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N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tificNK

博文

一本“江苏大学”的出版物,见证了近代中国第一座民众教育馆的风雨沧桑 精选

已有 4747 次阅读 2021-4-12 08:57 |个人分类:藏品探究:“科学之都”南京系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本“江苏大学”的出版物

见证了近代中国第一座民众教育馆的风雨沧桑

顾 金 亮

 

“江苏大学”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办学历史上存续时间最短的校名,也是两校最不受待见的曾用校名。但就文献收藏而言,由于历史上的“江苏大学”仅存续了3个月,因此冠有“江苏大学”字样的民国文献格外稀见,本人收藏的江苏大学通俗教育馆印行的《中国农人地位与农业改良》(卢印泉著)就弥足珍贵。该书既是1928年江苏大学短暂办学历史的注脚,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第一座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的风雨沧桑。

通俗教育的兴起与民国对国家建设的认识密切相关。1912年,民国肇基,帝制结束,国家由封建王朝过渡到民主共和体制。在上层建筑已经建构的情况下,“共和国家其人民权利既平等矣,则不可不亟谋教育之普及”,使国民能够有意识地维护和建设国家;否则,若 “知识、能力缺乏”之民众任之以建设事业,则陷入“操刀伤手”“踰墙折足”的困境。因此,实现建设现代民主国家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养成多数有常识之国民”。限于当时民众的接受水平,造就有常识之国民必须“以普通而浅显之知识灌输”为手段,使之日趋文明。中华民国建立不久,当局就将“开通民智,改良风俗”的想法付诸实施,在教育部设立社会教育司,其第三科专责通俗教育;江苏省最早着手兴办通俗教育,委派同盟会会员、省府第三科科长卢殿虎(后曾任安徽、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等职),着手组织筹建江苏省通俗教育馆。

    1915年,近代中国第一座民众教育馆奠基南京韬园旧址

1915年8月,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在南京城东南的半边街(今公园路)韬园旧址正式创建,首任馆长为濮祁。这是近代中国设立最早、影响颇大的通俗教育机构。在国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各地随后纷纷竞相效仿,开办起类似的民众教育馆机构。

南京韬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韬园,原为清末蔡和甫(曾任上海海关道宪,一度为驻日本大使)的私园。1909年,蔡和甫辟此休养生息之处,意为“韬光养晦”,后因他亏欠公款,韬园被官方没收。《江苏省志•风景园林志》中记载了韬园的繁盛,文称:园中栽种了各种奇花异草,花开时争奇斗艳,林荫幽静处有西式小楼,正屋后有桃园,数千株桃树开花灿烂如锦。园内设有供亲朋游乐的剧场、花厅及下棋、读书、饮酒、赏雪的诸多小屋。徐寿卿编《新南京志》云:“综观是园,后枕钟山,前临青溪,桃柳千行,楼台五色,真足以翘楚一时”,“秦淮风景,于此最胜”。韬园不仅景色绝佳,而且还是南京最早放映电影之处。著名文人卢冀野先生,就曾在《冶城话旧》中描述了他幼年时随其曾祖父在韬园观看电影的美好记忆。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何海鸣在南京举兵讨袁,掀起“南京第三次独立”,未几,被袁世凯的爪牙张勋镇压,南京城惨遭张勋所部的焚淫掳劫,驻防城与韬园在这场浩劫中惨遭焚毁。

初创时的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占地面积约20余亩,在建设过程中,有关当局除了对韬园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外,还分阶段地增建了一些新的设施,包括办公室、电影院、讲演厅、茶社及动物园等。另于1930年在馆舍北侧购得民有土地10余亩,用于辟建网球场和菜圃等。

  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成立初期,内部设有“博物、图书、音乐、体育、讲演”诸部,包括通俗讲演所、公共图书馆和体育场等设施,组建有江苏省讲演团,开展全省巡回普及教育。图书部所藏古籍原先均来自江南图书局,新的书籍报刊则是后来逐渐添加的。1916年该馆还增设学校成绩展览室,我国参加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的比赛成绩就选存于该馆。后来由于该馆所辖体育场另立为江苏省立南京公共体育场,便取消了馆内的体育部设置。

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甫问世即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据江苏第四师范小学1918年编印的《南京游览指南》记载,当时人们入馆参观,只需花费“铜圆乙枚”购票即可。徐寿卿在1922年出版的《金陵杂志续编》中亦述:该馆西临金陵城东的杨吴城壕(史上亦名“青溪”),“树木亭台,颇为雅致”;馆内陈列物品琳琅满目,“足以感发人心之思”。举办的一些动植物标本解剖展示,诸如“杨梅结毒形状,惟妙惟肖”;馆旁还设有音乐部,定期进行演出,“笙歌管笛,无一不备”。由此,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初步改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7年李纯被任命为江苏督军,遂在原韬园基础上重建公园,并以自己的字“秀山”命名。当年过复成桥,即见公园牌楼上李纯手书的“秀山公园”四个大字。秀山公园的面积比韬园有所扩大,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仍嵌于园中。1927年,秀山公园更名为南京第一公园。

  

南京第一公园正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7年后,受大学区制等原因的影响几易其名

受北伐军兴的影响,1927年前后国民党领导的北伐军一度在南京地区与军阀孙传芳的部队发生战事。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馆舍随即沦为兵营,一时四周荆棘满目,馆务工作被迫终止。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江苏省教育厅在1927年7月遂聘请著名教育家刘季洪为新任馆长,“整理修葺,渐复原状”,各项工作逐渐有了起色。

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大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江苏实行大学区制,由大学区统管全省的文化和教育,该馆的名称和隶属关系也发生过几次较大变化。1927年7月,该馆先是改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通俗教育馆,馆内同仁重新编订各项规程,出版发行民众教育刊物,努力承担自身使命。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起只称“江苏大学”,该馆遂更名为江苏大学通俗教育馆;5月,江苏大学又改称国立中央大学,该馆也随之改名为中央大学区立通俗教育馆。随着大学区制的消亡,1929年10月,该馆复更名为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1930年8月改称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时任馆长刘季洪后来因为要前往美国留学,江苏省政府又委派该馆秘书、科学部主任刘云谷,代理负责该馆的馆务工作。

 

  

  江苏大学通俗教育馆印行的《中国农人地位与农业改良》(顾金亮藏)

致力于公众教育,社会效果彰显

在迁都重庆之前,国民政府相继颁布了不少相关法规制度,整合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积极实施社会教育活动,希望通过由教育改造来达到社会改造的基本目的。南京民众教育馆还对原有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内的一些设施进行了增建,包括办公室、电影院、讲演厅、茶社及动物园等。功能也日臻完善,内部设有“编辑委员会、总务部、艺术部、图书部、科学部、教学部、实验区办事处”等组织机构,举办民众学校或训练班、成立相关的社团组织等。该馆大礼堂是我国话剧运动的策源地与活动地,1929年田汉曾两次率“南国社”在此公演;1929年成立有“民众剧社”,1933年又重新成立“大众剧社”。南京民众教育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多途径地开展民众的文化普及工作,举办卫生、健康、休闲、家事教育以及生计技能培训、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先后编辑出版了《民众教育季刊》《民众教育周刊》以及相关丛书;通过设立大中桥教育实验区,不断推广已有经验,开展识字扫盲、宣传培训,产生了比较积极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