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tianl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tianlin

博文

淹没的城堡

已有 3163 次阅读 2021-4-3 21:1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淹没的城堡

 

文 / 杨天林


 

1

                                      

                                           远方的炊烟

                                          牵动着

                                          一个

                                           古老的梦

                                          在梦的背后

                                          有一段

                                          美丽的故事

                                          如大地之脉

                                          绵延不息

                

 

 我的永久牌自行车驮着我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荒漠丘陵间穿行,前面是金黄色的残留着古代英雄眼泪的沙地,背后是从一座山的断崖横抽出来的台陵,台陵的斜面有一种逼人的气势。

 头顶是一片诱人的蓝色,红色的太阳衬托着美丽的苍穹,更远的地方是正在旋转的宇宙。路上行人稀少。在寂寞的天地间我正在变成一个纯粹的几何原点,最终有可能消逝得不留一点痕迹。这是一种让人感伤的思想,那个短暂的丰韵无限的存在离我还远吗?

 这一天我行进在从盐池县到张家场的路上,也正是在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我的朋友老柳送给我的这首诗的含义,这可能就叫做直觉吧。

 路旁是一丛一丛的沙蒿,沙蒿间点缀着灰绿色圆叶的苦豆草,是那种在夏五月盛开着浅黄色小花的旱地的精灵。偶尔有一些树孤悬在寂寞的天地间,有一种把远方的景物拉近的感觉。

 远处的羊群很容易让人想到天上的白云穿梭在太阳的金光之间,那是远古生命所渴望的真正的颜色。散落在巨大荒漠中的最显眼的物体是在悠悠时空中目睹过远年旧事的烽火台,它把古代的精神和人类的深邃思想与苍天的恢弘无涯完美无缺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道诱人的原始景观。

 张家场是一个在现代中国地图中不可能找到的小地方,它很像一个在岁月的古河道旁被季节性的洪水一遍遍洗过的古老的岩石,在夏日阳光的巡行下闭目深睡,在过往客人和脚夫深情的目光中偶尔变换一下睡姿,然后又沉入温柔的梦乡中了。

 张家场点缀在漫无际涯的荒漠丘陵间,一家离另一家并不远,但中间的空地足可建一个中型广场,那是一个专为进出村庄的羊群设置的缓冲场地。场地上有一层比新疆的葡萄略小的黑褐色的羊粪释放着一股特殊的尿臊味,当你闻贯了这种味道你就再也不会忘记,游牧文明的基因就浸润在这种味道中,一种随时都会诱发你无限向往的青涩和回味悠长的家园感觉。

 羊群不经意间踏出的条条小道四通八达,连着各家各户,我想这张家场原先大概叫做张家禾场的,那显然是牧羊人的驻地,是宏阔的天地间不该有太多人群的地方。

 在羊肠小道之间夹着一些翠绿色的长着尖锐小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所谓刺湾子也是这里。这种植物叫做酸榴子树,类似一种野生枸杞,成熟的果实是一种酸甜可口的土著水果,吃多了也不会有任何不良感觉,这是当地的孩子们最熟悉的野生浆果之一。这酸榴子树也是一种著名的耐盐碱耐干旱耐贫瘠能有效固沙的荒漠植物之一。在这些绿色的点缀间,是成片的苦豆草和偶尔的甘草秧子,它们随意装饰着张家场的风景,带给张家场最具魅力的绿色。

 

2

 张家场之所以让我魂牵梦萦是因为那里有一座古城堡,这个古城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但我认为它的阅历可能还要长些。在宁夏,这个古城堡不仅以历史悠久著称,也以面积阔大闻名,它先后有10余次出现在《考古》、《文物》、《人民日报》和《宁夏日报》等报刊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家场这个人口不足200的小村庄一次次地被注目。

 这个城堡就是煦衍城。

 煦衍城名得自于一个叫做煦衍戎的北方少数民族,他们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以张家场为中心方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众多游牧民族中最重要的一支。

 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这一带为熏鬻之地。那时候新石器时代即将要结束,制陶工艺已近成熟。以游牧半定居为业的熏鬻人曾创造了怎样的灿烂文明已不可知,但当时自然山水的美丽和生物圈的完整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到了公元前10世纪,生活在当今河南安阳附近的殷商民族把这一带叫做鬼方之地,大概含有一种陌生和贬义。在遥远的古代,千山万水的阻隔已使感情不可亲近,再加上语言文化和水土习俗的彼此不适,互相漠视和仇恨是不可避免的。

 据历史记载,商代武丁时期,曾对鬼方大规模用兵,这一场战争整整打了三年武丁才取得了勉强的胜利,当时的记史者们还为此写下了“自彼氏羌,莫敢不来王”的诗句以颂其德。但战争整整打了三年,也足见当时鬼方力量的不可小视。

 据历史记载,煦衍戎首次出现在殷商末年,而且,当时的煦衍戎已发展成一支能独立支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组织和制度的方国。据说这个以游牧为本业的边缘方国精于骑射,也善于制造战车,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伐商的战争中使用的一种著名的战车就是煦衍戎和其他几个西戎方国提供的。即史书上的所谓“戎车三百乘”是也。

 想来那些在作战功能方面类似于今日装甲车的马拉木车善于在荒漠和草原地带行走,为周人灭商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约又过了400年,曾经一统天下的西周又被这些西戎方国(煦衍、乌氏、义渠、大荔等八国)所灭,周幽王被斩于骊山之下,一个来自民间名叫褒姒的深宫妃子留下了据说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微笑。从此之后,煦衍便以西戎八国中的一国走入史册。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传》中就说,这些西戎小国,“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后汉书·西羌传》中也有“筑城数十,皆自称王”的说法。由于有了城郭,这些以畜牧为生业的游牧民族已开始了相对的定居。《史记》中说它们仍属于那种“苟利所在,不知礼义”的方国之类。

 

3

 西戎杀幽王,周室东迁,中国历史随之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又过了400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而强大。此后,西戎各方国又诸一被秦所灭,当时的煦衍戎国可能是其中一个较小的国家,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已经无力抵抗,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季,煦衍戎在秦人的威胁下不战而降,臣服于秦。

 据说秦惠文王喜欢巡游天下,公元前320年,秦惠文王北游到了煦衍城,煦衍王以五足牛相献,这在司马迁的《史记·匈奴传》中就有记载。当时的煦衍城内的建筑还是一种西周式的布局方式,在手工业作坊方面,制陶业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贵族家庭的屋檐上缀以具有绳纹或卷云纹的西周瓦当,和普通百姓的黄泥小屋构成了煦衍城内一道最美的风景。

 秦惠文王游煦衍的时候,煦衍城的东北10余里处还是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湖,但湖水已经盐化得相当厉害了。湖中或许还会有一些能在较高矿化度条件下生存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湖岸边有很多芦苇,更远的地方有一片片的森林,有更多的茂密的草丛。这样的大地景观自然会令我们想起《敕勒歌》中所描写的动人一幕的。

 今天的人们如果能到那里走一圈,不难感知当时煦衍民族生存其中的地域特点和自然风光,那种野性的呼唤和荒蛮的声音在淳朴如岩画的山水关照下时时牵动着我们最敏感的神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收复河南(河套以南)失地。公元前213年夏,蒙恬的部队兵临煦衍城,煦衍人这一次仍然没有做任何抵抗,而是打开城门,欢迎蒙恬的到来。

 煦衍王和蒙恬在谈及过去时还提到了一个世纪前献五足牛的情景,这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在弹指之间就坐在酒席宴上共话桑麻,令年轻的蒙恬情绪难抑。蒙恬在征得始皇帝的首肯后,在此设立了煦衍县,以煦衍头人为首任县令,这是历史记载宁夏境内最早设县的地方了。

 煦衍人为了表达自己对秦帝国的忠心不二,还选了一名最漂亮的少女送到了秦朝的后宫做了始皇的妃子,虽然在始皇后宫的三千粉黛中这个来自煦衍戎城的少女后来早已湮没无闻,但对当时的煦衍民族来说,这却是铭记心中的一件盛事,并且以此为荣。

 

4

 鬼方之地的治中是否还是这个煦衍城,我已不大敢肯定,但熏鬻和煦衍在音韵上的演变和联系却显而易见,如果再加上一些历史资料,结合我此次置身其中的实地感受,我似乎明白了其深层的实质性联系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失而隔断。

 到了西汉,煦衍城已经走到了它的最辉煌的时期,这里几乎是当时宁夏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又是古代南北渗透和交流的一个重要驿站。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采纳晁错意见,招募百姓移民实边,煦衍县人口也因此大增,一度达到“冠盖相望”的程度,这虽有夸张之处,但历史上确有此事。

 武帝的大将卫青和李陵在北征匈奴时曾路经此地,想必当时煦衍城恢弘的气度和繁华的互市贸易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煦衍城在渐趋萎缩的大湖的映衬下,迎着夏日的骄阳打发着悠闲的时光,那是北方的苍穹笼罩下最美好的时刻。

 据说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也都是从煦衍城经过的,这里是从古都长安到北方大漠匈奴驻牧之地的必经之路。这两个以婚姻大事和个人情感选择为主线的故事情节都是在南北两个民族和政治关系的大背景上展开的,想必当年的场面是十分宏大和热闹的。

 我不知道这两个政治使女在这里停留了多长时间,但想想在古代天高地远人烟稀少的景况下,身后和眼前几百里都无像样的城堡,她们可能会在此待上一段时间以调养身体和休整马匹的。

 所不同的是,昭君来时这煦衍城还是西汉的一个县,城内的建筑不算陈旧,走在煦衍城内土黄色的大道上,王昭君不时地想起远方的父母和故乡。当时的煦衍城内市场繁荣,社会安定,人民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陶醉在这个南北交流、社会趋于一统和稳定的气氛中,煦衍县令自然不会想到他的治下终归会有化为废墟的那一天的。

 到了文姬归汉时已是东汉末年,这一去一来跨越了差不多两个半世纪,竟像是发生在梦中一样。东汉末年是一个天崩地坼的剧烈动荡时期,煦衍废县已久,城市的规模还是有的,在那个乱世的年代,任何灾难都会不期而至。城垣颓败,市场冷落,商业萧条,物价飞涨,人心惶惶,完全是一种末日的破败景象。何况文姬归家心切,想必不会在此久留的。

 

5

 站在铺满秦砖汉瓦碎片面积达96万平方米的煦衍古城,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句诗(出处已忘):

 

那许多闹市当年是熙熙攘攘,

到如今人烟稀少空空荡荡。

 

 执手相看,眼前的一切已使我十分茫然。在生命进化这个大背景下,人类的远年旧事已如过眼烟云,被风化成层层剥离的岩石,被远古的阳光灼烧成闪着诱人紫光的碎片,被周期性的洪水一遍遍地冲刷,最终又沉淀出某种略带咸味的晶体,这大概就叫做历史。我随手捡了些闪着青光坚如硬石的秦砖汉瓦,也算是曾到过煦衍城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纪念。

 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了几千斤的秦汉货币,在城东门熟土层下发现了几万斤的兽骨,足以说明这个北方的游牧之地是古代南北交汇的一个重要口岸,也是曾经有过繁荣贸易的重要证据。煦衍人在游牧和农耕的闲暇常做些转口贸易并以此致富。

 从发掘墓地中发现,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头和蹄趾骨随葬,可能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丧葬方式,也是幕主生前财产和身份的一种象征。

 那些煦衍贵族们可能会拥有上千只牛羊和马匹,附近的地里还会种些糜子和荞麦之类。古代的气候和植被良好,这个地方又不缺水,寄生在这游牧世界里的农耕文明肯定会有的,那是城郭建设和定居生活的天然需要和必然结果。

 我在张家场结识的朋友高英利给我指了指西边的几个大土堆,说那就是当年煦衍城内大户主人的墓地。高英利说,每当到了夏天的夜晚,站在他家的房顶上,就可以看到那一带磷火的浮动,还不时伴随着陌生的声音。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关于煦衍城,《盐池县志》上有这么一段文字,原文摘录如下:“煦衍城在张家场村西500米,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城墙基宽8米,残高1~6米,顶宽1~3米,黄土夯筑,夯层20厘米,东西两墙劈门,门宽约30米,东西向主街道……地面散布大量绳文砖瓦,卷云文瓦当等,灰、黑陶残片比比皆是。出土有新莽货币、货泉、小泉值——大泉五十金错刀、契刀等新货币。”

 另据《宁夏文物普查资料汇编》,这里还出土有西汉时期的人字型铜齿轮、陶壶、陶鼎、陶博山炉、铜甑、铜釜、印章、铜镜、铜链、带钩、箭镞及铭文砖等。这些文物,多数属于汉代,其中的青铜器可能更早。

 据我判断,这里散落到处的筒瓦和瓦当极具西周时期的特点。这个城的东西留有城门而南北没有城门的建筑特征或许还暗含着古代中国东西交流南北对抗的意思吧。东门每天迎着初升的太阳象征煦日东升,西门又总是面对黄昏的落日,含有生命的周期性衍变和发展之意。这么一想,煦衍民族的聪明才智便令我感佩不已。

 

6

 今天的张家场,土地沙化相当严重。尽管如此,站在最高的山梁上极目四望,仍然可以隐隐感到那种不凡的气势,两千多年前自然山水的原始如入胸间。远处的一条白色宽带不时地引诱着我的视觉,远远看去,那里水气蒸腾,地脉涌动,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那正是古代的大湖萎缩的结果,今天叫做北大池,曾是盐池的一部分,现在属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管辖。

 离北大池不远有一个叫做芨芨滩的地方地势低平,长着茂密如青丝的芨芨草,高英利说牛走进去都不容易找见。眼看着今年天旱,两三个月没下过一场雨,我想那都是过去的事了。高英利劝我去看一看,说愿意为我当向导,那天我确实很想去,但天色已晚,第二天还有更重要的事,我想这机会只能留在以后了。

 我去的那天微风南薰,高英利正在煦衍城北挖甘草,那是一种近于探宝式的采掘。

 在高英利家,我见到了他的父亲高家严,听说这个87岁的老人是村里在世的最长寿者。高家严耳聪目明,神清气爽,还干些给门前的菜园浇水锄草之类的农活。

 我发现,高家严对于回顾往事乐此不疲,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高家严说那时候他常跟着他爷爷在城里闲转。那是一个微风送爽的下午,他和他爷爷走在铺满秦砖汉瓦的大街上,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之间阴云密布,风声大作,紧接着他们又听到了征伐砍杀和烈马嘶鸣的声音,高家严和他爷爷龟缩在城垣一角,感觉到空气中腥味浓重,尘土弥布其间。他爷爷后来给人说,那是一种不可信的真实。在这种时候,你只能听天由命,静待上苍的惩罚而不要抱有任何非分之想。

 

7

 有些事情你说给别人谁也不会相信,但那确确实实十分荒谬地发生在了你的身上,你想躲也躲不过去。这可能就叫做命运,或者说得时髦些就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之类。我曾经就莫名其妙地经历过这么一回。

 十年前我独闯毛乌苏沙漠,有一天我走到了一个远离村庄的叫做野狐岭的地方,当时已近中午,阳光毫无遮拦地灼烤着大地,焦渴难耐。

 当我翻过一座沙山进入一片洼地时,突然发现了一条流淌着清水的小溪,一顿饱饮之后,又灌了满满一壶,出于对水的特殊感情和向往,我特别留意了那块洼地的形貌和草丛的特点,小溪边长着密密的芦草,有几丛沙柳开着浅红色的小花,一副美丽可爱的样子。我又用随身携带的手绢做了标记,自以为万无一失,返回时定能找到,我才又继续上路。

 可是当我十天之后返回原地时,再也没有找到那条小溪,当时我的水壶已壶底朝天。我仔细地搜寻那条小溪,可是任我怎么寻找都无济于事。

 芦草青青,沙柳依依,我做的标记也清晰可辨,可就是不见水的痕迹,当时我十分奇怪,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只好疑疑惑惑地离开了那个地方,也忍受了将近两天的饥渴。我只好把这理解为上天对我的惩罚。

 大约两小时后,风停云去,阳光依旧,高家严和他爷爷面前却不期然间出现了一个和真人大小不相上下的石鼠,其形象之生动令人吃惊。十岁的高家严显然被这美丽景象迷住了,他正要去骑在石鼠身上时,被他爷爷一把拉住了,在爷爷严厉而虔诚的表情感召下,高家严似乎明白了什么。

 从此之后,这石鼠就成了张家场煦衍城内谁也不敢碰的神物。一些老年人还常常跪在石鼠像前嘴里念念有词,那是祈求风调雨顺和灾难不要降临兼而有之吧。

 高家严显然知道我想了解这石鼠的下落,高家严说,十四岁时他到鄂托克旗给人放羊,十年之后当他回来时,别人谁也不再提起石鼠之事,那时候他爷爷已入土多年,全村人谁也不知道石鼠的下落。高家严说,这可能成为村里不大不小的疑案。

 查阅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中的动物偶像,就是不见以老鼠作为神物的事例。于是我相信那应该和宗教的传入并无必然的联系,在人们对石鼠敬畏的背后也许还含有别的什么因素。

 想想今天的盐池还常常发生鼠疫,在古代缺医少药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人们对鼠疫肯定会十分的害怕,被一种极度恐慌的心理所驱使,游牧民族把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当作神来敬畏,其中的用意是不用再说的。这是一种艰难的环境和生活的残酷互渗互印的产物。

 

8

 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堡本身已经让人抵挡不住强烈的诱惑,想去感受点什么。高家严说他十来岁的时候,大部分城墙的残高都在2~3米以上,个别地段的城墙高达6米,城内街道和房屋的遗址还能够辨认,东西两个城门和城角上的瞭望台也能看清楚。

 仔细想来,这期间也只有七十多年,高家严的回顾便把我带到了纪元以前的如烟往事。我仔细琢磨着高家严的粗线条的描述,早已忘记了自己置身于何时何地。

 两里多长的东西大道,一里多长的南北主街,城内高屋森壁,市井依依,庙宇广筑,客栈林立,酒店遥遥,以牛羊马等牲畜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商业吆声不绝于耳,寻常百姓悠然出入其中。显然是一处人间的乐园了。不知不觉的有一天,这声音顿失,形影如幻化虚出,让你在慨叹之余不禁对自己的真实存在表示怀疑。

 两天后当我回到银川,走在鼓楼大街繁华的商业中心时,我甚至想,如果有一天这最繁华处也终于沦为人去楼空、满目荒凉时,那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再有如我之辈身临其境慨叹历史与现实的虚幻,那种阳光与风声下的哀怜肯定会直袭心头的。那天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废墟”。

 离开煦衍城的时候,我特意去跟高家严辞行,高家严在孙子的搀扶下出门送我。看着这个虚幻故事的传人,我的内心有一种复杂的感觉。

 走出百步,当我再回过头来时,我看见高家严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脸上的表情被夕阳的微光透过,如一朵渐渐远去的白云。也正是在那一刻,我就决定一年后一定要再来张家场,高家严或许是我解析煦衍城秘密的唯一线索了。

 一年之后,当我再次来到煦衍古城的时候,高家严已经去世两月有余,站在垒起不久的土黄色坟堆旁,我想起了和高家严交谈的场面,高家严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高家严的坟墓和两千多年前的煦衍古城遥遥相望。我突然感觉到,有些事情看似遥远,但时光最终却拉近了它们的距离。

 高英利说他父亲去世前的那天晚上没有说起有任何不适的感觉,晚上临睡前还叮嘱孙子好好念书,不要荒废了学业。第二天早上8点多钟他们才发现父亲已经永远地走了,这时候正是太阳初升、温煦暖人、生命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良辰美景。和“煦衍”二字正好不谋而合。

 于是,我断定,这个最后的煦衍人是有福的。他大概是在不经意间就到达了生命的彼岸,然后默默无闻地和大地融为一体,真正称得上是达到了圆满的。

平庸如我辈,不求别的,如果将来有一天能像高家严那样平静地无知无觉地告别这个世界,也算是我的造化。

 仔细想来,这种机遇毕竟还是太少了,连伟大领袖那样的人物,在生命的最后驿站也如渐趋熬干的油灯,是深怀着痛苦和忧虑诀别此世的。

 因此,我相信,不论是凡人还是伟人,绝大多数都是在忧患和痛苦中撑过此生的,这正应了佛教中的一句话:苦海无边。唯一不同的是,伟人的历史叠印在了石头上,凡人的历史叠印在了沙地上,让我们感慨良多的倒不是石头和细沙的区别,而是洇入其中的那种半游牧的深厚文化和人类精神了。

 

9

 煦衍城并不缺水,这是我在张家场一再证实了的,这个村子几乎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一眼井,据说最好的井用抽水机抽一整天也抽不干的,水质虽不太好,但饮用和浇地一般还是可以的。我在高英利家专门打了一桶水自饮,那是一种冰凉的无明显涩味的透明液体,当你在盛夏的荒原长时间行走而感到饥渴时,那是一种远胜过市售纯净水的大地之乳。

 我给高英利说,那些旱地都不要种了,在附近多栽些树和灌木丛,防风固沙,种些适合当地生长的牧草,圈养一些站羊,再种上几亩水浇地,精耕细作,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生态循环,比那要强得多。但高英利显然无法接受我的想法,实际上也还需要一些技术、资金、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我也只好作罢。我只希望有善于规划和经营思想的农民能主动这么做,也希望有一个务实高效的相关农村基层组织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因为据我判断,这里的环境和条件比中东的以色列要好得多,如果运作良好,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大概不是一句空话。我甚至想,有一天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我定要亲自实践,做出示范,高英利也许会转变观念的。

 在从张家场返回盐池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我曾经十分熟悉的耐旱荒漠植物,在两三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的情况下仍旧生命不衰,说明我们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请允许我耐心地列出它们的名称:苦豆草、沙蒿、甘草、酸榴子树、沙柳、红柳、梭梭、芨芨草、马莲、老瓜头、茅头刺、冰草、白草、骆驼草、肉苁蓉,等等。因为它们是沙漠和干旱荒漠里真正的英雄。

 我的第一感觉是,盐池草原植被是可以而且能很快恢复的(一般指五到十年)。这些植物大多都能生物固氮,而且野生情况良好,人工种植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保护和治理的措施能否跟得上。其中也涉及到诸多产权、责任、政策、法律环境、技术、资金等因素,从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出发,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盐池草原并不适合单一植树,而是将这些野草、某些灌木丛和杨、柳、榆、沙枣等树木混合交织在一起,以草为主,它们中的多数有很强的共生性,又能通过生物作用改善土壤,改善当地的气候环境。盐池县林业部门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十几年前盐池草原分布广泛的成片成片的长得比庄稼还要茂密的甘草至今已再难见到。植物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植物品种的单一特化是自然环境衰退和生存条件严酷的一个重要征兆,但就是这一道最后的生命防线也近于崩溃。

 

10

 我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未来发展的根本因素了。而且,在一个缺乏秩序、理性、民主和法制(法治)的社会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远远大于正在建设的一切。自然的衰退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与某种病态的传统体制的深层联系恐怕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

 想想这些年人们对草原的破坏,每一个当地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不会没有深切感受的。在这些严酷的现实面前仍然表现出麻木和沉沦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堕落和犯罪。

 盐池的决策者们应该把县城所在的古城墙保护好,投入一些资金认真地修复一下,最好裹以老式青砖,还应该在原古长城关的遗址处复建一长城关,这方面的投资比建一个公园要花更少的钱,但有更好的效果。

 重要的是,用特殊的建筑风格把盐池草原的地域特点与北方天空的博大精深和谐互融,使多元文化的开放性在这个以游牧精神见长的缓冲地带自由地生长。

 在交通正在发展的今天,使这里以宁夏最大的草原和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引人注目,以那种时时给人以远古和荒凉的感觉增添它的艺术魅力。在以盐池县城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以自然风光的原始、古朴和粗犷吸引人们的目光,带活商业和第三产业,拓宽城乡居民谋生的途径,增加当地的税收,使农民不再为了生存为了可怜的收获以掠夺性的方式和毁灭性的结果对待贫瘠的土地。

 当我即将结束本文写作的时候,我发现,只有把生命的根基放在这个阔大的背景下,跟着如瀚海涌动的荒漠随意延展的节律而沉思时,才会找到真正的感觉。

 煦衍城已经走过了昔日的辉煌,那是一个合着历史的细碎脚步凝固在远古阳光下的瞬间的美丽,在独自无语的蓝天的相拥下尽展迷人的风姿,在黄昏的橙色云团随意翻卷的布景中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如夏五月阳光灼烤下的透明晶体,如穿梭在温暖似巢穴的深宫中游荡者的目光,随着永恒的风声渐入梦幻天边的远逝的水而去。

 我知道,这种感觉不会再有,这一天终将消逝。

 

淹没的城堡

淹没的城堡

 

 本文在兰州大学第二届原创文学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9996-1280138.html

上一篇:日落大麦地
下一篇:故乡
收藏 IP: 103.222.186.*| 热度|

10 王安良 赫荣乔 孙颉 宁利中 李毅伟 张鹰 李俊臻 陈蕴真 李方和 黄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