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ca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canwei

博文

《西布利观鸟指南》读后感

已有 2827 次阅读 2021-8-18 21: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叶元兴老师寄给我一本他和王利刚老师翻译的《西布利观鸟指南》。很喜欢这本书。淡蓝色的封面镶嵌着白色的花朵,很像观鸟时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寻着书中的内容,仿佛又感受到初学观鸟时的青涩。既有辨识的焦灼,又有增添新鸟种的兴奋。那些年的汗水和艰辛,如同陈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本书即是回忆,亦是对鸟类知识的梳理。从分类、到鸣声和羽色,书中结合案例将鸟类知识呈现在眼前。尤其称赞的是文字的优美,毫无翻译书籍跨文化所导致的违和感。即使如书中案例所涉及的美洲鸟类,配上译者精准的描述,也不觉得陌生。

叶元兴老师是我很敬佩的年轻学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科普领域,都做出了优异的工作。我们组多位学生攻读鸟类学研究生,或多或少都受到“小叶叔叔的鸟袋”(叶元兴老师的科普号)的影响。我们组的研究生张屹美同学也恰巧在近期读了《西布利观鸟指南》这本书,并写了一份读后感。已征得张屹美的同意,刊登如下。

《西布利观鸟指南》读后感

张屹美

鸟类,或许是人们身边最引人注目的一类野生动物。上学路上,出门采购,沿街散步,清脆的鸟鸣声都与我们相伴,哪怕是出门扔趟垃圾,兴许也能见到几只胖乎乎的麻雀,在地面蹦蹦跳跳地寻觅美味。

不知你是否曾见过这样一类人:他们身着朴素且带有隐蔽性的衣服,手中拿着望远镜,身后背着旅行包,可能还挎着一台看起来价格不菲的相机;他们走走停停,视线追逐着树丛里的什么,时不时抬头张望天空,偶尔低声交流几句;在某个瞬间,他们同时掏出望远镜或相机,数个镜头纷纷瞄准远处的目标,一连串的快门声紧随而至……这些在旁人看来十分怪异的行为,却是这些人的乐趣所在——他们是在观鸟。

观鸟,顾名思义,就是观察鸟类。不同鸟类的体型、羽色、行为、鸣声等特征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区分和辨别,从而识别出目标所属的类群,甚至精确定位到物种,这就是观鸟的精髓。观鸟是一项入门很容易的户外运动,它不像登山、攀岩那样需要极高的身体素质,也不似潜水、划艇那般依赖繁琐的器材和设备。想要体验观鸟的乐趣,你只需踏出家门,在绿地或公园里逛一逛,静静聆听自然的声音,就能发现隐藏在身边的美丽倩影。

你可曾仔细观察过一只麻雀?提到麻雀,你能想象出它的具体模样吗?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麻雀就是一种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的小鸟,它实在太过常见,整日叽叽喳喳闹个不停,很难有人会特地去留意它们。可每当我将自己拍到的麻雀照片发给家人朋友们看的时候,他们都惊奇不已地感叹着,小小麻雀竟如此可爱,身上的斑纹竟也时髦了起来。观鸟,能够让我们察觉近在咫尺的美好。

如果你对观鸟产生了几分兴趣,却又不知从何下手,不妨来读读新出版的这本《西布利观鸟指南》。这本书由美国观鸟达人戴维·艾伦·西布利所著,他自幼便开启了观鸟之旅,成年以后,独自走遍美洲大陆找寻鸟类。西布利将自己前半生的观鸟经验浓缩成这本《西布利观鸟指南》,专业而系统地描述了从寻找、识别鸟类,到鸟类分类,再到根据行为、鸟鸣、羽毛、年龄等细节辨识鸟类,这样一整套观鸟流程。这本书甚至可以看做是一堂观鸟课的讲义,其囊括的内容充实紧凑,内文配有简洁明了的插图,无论是观鸟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观鸟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精华。

观鸟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就是鸟类图鉴。但一般来说,适合使用图鉴的场合,基本上都是在心中有想要了解或查找的目标鸟种以后,再专门去阅览相关的部分。也就是在确定自己看到的是哪一种鸟这一阶段。而在实际观鸟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寻找鸟类,依据哪些信息来判断鸟种,却少有具体系统的资料可供参考。《西布利观鸟指南》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譬如说,本书就用了一个章节来阐述如何寻找鸟类。作者传授的野外观鸟技巧包括步伐轻巧、举止轻柔、移动缓慢,可通过声音来寻找鸟类,也可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举止来寻找其天敌,因为猎物一定会时刻注意自己的安危。选择合适的观鸟时间和地点也很重要,日出后一小时是很多鸟种活动的高峰期,而鸟类活动经常集中于边缘地带,例如草坪边、池塘边以及树林边缘。掌握了这些简单易懂的技巧,能够让你的观鸟之旅事半功倍。

作者在鸟的羽毛方面着了很大笔墨,本书靠后的几个章节几乎都跟羽毛有关。首先从认识羽毛开始,精美的科学插图呈现出不同羽毛类型的细节差异:羽片不对称的翼羽,柔软蓬松的绒羽,坚硬如毛发般的须。作者还绘制了雀形目和非雀形目典型鸟类羽区的分布图。对于观鸟者而言,了解羽区尤为重要,因为羽区是鸟类羽毛排列和羽色斑纹的结构基础。了解羽区就能加深对羽毛纹路的理解,在观鸟时,便能更加精准地描述和记忆鸟类的羽色和图案。羽毛所涉及的术语较多,作者对每一部位的羽毛名称逐一进行了解释,适宜与插图对照学习。

《西布利观鸟指南》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作者对待观鸟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本书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观鸟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观鸟者很容易就能够从见到漂亮罕见的鸟、拍到巧妙好看的照片中获得满足。但正如本书作者所言:鸟类识别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涵盖了对鸟类外部形态、习性细节的主观印象,对野外识别特征和观察结果可信度的评估,以及为达到最佳匹配结论而进行的判断和论证。既要寻觅期待的目标,又不能因为内心的渴望而迷惑了对细微特征的判断——观鸟者需在这二者之间不断找寻平衡。

认真鉴别每一种看到的鸟,既要关注鸟类之间相同的部分,也要注意区分细微的差别,尽可能多掌握鸟类学理论知识,通过行为、鸣声、羽毛等外在特征综合判断,这体现了观鸟科学的一面。鸟类拥有优美的歌喉,绚丽的色彩,独特的行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可称得上是艺术品。鸟的所有特征都是相互联系的。把鸟类放在其生活环境之中,全面地观察,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观鸟者。一旦增进了对鸟类方方面面的了解,观鸟时你就能捕捉到更丰富的信息,获得更卓越的观鸟体验。

如果你对观鸟产生了兴趣,不妨放下手机,出门走走吧。鸟儿们随时都在自然中守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85829-1300383.html


下一篇:写给新入学的研究生
收藏 IP: 114.255.218.*|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