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WHO狂犬病预防控制指南:最新更新选介(3) 精选

已有 5007 次阅读 2022-9-18 14:18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WHO狂犬病预防控制指南:最新更新选介(3

前言:今年7月29 日,WHO官网发布了一个英文手册,标题是Guide to introducing human rabies vaccine into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mes(将人狂犬病疫苗引入国家免疫规划指南)(见参考文献),在其正文和附录中全面介绍了WHO对狂犬病疫苗的使用规范和对相关问题的权威解答。本博客将陆续选介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RIG的应用

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RIG是一种含有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制剂,包括RIG (hRIG)RIG (eRIG)。它们被认为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在进行狂犬病的PEP(暴露后预防)时,RIG提供对狂犬病毒(RABV的被动免疫,直到被咬者的免疫系统在接种狂犬疫苗后产生对该病毒的有效抗体。RIG应该直接在咬伤处及其周围注射,以在局部中和RABV。

只有在以前没有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个发生III类暴露后,推荐进行RIG 注射。即使没有进行RIG注射,彻底的伤口清洗再加上立即进行疫苗接种,并完成疫苗的系列接种,就能高度有效地预防狂犬病。在进行狂犬病的PEP(暴露后预防)时,狂犬病疫苗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否可用 RIG。

对于那些有记录证据表明以前进行过PrEP (暴露前预防)的人,或者至少接种过2针疫苗用于PEP(暴露后预防的人,都不需要使用RIG (注:凡是以前打过狂犬病疫苗的人终生不要再用RIG 。在启动狂犬病疫苗系列接种,也不建议超过7天后还使用RIG因为此时已不需要,而且此时再使用RIG可能会钝化针对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反应。不应当用同一个注射器来接种狂犬病疫苗和RIG。

对于III类暴露的个体,所有伤口都应用RIG浸润注射。对于严重的和多处伤口,可能需要按照制造商的建议,用无菌稀释剂稀释产品,以便能有足够的容量有效、安全地渗透所有伤口,而不超过最大剂量。

立即使用肥皂或洗涤剂和水进行局部伤口清洗也很重要,在ERIG、HRIG或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mAb)产品无法获取的地区,适当的伤口护理是至关重要,可能决定一个人是死于该疾病还是存活。

负责处治的医护人员应该预先作好处理过敏反应准备尽管罕见,但可能发生在RIG给药的任何阶段。伤口的缝合应推迟到RIG浸润注射之后,或者,如果不可避免,缝线应适当宽松,从而使RIG能充分扩散。

如果RIG的供应有限,应优先级别进行分配。获得RIG的最高优先级的病例是:III类暴露、有多处咬伤患者;那些有很深的伤口,或身体神经高度活跃的部位,如头部、颈部和手部咬伤;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咬人的动物确诊或可能患有狂犬病的病例;或者是发生了蝙蝠咬伤、抓伤或粘膜暴露的情况

几种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mAb产品在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这样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中和全球流行的RABV(狂犬病毒)分离株。单抗产品的优点是可规模化生产、质量标准化、高度的有效性、生产过程无需使用动物,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显著降低。如果可能获取,mAb产品可以用作RIG的替代品。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Guide to introducing human rabies vaccine into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m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9 July 2022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60978. License: CC BY-NC-SA 3.0 IGO.

相关博文:

image.pngWHO狂犬病预防控制指南:最新更新选介(1) 2022-09-14

image.pngWHO狂犬病预防控制指南:最新更新选介(2) 2022-09-1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355864.html

上一篇:WHO狂犬病预防控制指南:最新更新选介(2)
下一篇:WHO狂犬病预防控制指南:最新更新选介(4)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