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研 | Cancer Immunol. Res.:胃肠道肿瘤中肠道微生物与PD1/PD-L1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答相关
江舜尧 2021-5-21 17:35
编译: 莫沉 ,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基于PD-1/PD-L1单抗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综合分析。以往的研究证明,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癌患者中,肠道菌群的变化与PD-1/PD-L1抗体免疫治疗的临床响应有关,本研究 ...
14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 | Gut Microbes:补充益生菌对早产儿微生物群发育的影响
江舜尧 2021-5-21 17:31
编译: 小范儿 , 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已建议对早产儿口服益生菌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然而,益生菌对内源性微生物群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被了解。 该文章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包括80例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描述不处理或口服两种不 ...
12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 | Nature Biotechnology:地球微生物组的基因集
江舜尧 2021-5-21 17:27
编 译:许茜, 编辑 :小 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宏基因组鸟枪测序法对细菌和古菌基因组的重建使我们对宿主-相关微生物群落和环境的生态与进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研究运用该方法测定了来自地球陆地和海洋各种栖息地上超过10,000个宏基因组( ...
33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 | Nature:人类血清代谢物潜在决定因素的参考图
江舜尧 2021-5-21 17:17
编译: 陈康, 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血清代谢组含有大量的生物标志物和导致各种疾病的物质,其中一部分是内生的,另外一部分从环境中吸收的。有些特定化合物的来源是已知的,包括高度可遗传的代谢物或受肠道微生物所影响的代谢物,或受生活方式 ...
15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 | Microbiome:菌种间菌群移植后不同肠道段细菌定殖的空间异质性(国人作品)
江舜尧 2021-5-21 17:16
编译: 雪花飘飘, 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粪菌移植 (fecal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种以复合菌群干预为基础的治疗手段,通过将健康供体的粪便菌群移植入患病动物或人体肠道内,达到重建受体肠道菌群、治疗和改善疾病状态的目的 ...
24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综述 | Gut Microbes:益生菌对抗肠道致病菌的作用机制
江舜尧 2021-5-21 17:11
编译: 小范儿 ,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胃肠道疾病,特别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由于越来越多的物种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益生菌乳酸菌(LAB)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在预防和治疗方面 ...
7675 次阅读|没有评论
综述 |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培养未培养微生物的创新
江舜尧 2021-5-20 21:50
编译:雪花飘飘,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尽管微生物基因组数据激增,但对于确认有关微生物的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和进化学依旧需要依赖微生物的细胞分离和培养。目前,由于大多数人体共生古细菌和细菌的多样性仍然具有未经培养且较差的特性,因此对于 ...
31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东北农业大学 | Environ. Pollut.:镉胁迫下蚯蚓体内外微生物群落调控机制的研究
江舜尧 2021-5-20 21:47
编译:微科盟咖啡里的茶,编辑:微科盟木木夕、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蚯蚓作为土壤环境中的主要动物,在改善土壤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标准的测试生物,用于污染土壤的预警监测和评估。据报道,许多学者对回避行为,细胞膜损伤,再生能 ...
13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重磅研究 | Cell:深入剖析遗传因素和微生物因素在宿主复杂行为中的作用
江舜尧 2021-5-20 21:42
编译:微科盟swing,编辑:微科盟木木夕、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传统研究认为,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症状是由遗传突变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及功能而引起的。但是,肠道微生物群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变量,也会影响特定行为的发生。因此,明白宿主遗传突变、肠道微 ...
12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