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所有科学瓶颈的瓶颈,最终均归于方法学瓶颈。数理心理学将逐期科普,科学诺奖为何一直难以发生在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学主线?方法学可能错误。传统心理学方法包括:问卷、脑电、眼动、FMRI/近红外等。
本期探讨,眼动方法学。
(本期内容原为心理学内部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讨论与争论,现将分享给各位读者,仅供参考。)
要知道一个方法学的缺陷,首先要了解它的概貌。要改造传统心理学方法学,需要知道它的七寸。
眼动方法学包含:
1.眼动神经原理。
2.眼球及控制模型。
3.眼动8大神经控制系统。
4.眼动实验技术。
5.视觉系统模型。
眼动方法学相关国际经典资料:
在众多关于眼动方法学的“科学”原理级的资料中,有几项关于眼动原理的主要参数与研究路径,见下图:
眼动是附着在视觉通道的信息加工中的研究。有3个基本的内容主线:
(1)视觉功能信息。
(2)神经上行信号、下行信号。即反馈控制。
(3)眼动官能控制。
基础机制包括:1)神经编码;2)神经反馈环路;3)精神功能。
视觉信息经过视网膜输入,沿视神经输入大脑,并经大脑加工后,通过各路眼动神经控制系统,
经脑干,诱发眼动肌肉动作,实现眼球控制。(高闯,2016)
神经基础机制研究发现:
1.视觉通路神经结构学:墨西哥草帽模型(诺奖)、视网膜光量子探测(诺奖)、眼球机械模型的神经控制(诺奖)、视觉功能柱(诺奖)等。
2.精神功能:格式塔(点、线、面组织)、两可图(空间分割)、空间错觉(心物空间变换)、随机点立体(双眼意义)、亮度、颜色守恒(属性对称)、形状守恒(空间对称)、大小守恒(深度对称)、心理旋转(坐标系守恒)。
格式塔组织原则、两可图、空间错觉、颜色守恒 、形状守恒示意图
在眼动的机制揭示中,生物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显然走向了不同的分水岭:
(1)生物学与神经科学,抓住“神经”对象,揭示它的结构学、功能学。并试图建立精神功能(hubel功能柱等)。采用“插针”,顺着视觉通路,发现不断。
(2)心理学偏离信息底层,抓住功能现象。在现象学中找特征,无具体载体的对象物与之呼应。缺乏载体,即失去了关于“生物对象”的掌控,而追求了精神的“灵性”。
眼动方法学记录的是“眼球刚体”转动的三维旋转的物理指标,是空间坐标值,是现象学指标。它的精确性由“神经电脉冲”的空间信号、时间信号决定。而眼动空间的连续性的变量变化,被改造成了“行为主义”的指标,利用了差异性对比,却偏离了对直接变量及其关系的测量。
编号 1 为自由眼动情况下的眼动轨迹记录。其他的则是在心理操作情况下进行的眼动轨迹记录。(高闯,2016)
结论:
传统心理学界的眼动方法学,对“机制”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关注行为指标及其应用,因此只能做相关。需要建立对心理量的直接变量关系的测量,将相关性方法改造为物理量、生理量与心理量之间连接性关系的间接测量法,确立神经信号、外界物质信号、心理精神信号之间的数理逻辑关系,或许才能找到底层因果律。
同理:
FMRI记录的是血流信号,不是神经信号,也不是心理量。即EEG/ERP、FMRI、eye tracking、近红外等是生理信号仪器,不是心理量仪器,且没有建立生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未能通过“间接测量”得到心理量,相关性研究较多。
而且它们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即难以建立数理映射函数,只能做非唯一性的相关,难以建立因果律。
这些仪器,医学用于探测器官的生理性病变是有效的,在揭示“心理因果律”上,是不理想的,需要进行改造。行为也不是因果律。驱动行为背后的信号关系是因果律。
相比之下,问卷测量是变量测量(最合理)。单纯的眼动数据记录和脑电数据记录,都很难让心理学靠这些技术进步。只有联合方法,才有可能建立物理量、生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即建立眼动-脑电联合实验的方法。这一道路仍需要探索。
更多内容请参见《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脑电-眼动同步实验方法学》。
《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
《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
《脑电-眼动同步实验方法学》
参考文献:
高闯,魏薇,李玉杰著. (2016).脑电-眼动同步实验方法学:实验哲学、实验原理、测量技术与数据重整.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高闯. (2021).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高闯. (2022).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数理心理学qq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9 1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