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guir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guiru

博文

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就与年龄

已有 3145 次阅读 2022-6-22 18: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类的天性就向往和追求真理,但真理不是凭空出现的,真理也罢,谬误也罢,统统是人了提出来的。艺术家搞艺术用的是图形和寓意,科学家搞科学则是靠数字和公式。一位科学家最“重要”的发现往往是他的第一个发现;相反,一位艺术家最深刻的创造多半是他晚年做出的。

 

1艺术家的成就与年龄


当研究一个有影响的画家、作家或作曲家的作品时,人们通常会将它们分为早期的、中期的和晚期的。基本上,从早期的、中期的到晚期的,这些作品总是经历一个日趋深刻和完美的过程。


莎士比亚、贝多芬两人早年克服生活危机的经历,不断成熟的思想和技艺,他们的创作和全部生活的有机结合,他们生命晚期的伟大杰作,甚至在《暴风雨》和四重奏16号中显示出的告别心情。他们最后的作品是最伟大的。


·芬奇的《蒙娜丽莎》(1503)和《最后的晚餐》(1495~1498)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尤其是蒙娜丽莎》体现了·芬奇运用熟谙的明暗法和空气透视法等绘画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光影、空间以及体积关系,使整个画面和谐、完整、统一,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德斯蒙德·-赫勒说过:诗人最好的年华在30岁以后,这条规则对雪莱适用,同样对莎士比亚、米尔顿、拜伦、坦尼森等也适用。


教师,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均应归为年龄越大越成熟完美的艺术家一类。

 

2. 科学家的成就与年龄


绝大多数科学家似乎都不能保持持久和连续的攀登能力,往往他们最早的成就常常就是他们最后的成就。以大家比较熟悉的物理学为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是年轻人作出的。


卡诺28岁提出卡诺循环。焦耳22岁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称焦耳-楞次定律(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定律)迈尔28岁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基本思想。克劳修斯26岁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24岁提出绝对温标,并预见到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存在。麦克斯韦25岁对电磁理论作出重大改进,28岁提出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律,34岁建立起著名的电磁学方程组。玻尔兹曼24岁推广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律,建立了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律-玻尔兹曼分布律。迈克耳逊29岁首次做以太漂移实验,得零结果。由此产生了灵敏度极高迈克耳逊干涉仪。霍尔24岁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霍尔效应。卢瑟福27岁揭示铀辐射组成复杂,他把“软”的成分称为α射线,“硬”的成分称为β射线。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提出光子说;36岁发表广义相对论。海森堡26岁提出的不确定关系。狄拉克23岁提出了非对易代数理论,26岁提出了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方程,28岁提出了正电子的空穴理论和磁单极子理论。……


以上这些物理学家的主要成果都是年轻时作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完备,经验的丰富,其中绝大多数人却再也没有到达学术上的新高度,就连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不例外。研究爱因斯坦生平的学者派斯曾说:“爱因斯坦在1925年之后就应该去钓鱼,而不是继续做研究。” 46岁之后的爱因斯坦不知不觉之间开始扮演物理学中的另一个角色,那就是一块优秀的“磨刀石”。


瑞利也许是个例外。在瑞利50年的科学生涯中,他的创造性自始至终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在构成几卷著作的446篇论文中,没有一篇是无足轻重的。


托马斯·赫胥黎曾说:科学家过了60岁害多益少 (这是一种比较文雅的翻译,还有一种更直白的翻译) 。据说,瑞利67岁时他的儿子(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曾问他,对赫胥黎说的“一位过了60岁的科学家害多益少”这句话有什么看法。他的回答是:如果这位年过60的科学家喜欢对青年人的成就指手划脚,那很可能害多益少。但是,如果你只做你所理解的事,那情况就可能不相同了。


赫胥黎的说法,好像有点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之嫌。我很支持瑞利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退休时就给自己制定了一条规则:“帮忙,不添乱。”即,年轻人有事找我,能做的要尽力去做,对年轻人的事绝不说三道四。

 

3. 建议


关注科学家的成就与年龄之间的规律,给青年人更多的机会。

 

真诚的欢迎您的批评,借用您的智慧完善我的思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44430-1344081.html

上一篇: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探索
下一篇:学习的两面性
收藏 IP: 114.251.216.*| 热度|

9 许培扬 杨正瓴 刘全慧 史晓雷 郑永军 张晓良 曹俊兴 罗春元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