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美洲吸血蝙蝠狂犬病的管理:过去,现在和未来(5)

已有 1136 次阅读 2023-5-17 12:33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美洲吸血蝙蝠狂犬病的管理:过去,现在和未来(5)

Management of Vampire Bats and Rabi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最新专著《美洲狂犬病史》第8章)

5. 当前吸血蝙蝠狂犬病管理策略的生态复杂性

尽管扑杀吸血蝙蝠种群的目的是减少蝙蝠种群中VBR(吸血蝙蝠狂犬病)的本地发病率,但其真正的影响仍然知之甚少。在秘鲁进行的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发现,与未遭受扑杀的群落相比,遭受过扑杀的群落(包括系统彻底的和暂时性的)具有相似或更高的抗狂犬病毒血清阳性率,这表明扑杀并没有减少狂犬病毒的传播,而且有争议的是,甚至可能增加了狂犬病毒暴露的机会。然而,该研究的观察性质无法作出关于扑杀价值的具体结论,而且据我们所知,没有后续的实地研究试图将蝙蝠中的狂犬病毒流行或血清阳性率与扑杀工作联系起来。

来自其他野生动物疾病系统的理论和实例为扑杀是否有望减少或增加VBR(吸血蝙蝠狂犬病)提供了启发性的背景资料。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当患病率与群体密度密切相关时,群体减少有望最成功地控制疾病。虽然密度依赖性通常会影响人类传染病的流行,但野生动物特有的各种因素,如活动空间和社会结构,排除了宿主密度与病原体灭绝之间存在明确的阈值,因此实际上很少发生。与这一预期一致的是,一项宏基因组研究表明,吸血蝙蝠群落中病毒的丰度( richness)与群落的大小无关。在狂犬病的具体病例中,咬伤介导的病毒传播方式进一步削弱了种群密度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患狂犬病的动物可能会咬伤相同数量的同种动物,而不管群体的总数是多少。这种现象允许病毒在低种群密度下延续或入侵,并使蝙蝠种群大小与狂犬病病毒的传播率脱钩。事实上,对于狗和吸血蝙蝠的狂犬病,宿主密度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似乎很微弱。

吸血蝙蝠的生态和疾病维持的性质可能使扑杀与狂犬病毒传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基于对野生蝙蝠的实地研究、家畜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狂犬病毒的系统发生动力学研究,VBR(吸血蝙蝠狂犬病)是通过局部地区水平上的反复灭绝和再入侵动力学(元群落( metapopulation )动力学)来维持的。由于这些空间上的动力学的不同步,扑杀不太可能刚好在恰当的时间影响恰当的种群,类似于“打地鼠(whack-a-mole”游戏(很难稳操胜券)。狂犬病毒的长期维持依赖于蝙蝠群体的扩展,这进一步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由于对蝙蝠的扑杀或其群体的扩展,群落之间的相互混合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增加狂犬病的发病率,正如在其他野生动物疾病系统中观察到的那样,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獾群中的牛结核病。吸血蝙蝠是否会产生这种适得其反的扩散效应目前尚未得到检验,但在破坏栖息地或试图在其栖息地内杀死蝙蝠等活动之后,可以合理地作这种预期。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History of Rabies in the Americas: From the Pre-Columbian to the Present, Volume I  II, 1st ed. Editor: Charles E. Rupprecht电子版出版日期:04/24/2023,印刷版预计出版日期:11/06/2023. PublisherSpringer Cham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031-25052-1.

相关博文:

三十年来全球发表狂犬病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和个人 2021-6-14

有关狂犬病的最新专著:《美洲狂犬病史》 2023-05-08

美洲吸血蝙蝠狂犬病的管理:过去,现在和未来(1) 2023-05-09

美洲吸血蝙蝠狂犬病的管理:过去,现在和未来(2) 2023-05-11

美洲吸血蝙蝠狂犬病的管理:过去,现在和未来(3) 2023-05-12

美洲吸血蝙蝠狂犬病的管理:过去,现在和未来(4) 2023-05-1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388355.html

上一篇:美洲吸血蝙蝠狂犬病的管理:过去,现在和未来(4)
下一篇:狂犬病疫苗暴露前预防接种只打一针的免疫效果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