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4日,我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暨“历史时期黄河灾害及其治理”学术研讨会上,做题为《人河耦合系统演化规律初探:来自黄河和密西西比河治理史的启示》的主题报告。以下是发言稿全文,略有变动。
各位专家、各位同学,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人河耦合系统演化规律初探:来自黄河和密西西比河治理史的启示》。这项初步的研究基于我过去发表的四篇治黄史文章[1-4]。这四篇文章都是从人河互动、复杂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治黄史。
我们都知道治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技术、管理技术,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要有政治保障,要有意识形态引领。从人河耦合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治河史,可为科学构建治河系统工程、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著名政治学家李普塞特说:“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我想,研究河流也一样:只懂得一条河流的人,他可能上什么河流都不懂。通过比较研究,知道什么是普适规律,什么是特殊情况,才有可能将研究历史时期的发现,正确地用于理解当下和推测未来。
中国和美国是东西方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中美的母亲河,黄河和密西西比河,都是人为原因显著加剧洪灾的大河。黄河的情况,大家都了解,不细讲,讲一下密西西比河。研究发现,1930年代后,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洪峰流量显著增加,其中河道渠化的贡献率高达75%[5]。因此,密西西比河和黄河一样,都是研究人河耦合系统的理想河流。
我的研究主要应用复杂系统的普适理论,参考了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中应用系统思维的一些理论。我借助后者来指导我分析问题,讲的时候我并不用那些学科的专门术语,而用通俗的表述。
我的研究方法是在中美通史的框架里,整理黄河和密西西比河治河史的事件与过程。通过对比与综合分析,凝炼人河耦合系统形成、演化的普遍规律,解释黄河系统和密西西比河系统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最后思考当代治黄启示。
先讲黄河流域人河耦合系统的演化史。黄河的历史,大家熟悉,我讲得简单一点。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看我发表在《人民黄河》上的文章[4]。黄河的人河耦合系统是在西汉成型的,因为那时堤防、运河、灌溉这三项重要治河技术蓬勃发展,还有常设的水官制度,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成型,“治国必先治水”已经成为治国理政方针。
第二个阶段从东汉到清代。这个阶段中国一直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系统演化很慢,只有技术子系统有一些进化。到了晚清,有三个恶性循环和治黄失败纠缠在一起,下游河床抬升的恶性循环,滥砍滥伐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以及禁锢在传统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陷阱。这三个恶性循环一起使中国加速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三个阶段是从民国至今。中国人推翻帝制,建立新中国,黄河人河耦合系统快速进化,在70年里走过了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综合治理、节水/治污阶段,2019年以后进入生态保护阶段。
下面详细一点讲密西西比河流域人河耦合系统演化史。我将密西西比系统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783年到1840年是第一个阶段。1787年美国从邦联制转向联邦制,最初目的是协商实现州际河流贸易。联邦宪法确立了联邦和州分权的原则:管理州际河流航运属于联邦政府的职责,而防洪属于州和地方政府的职责。1803年美国从法国购得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成为美国内部的交通运输主动脉。1811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轮船首次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1824年,联邦的陆军工程兵团开始负责维护密西西比河航道。第二年,沟通纽约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伊利运河通航,开启华尔街史上第一轮牛市。1830年代,密西西比河下游出现私营的堤防区。到1840年,美国人已经占领了密西西比河以东所有土地。工业化和西进运动塑造了信仰技术、勇于征服荒野的美利坚民族性格,对治河有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从1841年到1926年,是密西西比河洪水多发期,是联邦政府逐渐主导防洪的阶段。1849年国会颁布《沼泽地法案》,给予州政府卖地获取修堤经费的权利。1850年,国会委托两位工程师开展密西西比河下游洪水成因研究。平民工程师埃利特认为上游各州滥垦滥伐和下游泛滥密切相关,因此防洪需要联邦政府主导,在上游修建水库,在下游开挖分流河道。陆军工程兵团的工程师汉弗莱斯则认为防洪靠堤防就够了,修堤由州政府主导。汉弗莱斯的报告被采纳,“堤防万能论”开始主导密西西里河治理。密西西比河上的堤防迅速增加。随着洪灾加剧,1880年代联邦政府加入防洪,陆军工程兵团将航道维护经费的一部分用于防洪。1917年出台美国第一部防洪法,规定密西西比河的防洪堤改由联邦政府全部负责。这个阶段末期,环境保护主义诞生,热爱荒野成为美利坚民族性格的新维度。这对1993年美国治河快速转向河流修复起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从1927年到1980年。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溃决200多处,80万人无家可归。此时水力发电技术成熟,于是美国人放弃“堤防万能论”,改为上下游联合使用水库、堤防和分流河道防洪,并开始联邦政府主导的流域综合治理。1933年罗斯福新政,将水利工程作为扩大就业的途径。二战以后,水利又成为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和粮食霸权的重要支撑。1970年代又进入洪水多发期,1973年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开启非工程措施治河时代。
第四阶段从1981年至今。1981年里根改革,转向新自由主义和市场主导。联邦治河经费大幅缩减。由于气候变化和泛滥平原无序开发,人为洪灾加剧,治河压力加大,“还地与河”势在必行。2000年后美国大力发展河流修复产业,应用金融工具治河。全美的湿地银行,一种从事湿地保护交易活动的金融企业,十年内增加了一千多个。
比较黄河和密西西比河的治河史,我们发现黄河和密西西比河的人河耦合系统有如下共性和差异:
一、黄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人河耦合系统都是一个六层级的复杂系统,核心是河流自然子系统,直接和自然子系统发生作用的是技术子系统,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在技术子系统之上,依次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子系统,它们通过技术子系统间接和自然子系统发生作用。地球表层系统和国际及国家复杂巨系统,则构成人河耦合系统的外部环境[4]。
二、高层级是低层级和外部环境持续交互作用中涌现的产物。政治和意识形态这两个高层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对低层级起长期控制作用。
三、中央政府、权势阶层和平民阶层这三种力量相互作用方式、力量对比,对治河有重要影响。在黄河流域,帝制时期,平民阶层力量弱,平民的利益经常被牺牲。宋以后士族门阀衰落,皇室取得绝对权力。而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政府、资本家和平民三者均有一定势力,在治河中,经常出现两者联合起来抗衡第三者的情况。大资本家和平民联合起来,游说国会,立法立项,或者政府和平民联合起来立法监管大资本家。
四、美国是河流适应性管理的典范:基层民主活跃,技术创新能力强,治河的责任主体也可以适应社会经济状况变化,在联邦、州和地方之间不断动态调整,发生“集权—分权”钟摆运动。
五、黄河和密西西比河系统演化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有四个。1. 流域响应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不同。黄河径流对大气变化更敏感,系统抗干扰能力更差,更易突变,治河难度更大。2. 历史早期人河耦合程度不同。由于中国古代以农为本,高度依赖灌溉农业,因此治国必先治水。美国建国初期是重商主义,治国必先立宪,强国需治水。黄河系统中人河耦合更紧密。3. 治河压力不同,黄河的治河压力远大于密西西比河。4. 路径依赖(即维持旧制的惯性)的程度不同,黄河流域的路径依赖强度远大于密西西比河。
最后是一些我思考的治黄启示:首先,必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否则治河压力将向上传递给经济、社会、政治系统,不利于社会稳定。实施精准、可持续的风险防控,使系统运行远离崩溃的临界点。经济活动不宜过度依赖河流资源,多样化的经济活动降低水风险。最后,开展跨领域的循证决策和适应性管理,避免采用容易造成路径依赖的治河方案。
我的汇报好了。请各位专家、同学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Chen, Yunzhen, James P.M. Syvitski, Shu Gao, Irina Overeem, and Albert J. Kettner, 2012. Socio-economic impacts on flooding: A 4000-year history of the Yellow River, China. AMBIO, 41(6): 682-698.
[2] Chen, Yunzhen, 2019, Flood dynamic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over the last 3000 years: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for geoarchaeology,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521, 147-157.
[3] 陈蕴真,江恩慧,李军华. 治黄的挑战和对策: 来自欧美治河史的启示. 人民黄河,2021,43(2):30-35.
[4] 陈蕴真,江恩慧,李军华. 治黄系统工程的形成、演化和未来.人民黄河,2022,58-64,70.
[5]Munoz SE, Giosan L, Therrell MD, Remo JWF, Shen Z, Sullivan RM, Wiman C, O'Donnell M, Donnelly JP. 2018. Climatic control of Mississippi River flood hazard amplified by river engineering. Nature 556: 95-97. DOI: 10.1038/nature2614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4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