时拦蓄山溪洪水。北宋时期,人们开始围湖造田,古鉴湖不断缩小。元代时,大面积的鉴湖已经消失,仅少数低洼地尚留水体。今天,绍兴城边零星散布的艾塘湖、百家湖、鉴湖、白塔洋、洋牌湖等就是古鉴湖残留的遗迹。
 

附2:http://www.cqrb.cn/xinwen/lvyou/2014-07-01/246861.html

                                                                                         半亩方塘一鉴开

                                                                                         来源:永川日报
                                                                 时间:2014-07-01 08:02:28 | 编辑:王姣

斑驳的崖石  

流觞曲水

绿水青山

小桥流水

如鉴绿水

开着粉色小花的黄荆树

位于金龙镇解放村的八字塘水库,因形如汉字“八”字而得名。水库不大,仅10余亩水面。与其说是水库,倒不如说是塘更为准确。然而,别看这“半亩方塘”,却别有洞天。

6月25日,记者来到这里,被这里的美景和幽静所吸引。八字塘水库像一面镜子,展现在记者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镜中飘荡摇曳,有点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韵味。

除水美外,八字塘水库环绕的小山丘也十分养眼。山上一片葱茏,桉树、松树栉比鳞次,就连丛生于岸边的低矮灌木黄荆树,也开着粉紫色的细小花朵,成片成林,活得蔚为壮观。山梁是一排圆硕的红石,掩映于绿树之后,隐隐约约。只有临水的一处崖石无植被遮挡,色彩斑驳,纤毫毕现,是一群野鸽子的重要栖息地。然而,最为称绝的是八字塘水库的两处瀑布,分别位于“八”字的“撇”尖和“捺”尖。一高一低,一宽一窄,一曲一直,或石上飞泉,或曲水流觞,何其美哉。               记者 张天彦 摄
附3:http://www.xiaoyi.gov.cn/xyxw/xyyw/2014-08-14-17631.html

【小象湖】
  小象湖名为湖,实际是一个沉砂池,将兑镇河、下堡河来的水经过沉淀处理后,然后通过四通八达的河道和湖泊系统,将沉积净化后的水,输送到公园的各个角落,为整个湿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干净的水源。小象湖为胜溪湖湿地公园的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小象湖也是一样,它为胜溪湖中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干净的水源,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园中的池塘这么清澈。夕阳西下,小象湖更是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来到这里,你将被这大自然的美妙所震撼!

附4:http://tieba.baidu.com/p/1414423758(这则消息存疑)

      从宋岭出来,我们去探寻大坪乡一个有历史渊源的人文景观,就是素有嵩县八大景之一的”源头活水”.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曾在此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东源头村,我们找到了源头活水遗址,现在仅存一座小庙房和一条断碑,历经沧桑的变迁,碑上的字明灭难读,年代更不复考究.听庙里的和尚讲,这里的水之所以叫活水,是因为历史上这窝泉眼水满自溢,不断的向外涌出甘甜的泉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713487.html

上一篇:汉语词典“潦草”的前世今生——“潦”音之抑扬顿挫
下一篇:科学网的评论、回复、留言如果能够增加“修改”功能就更好了
收藏 IP: 112.86.206.*| 热度|

3 赵建民 蔡庆华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