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q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xqian

博文

理工学人漫谈儒学

已有 2219 次阅读 2021-3-8 18:3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要说中国传统,那自然离不开儒家这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派。儒,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最初大约是形容一批读书人。这些人通常既不是王公贵族家的封君之子(君子),也不是底层人民(小人)。此前,学术只在上层流通,后来才逐渐流入民间,读书人于是成了一种特殊的存在,因而这批人被称作为儒。

    孔子作为春秋晚期的一个儒者,他主观上认同周公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认为和谐社会就应当是天下分封,阶层明确,大家各守己礼。然而,他所处的却是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诸侯国的国君已经不听周天子的话了,当然诸侯国的臣子们也就可以犯上作乱了。这种大环境下,作为一个有抱负的读书人,自然就向往书籍中描述的古代圣王治下秩序井然的社会。孔子最初的目标非常朴素,他就是希望社会恢复周公开创的礼乐制度。在一系列谈话中,孔子多谈个人应遵守什么道德准则、社会应该呈现什么风气,当个人与统治者都能各按本分,那么天下必然可以达到大治。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奉行忠恕之道,对己要求能做到“忠”,待人要求能做到“恕”。对君子和小人进行比对,是孔子衡量道德的常用手段,后来君子和小人就成为是否具有高尚道德的代名词。孔子又强调“礼”,这个礼说的是人与人相处、阶层之间互动、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应该遵守的准则。孔子也没有说不要追求名与利,毕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他只是强调一定要得之以道。某种程度上,孔子提倡的道德准则,可以说是对古典贵族精神的提纯和升华,他似乎没有兴趣去谈缥缈的哲学问题。

    孔子去世后,他的众多弟子们继续宣扬他的理念,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到战国初期,大儒孟子在孔子的理念上又有了新的发明。在个人修养方面,他认为首先要培养“义”,不断培养自身的正气,时间久了就可以养成浩然之气。如此,面对各种情况,个人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应对。孟子又强调仁政,天下最重要的是民众,江山社稷也应当是为百姓服务的,驾驭社稷的国君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孟子的这个重要观点,是孔子没有阐发的。在当时,这个观念也可谓惊世骇俗,以至于千年后的朱元璋都想删去这句话。

    秦始皇统一全国,将已彻底破产的封建制被改成郡县制,儒者们梦想的社会形态破灭了。要经营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秦始皇无旧例可循,遂采取严苛的法家手段。但是,儒生们都是道德至上论者,当然反对法家的做法。始皇帝焚书坑儒的行为,反而是让儒家更加确信:孔子所提倡的三代之治是最好的选择,读书人应修身立志推动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王,避免秦皇那样的暴政再次出现。不过,汉朝建立伊始,自上而下奉行道家的黄老学说,儒家依然不得志。法家或者道家,作为秦和汉初国家指定的思想,都无法让儒者们改弦易辙——他们依旧坚信孔孟才是正道,这就显示了儒家强大的生命力。毕竟,儒家是极具建设性的学派,它永远教人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教统治者如何建立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汉武帝认识到这种建设性可以利用,至此儒学被定为一尊。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儒家都是官方的正统学说,陆续持续了近两千年。

    儒家又讲究道统,它仿佛一条贯穿古今的金线,讲究学术的传承,犹如今天的科学家们寻找自己老师的老师,由此上溯可直达毕达哥拉斯。汉朝的董仲舒把阴阳学派融入儒家,作为他对儒学的发明,由于得到了统治者们的认可,便以儒家的道统继承者自居。再到到唐朝,提倡文以载道的韩愈,通过锦绣文章来承载并光大儒家的道,在写文章方面他是宗师,可惜思想上并无甚大发明——儒家是以内容至上的,无论写得怎么好,最终还是要看你的内容实质。虽然儒家不情愿承认,但道统这个观念无疑是学自佛教体系。董仲舒和韩愈们没有料想到的是,后来的大儒朱熹直言汉唐不传道统,等于把他们直接忽略了——毕竟,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后人手中。

    儒家的第二个灿烂时期出现在宋朝。虽然儒家强调治国平天下,然而只有宋朝重文的大环境才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空前浓烈,一定程度上吻合了儒家精英治国的理念。胡瑗、孙复、石介等人重拾行将没落的儒家学说,并广泛地传道授业解惑,儒学又一次复兴,渐次涌现了周张程朱等人,激发出一系列新的学说,来对抗佛道思想。当时最大的命题是:宇宙到底是什么?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万事万物的存在有没有统一的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儒家学者们的大讨论。毕竟,佛道都有一套学说,但儒家却没有一套自洽的理论。从孔孟到大宋,还没有儒学家能讲明白。宋儒们终于开始挑战这个大命题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天理”。先是周敦颐弄了一套太极图说,认为宇宙是由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以此类推衍生万物,至于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这只能从老子和易经中去寻找了。古汉语的很多概念相对含糊,许多词语可以意会、可以想象,却很难准确定义。总之,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宇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这样的方式产生的,背后推动这一切的是“天理”,这就从本源上交代了宇宙的诞生方式。当然,他们对科学没兴趣,不会去考虑太极这个奇点大爆炸后向外扩散的速度。

    宋儒们探讨宇宙的本源,是想说明宇宙背后的天理让万物诞生,万物都有一套行为原则,对应到人的就是“性”,蕴含各种道德准则,而孔孟之道就是天理所对应的正道。宋儒们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清的或轻的气就上升,浊的或重的气就下沉,逐步形成了天与地。自然,人也充斥着气,只有不断养浩然正气,随着正气不断充盈自身,就能发生气质变化,这个过程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够体认到天理是什么——这唯一的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只是对应万物发生了分殊,当一个人的修为足够了,自然就能认识到天理,那怎么去达到这个修为呢?这就要问儒家大宗师朱熹了。朱熹号称理学集大成者,在如何提升修为方面,他的方法很明确:格物致知——从紧要处着手,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学习自然就能有所成,最终也就能认识到天理所在了,自然就能领会圣人的教诲了。宋儒的理学千头万绪,核心出发点还是想说明人的天性本就是天理,就是天道,违反仁义礼智这些儒家的道德准则,那就是违背天理。当初孔子那些朴素的理念,到这里被提升到了宇宙的高度。

    当然,宋儒主流的理学也遇到了对手,陆九渊并不认同朱熹的“性即理”的说法,他说“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人应当先发明自己的本心,儒家的修行当从本心上去弄明白。如此看来,朱熹教人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的方法,无疑是支离破碎的,难以上达天理。举例子说,古代尧舜都是圣人,按照朱熹的方法,他们去找谁学呢?哪里有书本知识学呢?还不是靠自己发明本心,然后去即物,这样才成圣的嘛!

    这种以心为本的思想,被明朝的王守仁发扬光大,儒家进入新一个灿烂的时期。王守仁认为朱熹格物的方法,根本无法发现天理所在,他体会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一个人心中就包含了所有天理,向外去追求是不对的。这个天理就是良知,它如同明镜,只要拂拭得明亮,自然也就能把内心中的良知激发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志”,立下一个成圣的志,在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进行“事上磨炼”,不断训练本心,一念发处便能自然地识别好坏,这便能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读书是为了求得真知,而很多读书人科举为官之后,便忘记所学为何,行为都违背了圣人的教诲,由此可见朱熹向外求理是不对的,如果不能发明本心,那学再多也是多余的——许多人没学过什么知识,但是他却清楚掌握怎样为人处世,说明还是本心最重要嘛!阳明学在明朝后期风靡天下,很多人认为这是禅学的儒家化。事实上,王阳明并不否认这一点,他认为只是毫厘之差,儒家包含了儒佛道三家的一切,“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儒家的尽性至命就是道家的养生修仙,就是佛家的解脱尘世烦恼。如此看来,阳明的境界确实很高,从良知而不非教条的角度去应对世界,这无疑是对传统束缚的一种解放。

    在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的今天,儒家的这些学说似乎已经落伍,除了专业学者会去开展深入的探究外,社会大众已不太关心他们在说什么了。我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人,在闲暇时通过阅读一些书籍,大致了解到过去数千年中那些第一流的读书人都在想什么,进而想探究这些学说对今天的科学研究是否还有一些作用。思来想去,觉得儒家的三个高峰对我们理工学人还是有一些启示的。首先,科学研究的主导者还是人,而儒家的思想谈的就是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谈天理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理,孔孟以来的一些修身思想,依然有助于当代人怎样做好一个社会人,并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到科学伦理。第二,宋儒强调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虽也是针对人生修炼的,但其中包含了科学认知的方法在里面(这一点恰是阳明所不具备的),宋儒所强调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居敬持志等治学方法,依旧依旧适用于当代各学科的学人们。第三,当代科学重在创新,不仅要求科学工作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求学者有新的想法,阳明学说中发明本心、知行合一的学说,正是教人如何从内心去挖掘新想点,这无疑对科学创新是会有帮助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9472-1275632.html


下一篇:AI业界在干什么?——访英伟达AI基础设施部门中国区负责人
收藏 IP: 125.106.207.*| 热度|

6 郑永军 尤明庆 王安良 李陶 汪育才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