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ing9703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ming970314

博文

一个寒门子弟的自述

已有 10341 次阅读 2021-4-5 08:3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自序

对我来说,开始这项工作是困难的。

实际上,此事我已酝酿许久。早在几年以前,我便萌生了写写“回忆录”之类的东西。当时算是心血来潮,由于杂务缠身,终于还是搁下了。这回作为“寒假作业”,借此契机,我可以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把我脑海中的记忆碎片理一理。

“万事开头难。”把这件事拖到现在,自有我的一番考量。一方面,我未谙世事,资历尚浅。所谓自传,大抵是阅遍沧海、功成身退的遗老茶余饭后随手写就,用以教育青年,鼓励后进罢了。另一方面,写传有少年老成,未老先衰之嫌。十八芳华,自主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写什么传?年轻人写自传,在老者看来,是“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而对同龄人来说,就显得暮气沉沉,垂垂老矣。诚如罗曼•罗兰先生所言:“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与其说是我不想写,不愿写,倒不如说是我不敢写,不忍写。往事不堪回首。我找各种理由去回避,去搪塞,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过往,去面对曾经的自己。既然如此,何不让它随风消散,似水东流?又何必耿耿于怀,自寻烦恼?然而终究是剪不断,理还乱。苏轼纪念亡妻,感慨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对于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既然如此,何不释然?今日,我终于茅塞顿开。人的一生,由昨天、今天和明天组成。回顾昨天,是为了指引今天的方向,走向光辉的明天。“明白来路,才能走的更远。”如果我连过去都无法直视,遑论面对现实,拥抱未来?

历史,是无情的;面对历史,我们需要莫大的勇气。它就像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种种真、善、美,假、恶、丑。其光明的一面给予我们慰藉与自信,让我们拾起生活的勇气;其阴暗面则像一把匕首,直插我们脆弱的心灵,让我们原形毕露,无处逃遁。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看到了内心的沉沦与挣扎,看到了灵魂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欲望的俘虏!啊,人是多么的卑微,在不可捉摸的自然力面前委曲求全;人又是如此的伟大,即便知道自己最终归于失败,仍不放弃抗争与求索,如夸父,去逐日;如精卫,去填海。

追求幸福而不得,造就了整个人类抗争的历史。我所不愿看到的,是高贵外表下肮脏的灵魂,健硕体魄下脆弱的心灵。太平盛世下捏造的泡沫,象牙塔里包装的浮华,能否给予我面对生活的勇气?若有一天,当梦想的泡沫在现实的枪林弹雨中破灭,当如雪般无暇的心灵遭受社会阴暗面的冲击,当沉睡的欲望被噩梦惊醒,我该拿什么来抵挡?

我坚信,自己不会手无寸铁。科学与艺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会是我最强大的武器。人所以为人,在于他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亿万年以后,如果世界将走向终点。那最后一个人,一定会选择以人的方式死去。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我们应有的自信。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的物质文明空前发达;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以人文的方式为我们利用,从而创造出辉煌的精神文明。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毋庸讳言,在当代社会,相比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其根源在于自身的渐进性和后发性。因此,现代人面临空前的精神危机。精神危机逐渐成为生存危机的主流,导致自杀率上升。然而,我也看到了人文科学正在加快脚步,二者差距正在缩小。哲学出现以后,宗教就死亡了。我们期盼着新生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温暖尘世的心灵。

我成长于美丽的乡村,山清水秀,林青石美。这里没有雾霾,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夜晚炫目的霓虹灯。我司空见惯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是傍晚袅袅炊烟,是漫天繁星的夜空。有朋友调侃道:这是一片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不到的地方。”于是,自然的春风便荡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亲教以我最朴素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们小心翼翼的呵护我成长,让我平安快乐地度过20年的人生,让我载着梦想展翅高飞。我感恩,感恩上苍,感恩一直以来陪伴着我的师长,感恩那些萍水相逢甚至素未谋面的善良的人们。谢谢你们,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廿载人生,岂是这笔尖所能说清,又岂是这薄纸所能承载?我不寄望于此。我只希望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重新审视过往的自己。“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如是说。是的,人的一生,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独一无二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我所能抒写的,不过是浩瀚人生中的冰山一角,读者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生活在不同文明的交界处,有时我会感叹于这世界的多样与精彩,有时我又似在夹缝中求生存,几近窒息。我愿意写下我的困惑与思考,彷徨与觉悟,沉沦、迷茫与抗争……


孩提时代——混沌天地

同千千万万人一样,我来自偶然。

1997年4月20日6时0分,化州市妇幼保健院内,一个婴儿呱呱而泣。他“肆无忌惮”地嚎啕大哭,骄傲地向这个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保大人还是保小孩?”“两个都要保,两个都要……”年轻的父亲掉下了眼泪。这一段简短的对话,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上苍慈悲为怀,最终赐予我一生。而那个我素未谋面的妇产科医师,成了我的上帝。

许多人为他的诞生,做出了牺牲。同姐姐一样,他是剖腹产,在母亲身上留下了一道不灭的痕迹。许是如此,他往后得到母亲特别的呵护与关爱。做手术的钱,来自于媒婆。父母亲为了逃避计划生育的惩罚,不惜把姐姐的生日在名义上提前了三年,最终也没有改过来。

我的父亲,据他的同学说,小时候是个调皮捣蛋鬼。初中毕业以后,没钱上高中的他只能挑着重担走街串巷,箩筐里是各种新鲜的时令蔬菜。他后来又去挨家挨户地收卖垃圾。可后来一想,一个收卖垃圾的小伙很难找对象,便改行做藤椅。那时候藤椅在农村相当流行。在炎热的夏天,摆一张藤椅在庭院里,坐下来乘凉,是农民忙活一整天以后最舒畅的享受。

终于,在他26岁那年,村里有个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两家也算门当户对。他思忖良久,最终还是决定到寺庙去问佛祖。“不用找了,就她吧。”父亲于是应下这门亲事。多年以后,父亲做床褥生意时,伙计私下里问他:“你咋娶了这么个傻媳妇啊?”父亲只好苦笑道:“总得有个精明有个傻,家庭才和睦嘛。”

母亲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我觉着是受过的学校教育太少。她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就被迫辍学。那是一个普遍贫穷的年代。母亲一放学就要上山砍柴、放牛。尽管如此,她总是拖到假期才能补上上一学期的学费,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追缴……最终母亲还是选择了放弃。或者说,小小年纪的她,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是时代,替她做了这个残酷的选择。

小时候,每当我拿到奖状时,她比我还高兴。她总是拿着我的家庭通知书,叫我指着上面的字,逐字逐句地念给她听。我起初饶有兴味,后来就不耐烦了。因为她总是追着我问,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其时我无法理解她那渴望的眼神。我只记得她有空常吟唱小时候老师教的童谣,诵念着一年级的课文:“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近年来,我很少听她吟诵;也许,她是真的老了。

我出生以后,家里经济更加拮据。父亲为了挣奶粉钱,跟随他堂哥外出打工,做建筑工人。家里生计困难,母亲在家没敢吃上一顿饭,平常就靠喝稀粥充饥。有一回父亲回家时看到我大哭的样子,他一摸我额头,立马骑着自行车载着母亲到舅舅家里去,我在母亲怀里哭个不停。舅舅是个有文化的高中毕业生,学医几年回来后在家里开了诊所。我总算逃过一劫。父母亲却心有余悸。“再晚点来怕是神仙也难救了。高烧超过40度,都几天了,怎么现在才送来?”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没外出打工。他四处找亲戚借钱,自己做床褥来卖。除了他雇的几个工人外,姑姑心灵手巧,也是个好帮手。由于父亲不善经营,许多顾客赊的帐收不回来,最终难以为继。父亲只好变卖了小店,转行卖猪肉,这一干便是十几年。不得不说,这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父亲虽赚得不多,供养我们一家还是能对付过去。期间父亲得到过一些外出打工的机会,也都一一放弃了。

我5岁那年,父亲准备送我去上学。村里有人看我太瘦弱,劝他说,在家里多呆一年,养胖一点才好。父亲没有理会。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多年以后,我上大学之时,才发现自己是班里年龄最大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寻常,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的日子。那是我记忆的起点。父亲带我去学校“面试”。我已经把老师提问的问题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一回到家便号啕大哭起来。父亲准备了一张小纸牌哄我。我却哭得愈发厉害,因为那小纸牌被剪坏了。父亲按照我的“旨意”换了一张回来,我破涕为笑。每每想起,我都坚信,父亲一定是重新买了一张。无论如何,这一张小纸牌里蕴藏着巨大的魔力,把我内心的一切恐惧与不安都带走了。

这是我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我开始踏上漫漫求学之路。更重要的是,我与命运的抗争拉开了序幕。之前的一切,欢乐抑或悲伤,微笑抑或痛哭,都随着岁月老去,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半点痕迹。而之后,我对自己的记忆,别无选择。我注定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受生命之重。鲜花与掌声,困惑与徘徊,孤独与求索……这一切都挥之不去。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那是内心无休止的抗争、沉沦与奋起。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我渴望做一个真正的英雄,去追求光明。但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中,我屡屡受挫。也许,我宁愿做一个真正的凡人,也不愿做司马迁一般的悲剧英雄!


金色童年——启蒙教育

在几条村庄人家的捐助下,新教学楼终于落成了。我生正逢时,刚一入学便搬进了新教室。那时候校园里有一栋危房,还没来得及拆,门口挂着一个告示牌:“瓦片坠落,危险勿近。”小孩子可不管这些。我时常在体育课时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溜进去玩,像一个探险家进入了迷宫。我喜欢抬起头来,看着屋顶瓦缝透进来的光,煞是有趣。

自打上学以后,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有一半得归功于我的父亲,因为他要求我晚上9点钟之前必须上床睡觉。早晨,我走在乡间大道上,天蒙蒙亮,万籁俱寂,只看到路边人家烟囱上方升起的袅袅炊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清晨小鸟的歌声,是我听过的世间最动人的音乐之一。

在村小学待的四年里,教我体育的都是一个退休的男语文教师。我们都亲切地叫他“炳公”。他为人和蔼,总给我们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另外,在少数记得起名字的老师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她很器重我,常常在办公室里夸道:“瞧,这字!写的跟印刷品一个样。”旁边的老师看了,也都点头表示赞同。有一回她甚至让我在课间帮她抄生字,上课时作板书之用。我每每想起,都很感激她。

那时候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打弹珠、跳飞机、小马过河、跳绳……这些流行在小孩中间的游戏,我一个不落的都会玩。每天放学以后,我都快速地把作业完成,然后飞奔回家,抛下书包,在村里的地堂玩得不亦乐乎,直到母亲喊我回家吃饭。而我,绝不会耽搁一会儿。听姐姐说,我总是要求母亲先给我盛饭,不然便大哭大闹。那时候,我做事情总是力争第一的。

彼时我最爱的,还是看电视。我读一年级时,家里买了台二手彩电。电视与我,从此结下不解之缘。有一回我趁父母亲睡着了,偷偷一个人起床看《连城诀》。不过也仅此一次罢了。为了让电视机呈现出更清晰的画面,我常常爬上楼顶去捣鼓天线,姐则在下面指挥:“还不行,好点了,好……”这在母亲看来是极危险的事情。我算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但在这件事情上总是固执。终于有一天,显像管坏了,彩电宣告”退役”。极具戏剧性的是,在以后的某一天,当全村人的电视都还没开的情况下,我和姐姐守在电视机旁,把一部剧的大结局给听完了。

家里的电视“罢工“了,我得另谋出路。于是,有一段时间,哪家的电视机开着,我就可能在哪家。这家的电视要休息,我立马寻找新的”根据地”。因此,村里十几户人家,几乎没有哪家的大门是我没有进过的。有一家兄弟,特别喜欢看暴力影片,诸如《力王》此类,后来他们初中没读完就都辍学打工去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根据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改编的连续剧,如《白发魔女传》《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这些武侠剧中的经典,我都百看不厌。有一回由于看错了时间,我又不好意思提前入座,在一户人家门前蹲了一个小时,只为了准时收看《神雕侠侣》。当然,我也爱看动漫,《七龙珠》《网球王子》《名侦探柯南》都曾得到我的青睐。尤其是奥特曼,是我小时候的偶像。我还把母亲给的零花钱攒起来,买了几本小人书,不过还没看完就不知道让我扔到哪里去了。

我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看电视。下午上学之前,我总背着个书包站在别人家门口看电视,而从来不进去,因此我上课也从不迟到。学校门口的小卖铺特别热闹。许多同学都会特意买一点零食,蹲在门口看电视,似乎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不得不说,在那个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年代,电视,一个光与影的世界,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亮色。我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受人生百态,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透过它,我知道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那里,有人在天堂诗意地栖居,有人在凡间过着跟我一样平凡的生活,也有人在地狱中受尽种种苦难。

在别人眼里,我算是一个乖小孩。即便如此,我也没让父母亲省心。有一回,我在楼上点着了一张小纸片,吹灭以后,任它在空中随风起舞。不料,家里人回来时,发现楼道里堆放着的秸秆几乎全烧光了。我望着眼前的一切,吓得呆若木鸡。“没事的,孩子。”母亲拉着我的手,轻轻的说。还有一回,我跟姐姐因为一点小事闹翻了。我捡起小石子扔过去,却砸在旁边一个小姑娘的额头上。那小女孩当场就大哭起来。我吓得不知所措,立马向远处跑去。深夜,当父母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找到我时,我已经饿得两眼直冒金星,脸上的泪痕早就干了。“快吃吧,菜都凉了。”全家人的碗筷都摆在那里,盘子里的饭还没动过。

父母亲对我的教育,算是“放羊”式的。即便是我闯了祸,让他们脸上无光,他们也从来没有打过我。父亲唯一严格要求的,是我的成绩。他要求我每学期必须拿到奖状。我也几乎做到了,只有那么一次,我考了第六名,距获奖还有一步之遥。父亲看了看我的分数,数学100,语文96,也没说难听的话。

在村小学,我有一位很要好的伙伴。他家就在学校门口对面。我总是去他家玩。他家人很好客,总是做好吃的菜款待我。后来,我离开了村小学,大家就分开了。我在四年级时还给他寄过明信片,他回赠我一张。此后我们再没有联系。我只偶尔看见他父亲还在收卖垃圾,只是单车换成了摩托。

2006年,我以全镇第十名的成绩考入镇中心小学。从此,我的人生转了一个弯。我二年级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但你有点骄傲!”我求学路上将遇到的顺境、逆境,都在这里埋下了伏笔。“人须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此二者,泾渭分明;而在我眼里,却一度混淆不清。真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时代——性格发端

在镇中心小学那四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之一。不仅因为它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时期,更因为我的童年生长于此,也埋葬于此。这四年,对我的价值观与性格养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啦。”开门的是姑姑。那天晚上,我偷偷地抹掉眼角的泪水。从此以后,我开始了十年的寄宿生涯。几天后,教室里有一个小女孩哭着跟她奶奶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最终她奶奶拗不过她,带她回去了。周末,我在家里大哭大闹着要回村小学。母亲说:“让他回去吧。孩子还小。’父亲思忖良久,说:“好,不过现在是回不去的,等读完这学期就送你回。”后来,我再没回去。我也知道了父亲当初用的是“缓兵之计”,他压根就没打算送我回去。

说来真是巧合,我姑丈是个教书匠,在镇中心小学小有名气,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入住姑姑家。正因如此,教师村的老师们很关照我。在爸爸与姑姑家人的协商下,我的饮食安排在学校食堂。那时候的伙食费相当便宜。父亲每个月交米后,只需要另付100多块。由此也可以想象食堂的饭菜是多么的清淡。我脑海中至今保留着这样一幅清晰的画面:大家在打饭窗口前排成长龙;打到饭的同学蹲在大树下,手捧着餐盒吃饭。大家都会挑干净的地方蹲下,但仍逃不掉阵阵恶臭,因为总会有调皮的同学把饭菜随意倾倒在地上。

但姑姑不会让我吃不饱。她在食堂工作,分菜时自然会照顾我。她还隔三岔五地给我加菜。可有一件事情她不知道。我总会把她给我加的菜跟大家分享。朋友们很有分寸,总给我留足一份。终于有一次,姑姑发现了,“我带的菜不多,你自己可要先吃饱才行啊。”“嗯。”我只是简单地应了一声。姑姑对我很好。每次我拿了奖状,她就带我买衣服。那是我特别开心的时刻。她总是夸我懂事,“我放在餐桌上的香蕉,不叫他吃他决不会自己拿来吃,要换成大妹早就吃光了。”

然而,这种情况没能持续下去。一年以后,由于姑丈工作调动,他们全家搬离。我的人生在这里又转了一个弯。我孤僻自傲的性格许是那时埋下的种子,因为此后的三年,我几乎是一个人住在姑姑家。虽说父亲每天晚上都去陪我,但通常是过了11点,彼时我已吃完夜宵,甚至熟睡了。有无数个夜晚,我一个人在煮面,望着窗外黑乎乎一片,不寒而栗。有时候能看到一丝光亮,那是有人在捕鱼,他们把鱼电“晕”而捕之。

独处也有好处。姑丈书架里藏着另一个世界。各式各式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西厢记》,应有尽有。我常常利用午休时间看书。那时候我刚接触课外读物,不挑食,什么类型的书我都愿意广泛涉猎。至于客厅里的电视,我只开过一两次。虽说那时候我还是个电视迷,不过相对而言,书籍对我的吸引力更大。我读书的习惯,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每天放学以后大家就跑去操场占位置,打乒乓球。大家都喜欢把球拍的外皮拔掉,只留下一块木板。木板与乒乓球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甚是好玩。不过体育课是另一番奇特的情景。老师一叫解散,我们就扒在路边写作业,也就是晚上的强化训练。这样晚自修时候,别的同学在抄作业,我们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这种感觉真好。

那时候的假期特别轻松。我会在假期开始之前开始做作业,放假没几天就可以“解放”了。我除了看电视,到处逛,还喜欢看堂哥堂姐的课本。他们的书跟我的不是同一个版本。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习惯,而我也的确在其中得到了无穷的快乐。也许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本就是人的天性。

每周日父亲骑着自行车送我去上学,周五又接我回家。父亲常跟我说“苦尽甘来”。有一次老师看到父亲和我,对我说:“你比很多小孩都幸福多了。”这些话,对于小学三年级的我来说,显得艰深晦涩。我似懂非懂。

三四年级就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过去了。

我永远也忘不掉那一天。寒假刚开始,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接我。我隐约当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接我回家的是姑父。路上,他跟我说:“妈可能不行了。”几天以后,奶奶去世了。她突发脑溢血,被发现时情况已十分危急。手术成功率不到三成,家里人经过协商,同意让她体面地走。奶奶在村里的祠堂躺了几天,走时我不在她身边。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那时我真的希望有神的存在,这样我跟奶奶便有再见的机会。十年过去了,当初在奶奶灵前立下的誓言历历在目:“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会考上清华北大的。”我没有说出声,但我相信在天堂的奶奶一定能听到。

也许,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一天结束的。这实际上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承诺。然而,这最纯洁的梦想,日后却注定成为我人生中最沉重的负担。

第二年,同样是寒假,父亲也没来接我。我回到家里时,伯父对我说:“你爸出车祸了。”如五雷轰顶,一股深深的恐惧涌上心头。我想起很久以前父亲有一回没去学校过夜,那是我第一次失眠。我骑着自行车向医院飞奔过去,任凭泪水被风吹干……

约摸半个月以后,父亲出院了。从此以后,父亲没再吃硬邦邦的食物。而他的同伴运气没那么好,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以后没办法参加工作了。有时候人的命运,就在那一瞬间转向。这许多惊人的巧合,让我隐约感觉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外,有一股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在支配着,那是创世者。又或者,自然之道,本就是如此的妙不可言。

五六年级是一段敏感时期,课余生活变得单调起来。作为特尖班学生,我们在食堂拥有“特权”。每天清晨五点多,别的班在排长龙打早餐,我们班的则在旁边排“小分队”。大部分同学领了烧包就走了,我是少数几个坚持留下来喝粥的。那时候大家最盼望补课,因为补课时伙食最好。早餐有面包,正餐吃肉,饭菜也做得香喷喷的。大家都卯足了劲,奔向自己心中的梦想。

“滴滴答答……”时间在流逝。临近小学毕业,我买了本同学录,叫大家写一写,随便贴上照片。有一个女孩子悄悄地递给我一张生活照,“学校拍的照片送完了。这张你收好,别跟其他同学说。”她数学不好,总缠着我问问题。而我是数学老师的得力助手,负责数学试卷的收发。韦老师总是喜欢把试卷卷成一个圆筒,然后扔给我,包装的纸上写着考试时间。我统计了一下,发现自己做难度略高的题得分更高,教育局印发的那些试卷则从来都没考出满分。这本应引起我的注意,但我只一笑置之。后来,我发现以后自己学业生涯中的桎梏,在此时已初现端倪。

在镇中心小学,我犯的错误极少,不过一犯错就不得了。三年级时在一次英语晚读课上,我大声地朗读书上的英文歌。老师误以为我在扰乱课堂纪律,把我揪出来,“叫你家长过来。”“我爸,没,没手机。”“你这兔崽子,再不打,我通知校长过来。”旁边一位老师跟她耳语了几句,她就说:“好了,再给你一次机会。”六年级时,数学课上,“是谁把这几个模型叠起来的,给我站起来!”过了一分钟,没人站起来。我们只望着这摇摇欲坠的模型,屏住呼吸。“全班同学给我站起来!”那天下午,老师叫我到办公室,“是谁叫你帮忙写这封悔改书的?”“是,是我干的。”“哦,没事。”

回想起我所犯下的过错,于自身而言,大都是无心之失。然而,因为效果相同,除了自己,便很少有人会追究这错误的根源。这能怪谁呢?人的基因是自私的。每个人在特定时期,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对自己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除了父母亲,怕是至亲好友也不能苛求吧?

小考前一天傍晚,老师带着大家到草坪去散步。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我第一次感觉到,除了学习以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赋予我强烈的归属感。考试之前,我们怀着虔诚的心参拜孔子。走进考场时,不知为什么,我异常地平静。是每天一次的模拟训练已经练就了我应对考试的能力?又或者是窗外的那抹绿色,让我躁动的心得以平静?这不得而知,而考试确实很平静地结束了。大家默默地分别。后来,直到同学聚会,我才知道,这一别意味着什么。

那是我第一次住宾馆,空调的味道让我无法入睡。

2010年,镇中心小学迎来小考史上最辉煌战绩。全班50位同学,有23位领到了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老师说,要不是受名额分配限制,这个比例会更大。作为其中一员,我以全市第26名的成绩考入县一中。


难忘初一——初出茅庐

2010年8月31日清晨,大地酣眠,万籁俱寂。父亲提着行李箱,同我走在乡间大道上。到村口时,摩托车司机已经在等候了。看样子,父亲已提前跟他打好招呼。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县城。我好奇地四处张望,映入眼帘的,是大道上络绎不绝的车流和两旁参差的房屋。车在学校门口停了下来。学校大门前的道路两旁满是叫卖早餐的小贩。“来五个包子,两杯豆浆。”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慢点吃,别噎着。”过了一会儿,我吃饱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正一瘸一拐地向这边走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示意我递过去。“爸,现在假乞丐很多……”我低声说。“不论真假,沦落到这种田地,一定是不得已而为之啊。”那男子接过钱,目光呆滞。我跟他对视了几秒钟,走开了。

后来我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包子,再也没有见过那个乞丐。不过我时常想起跟父亲蹲在路边吃包子的情景,那是我平生最幸福的时刻之一。而那乞丐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我开始尊重每一个卑微的灵魂。

当我跨入学校的大门时,我没想到我们之间的缘分仅仅持续了一年。然而这一年在我脑海中留下的记忆是深刻的,刻骨铭心。

第一次走进教室时,我忽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格格不入。脚上穿着凉鞋,身着小学校服,我这一身打扮让自己浑身不自在。我仿佛是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我挑了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了下来。“你好,我是陈河霖。”一个高高胖胖的男生在我旁边坐了下来。后来他成了我的同桌。他梦想像他爸爸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警察。他屡次诚邀我上门做客,我都婉拒了。“以后再说吧,会有机会的。”然而终究也没有去成。反倒是某一个寻常的周末,我在学校遇见一个同学,去了他家玩。他家就在学校附近。而他的姐姐,后来成为我的同学。有时候人生就是如此,“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初入中学,最令我感恩的,是遇到邓老师。邓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幽默风趣,多才多艺。他写得一手好书法,会吹箫。后来在第二届体艺节上,他演唱了一首《窗外》:“再见了我亲爱的梦中女孩……”我才知道他还会唱歌。我路过他窗台,常常能看到他在挥墨。他就像一个儒雅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他任命我为语文课代表和保卫委员。所谓保卫委员,就是负责放学后关好门窗的。这个工作让我在学习之余,体会到为集体奉献的快乐。

寝室生活是单调的。一方面,我除了基本的生活起居外,大部分时间泡在教室里学习;另一方面,室友谈论的话题我不感兴趣。那时候的天空弥漫着一股桃花的气息。有一位带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学苦苦追求所谓“班花”,最终也得不到回应。班里一位数学天才自命不凡,因为早恋被母亲当众教育了好几回。唯一跟我聊得来的室友沉迷玄幻小说不能自拔,几乎每两天换一本。令我佩服的是,大冬天的他依然坚持每天洗冷水澡。这后来也成为我的好习惯。

不得不说,学习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的课余时间。然而,来自乡村的我,对自然有天然的敏感性。闲暇之时,我喜欢一个人在校园里散步。学校依山而建,从山顶球场能看到附近柔媚的的小山。校园建筑依地势而立,错落有致,略有苏州园林的味道。后来这成为我怀恋这所学校的原因之一。

第一届体育•文化•艺术节举行时,我没有报名参加其中任何一个项目,这是我心中的一个小遗憾。不过,我瘦削的身材,的确阻挡了我参加体育竞技的热情。初一那年,我只参加了校内举办的羽毛球比赛,遗憾地首轮即遭淘汰。不过这毕竟填补了我参加校内文体活动的空白,让我得到些许慰藉。

在两位小学同学的帮助下,我对这座城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出去逛街时,总会拉上我,而且我们吃的东西都是他俩付钱。我们仨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

放假时,一般由姑丈开车接我。他们一家周末回老家,顺便载我回去。遇到他们不回家的情况,我便坐公交回去。那是我第一次坐公交车,车站就在学校附近。“靓仔,想去哪?”“丽岗。”“这边没有回丽岗的车啊,河东车站才有。我搭你回吧。”“哦,不,你搭我去河东车站就行了。”公交车徐徐开动。售货员要验票了。“去哪呢?”“朱砂。”“笪桥朱砂还是丽岗朱砂?这车是去笪桥朱砂的。”车在学校附近停了下来,售票员没有收我一分钱。第一次坐错车,每每想起,一笑过后,总是心怀感恩。人生中有许多这样的岔路,多亏好心人的提醒,我才迷途知返。

国庆假期前夕,我从卫生间出来,却发现大门锁住了。彼时我身边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一股恐惧感油然而生。忽然,我想起钥匙在窗台。还在!我大喊道:“有人吗?有人吗……”几分钟过去了。“怎么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同样瘦削的男孩,皮肤黝黑,个子不高。门开了,我如释重负。“怎么称呼?”“黄林海,初二的。”“谢谢。”那一次,我真的隐约感觉到死神的呼唤,那种孤独与绝望非亲历者难以想象。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救了我一命”的人,在此后的五年中,我们的人生道路还会有许多交集。

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级第157名。表彰大会上,望着同学们自豪的笑脸,我浮想联翩:什么时候,我也能上台领奖呢?那个时候,年级前25名同学有上台接受荣誉的权利。每每想起,这当初最纯真的期许,甚至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却能安慰我失落的心。以后,当我不再满足于拥有上台的机会,而渴望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时,我屡屡受挫,郁郁寡欢。

当我只是渴望站在台上时,我站在了舞台中央;当我执着于中央的位置时,我却总被边缘化。也许,这是决定人生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吧。


青葱岁月——思想萌芽

2011年9月1日,化州一中全体师生迁至新校区。

初二开学第二天,晚自修。一个身材娇小,长相甜美的女生走进教室。她身着长裙,看样子是班里某同学的姐姐。“大家好,我叫许银燕。由于工作调动的缘故,我将替代黄志伟老师担任咱们班的物理老师兼班主任。我比你们也大不了几岁,大家不必拘束,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交流。”

后来我才知道,许老师刚从华师毕业,第一年参加工作就分配到我们班了。当晚,寝室里突然骚动起来,“快,快……许老师,快,快到了。”几位喜欢裸睡的同学大惊失色,赶紧穿好衣服。舍长带领大家打扫卫生,“严阵以待”。不一会儿工夫,寝室已经基本“恢复现场”。“哇,你们男生的寝室卫生搞得真好啊。”

“春明,这么早睡啊?”“是啊,有点小感冒。”“那要按时吃药哦。”“嗯。”事实上,我感冒已经半个多月了,吃药效果不佳,我干脆“放弃治疗”了。大概一周以后,我的病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许老师在我眼里就像一个贴心的姐姐一般,关爱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他还十分善于向长辈学习。我读高中时,经常能看到她在教室后面跟我们一起听课。

第一次期中考试过后,许老师叫我出去,“跟我来,陈主任有事找你。”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边走着,便寻思着。哦,虚惊一场。原来是陈主任请我在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也就是所谓的优秀学生“经验介绍”。第6名,经验介绍?貌似八竿子打不着啊。呵呵,原来年级前5名全是女生,而经验介绍需要男生、女生各一个。

总结大会即将开幕了,而我的演讲稿还没完成。草稿纸上乱七八糟的箭头连我自己都看不懂,脑海里浮现出的金句还没有插进去……老师本想让主任帮我把把关,见此状也只好作罢。轮到我上场了。我深呼一口气,佯作镇静地走上主席台。台下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不慌不忙地从口袋中掏出演讲稿,“嘿……”一片嘘声响起。我开始声音有些发抖,后来越发自信,演讲内容中有部分是即兴发挥之作。

回想起来,我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大家不仅认真地听我“胡说八道”,演讲结束后还报以热烈的掌声。校长也很给面子:“周春明同学的演讲能力真是强。”初三时候有一同学给我写留言时这样说:“你当初那场演讲对我启发很大。要不是你,我可能还是当初那个文弱书生。”我想,唯一的缺憾可能是我那口蹩脚的普通话。

那时的寝室里流行着《疯狂阅读》《青年文摘》《读者》这些杂志,里面流露着些许伤感的凄美校园青春小说似乎有一股魔力,深深地吸引着青春少年。每天中午,几乎人手一本。通常一本杂志,传出去以后,再次回到主人手中时,已是满目疮痍,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干瘪的脸庞。

初二就像是一首欢快的乐曲,轻松而又愉悦。我报名做了第二届体艺节志愿者,工作主要就是站在跑道旁边维持秩序。除了比较累以外,其他都还好。最有意思的是,志愿者的福利是可以坐在前边看晚会。那是我第一次与志愿活动结缘。暑假里,我也开始真正地接触文学。《穆斯林的葬礼》是我看的第一本文学小说。这本书是我在语文教材上看到梗概,托同学网购而得。“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感动万千读者;而我,正是其中一员。从此,我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窥见另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日子像是河里波澜不惊的水,悄无声息地流逝。

初三月考前夕,老师把我和一个女生叫进办公室。“这次考试你们要争取考第一名啊。”“嗯,我们会加油的。”回到教室以后,我继续复习。过了一会儿,一个初二的同学来找我。“春明,这是往年的英语月考题,你帮我做一下,我看一看。”“好的。”这张卷子很简单,我做得很顺利。为确保无误,我还请另外一名同学检查了一遍。

约莫一周以后,老师把我叫进办公室。“春明,你犯了一个重大错误,知道吗?”我一脸茫然。“这次月考英语科泄题,几位同学在搬运试卷过程中抽了几张出来。你是不是帮他们做题了?”“哦,是有这回事。不过他们跟我说是往年的试题,考完试我还以为是巧合呢。”

月考成绩没有公开,有同学告诉我,这次考试我得了第一名。那几个同学被通报批评并记大过一次。由于老师向上级领导担保,这是我的无心之失,我最终逃过一劫。而班里几乎没人知道这件事。每每想起,我都心有余悸。如果不是老师及其他领导对我的信任,恐怕我的人生轨迹会变得面目全非。

毕业班的生活紧张而充实。而我善于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尽管一周只放一天假,我仍坚持每周骑车回家。十二公里的路程,让我来去自如。那时我最要好的朋友是同桌。每逢周日,我们都会在校园里闲逛,漫步于校园小径,去桃李园,去图书馆……那段时光,我毕生难忘。四月底的一个星期天,他在伏案学习。“去散步吗?”“不了,等考完试再说吧。”然而,直到毕业,我们再也没有一起走过那条校园小径。当初的约定,注定成空。

五月底,教室里的气氛变得异常浓重。望着教室里越来越多的空位,老师终于叫大家搬走这些桌子。那些空位,本是属于通过智科竞赛获得直升资格的同学。许多同学叫我写留言,其中包括一位女生。我小心翼翼地写着,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怀疑的字眼。我装成是她的一个普通朋友,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每次看到她的背影,还有她头上的发簪,我心里隐隐约约有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愫。有时我有意无意地回头看,却又刻意回避着什么。我们的眼光从未相遇。

5月31日,是直升班同学离校的最后期限。我终于决定请同学们写留言。我从一个本子上撕了30多页。那位女生给我的留言中,最后一句是“提前祝你儿童节快乐”。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只是把我当成大哥哥而已。此后,我们没有再见。在高一新生的分班名单上,我找了两遍,确定上面没有她的名字。我很庆幸当初把这份懵懂的感情埋在心底,才让它没有在风雨中催折。

那时候同学间的友谊是很单纯的。我的同桌是富二代,老师当时重新编排座位也是用心良苦,可我并没感到他因此有任何的转变。而他给我的留言中却有这样一句:“你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对兄弟。”前桌的女生胖胖的,喜欢吃凉拌,经常在晚自修前买凉拌到教室里吃。她还总为我和同桌准备一份。我们围着一起吃凉拌的情景,至今珍藏在我心底。我过生日时,她还特意为我准备了一个小蛋糕。那是我第一次收到生日礼物。“要不是因为我平常吃太多了,我还可以给你准备个更大的。”“不,我已经很感激了。”后桌的两位女生则很调皮,总是在自习时间私下里交谈。我倒无所谓,只是旁边一位女生忍不了,总是提醒他们保持安静。他们呢,倒不在意,还给我起了个“春明姐”的绰号。这个绰号只有他们两个人叫。初中毕业以后,再也没有人这样称呼我。有时候在学校偶遇,他们也不再这样叫我了。“绰号是我起的,当然要叫一叫,这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留言里的这句话竟一语成谶。从此以后,我也再没遇见过这样单纯、善良的异性朋友。这31份留言,是我收过的最珍贵的礼物。许多平常不熟悉的同学,却都表达出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从前未算好友,也突然想握下手。”

回校提前参加军训时,恰是中考前一天。上午,临出发时,我跑回教室跟大家道别。当我走到教室前面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再见!”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掩面冲了出去。在楼梯口,我遇见班主任,“回来看看?”“嗯,我现在要走了。”那时候我没有QQ,也没有微信。因此,我与这个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们都失去了联系。

班主任的女儿在留言里这样说:“这么正直、有独立思考与思想、有自我追求与信仰的”新人类”(抱歉,因为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太少了)正是这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啊!”我很感谢这位女生给予我的过高的评价。不得不说,我表面上的正直与善良、坦率与勤奋,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危机。这跟我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有着莫大的关联。当有一朝,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我脆弱的价值观大厦注定要土崩瓦解。而重构的过程是艰难的。


我的高中——学海沉浮(一)

“在正式踏进高中校门之际,让我们彼此祝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让我们在蓝天下欢声笑语;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让我们痛哭流涕,彼此相拥。用我们的心感受美丽的世界。” ——寄语高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年半的时光悄然流逝。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并非因为过去的一切是多么的糟糕,而因为当初,在十字路口,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从此,人生道路上留下无从弥补的遗憾。随风消散的,是如烟往事;无法释怀的,是那颗曾如此真诚的心灵,竟变得伤痕累累,麻木不仁。

我的高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孤独。我不愿承认,我也曾努力改变。然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我却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来为我的青春辩护。

假期军训、补课那段时光一晃而过。记忆最深的,是某天学校广场上放鞭炮,庆祝“化州一中高考上重点线人数达690多人,创建校以来最辉煌战绩。”那是我第一次对高考有如此近距离的认识。

高一首次月考。“春哥,恭喜你考了第一名。”“开什么玩笑啊,不可能。”“是真的,你看。”只看到他手机里那份成绩单上排在最前面的确实是我。这对我来说,是个坏消息。在我还没有准备好心情的时候,这个荣誉来得实在太早了。倒不是说,我容易被鲜花与掌声宠坏;而是说,它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把我十几年求学生涯中积聚的弊病遮盖住了。“你是最棒的!”在这个虚伪谎言的哄骗下,似乎这些毛病都瑕不掩瑜,无伤大雅。我一如既往地行进。我以为只要沿着这样的方向,便能抵达梦想的远方。那时候,我的书写深为语文和英语老师所诟病,他们不厌其烦地把我请进办公室,“你这样的书写太潦草,在高考场上是要吃亏的。”我不以为然,我行我素。我认为自己可以在不同的模式之间自由切换,这大可不必担心。

501寝室,是传奇般的存在。我床对面的,是小双,他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叫大双。他是个科技控,助人为乐,经常帮我买书。寝室里书风浓厚,各种杂志、小说,应有尽有。我中午喜欢看《大科技》,那是通俗易懂的科普杂志。期末时在寝室举行的“颁奖仪式”上,我获封“最爱阅读奖”。那张小双手写的奖状我至今还珍藏着,那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我并不认为这个世上有真正的书呆子。高一开学不久,我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图书馆志愿者,每周星期一晚自修前到图书馆去整理书籍,把桌面上散乱的书放回原处。工作间隙我也会翻一翻,看一看。有时候我还会遇到几位熟悉的朋友,这对我来说,是个小小的惊喜。我心想,自己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坚持每周签到的同学之一。这给我平静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体艺节即将开幕,班长开完会后领回几份单子。坐在旁边的我拿过来一看,原来是“飞羽杯”羽毛球赛报名表。这个比赛我之前早有耳闻。“东颖,咱们一起报男双吧。”“好啊”

第二天上午,团支书跟我说:“你怎么回事啊?难道你不知道陈晓霞想跟你打混双吗?”“啊?她从来没跟我说过啊。”“她本来想找你一起报名来着,看到报名表上竟然早就有你的名字了……我看得出,她很失望。”我一脸茫然。回想起陈晓霞在体育课上经常找我打羽毛球的事,我恍然大悟。“我真的完全不知道啊。都怪我疏忽了。不行,我得向她道歉。”“不必了,你这么做只会令她更伤心。我已经跟她说是我叫你这么做的,为的是没人跟我竞争混双。这个锅,我替你背下了。”我寻思良久,不知所措。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你可以跟她组队啊。”“不行啊,我早就答应跟林姗组队了。否则我也不必出此下策啊。”

我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无心之失,竟可以如此地无情,把人伤得那么深。我无法体会到,连承受失败的机会都没有,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而我,竟是那个剥夺了这个机会的人。我深感内疚,始终难以释怀。我有好几次想向她道歉,却欲言又止。也许我在逃避什么,但我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沉默,也许是最诚挚的道歉。

那个曾说“周春明,我真佩服你”的女生,再没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们曾经也算是普通朋友,却从此形同陌路。在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生活中,这件事似乎已尘封在记忆的深渊。在冰城的一个寻常的下午,我在高三班群里看到她。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她道歉。“太久了,我都忘记了,好像当时我也没什么埋怨的情绪吧。你不用放在心上。”等来的,竟是这样云淡风轻的一句。也许,上帝对我的惩罚,就是我内心深深的自责罢了。而我终究失去了当面向她道歉的机会。

高一暑假,姐姐高考失利,出于对家里经济状况的考量决定报读卫校。她打暑期工回来以后买了一台手机。而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果断放弃了对影视圈的关注。整个暑假,我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投入学习,以至于母亲都不敢叫我帮忙干农活。而我理所应当地享受着这种特殊待遇。现在想来,这该是多么的荒谬!

在农村,“知识改变命运”被奉为圭臬。没有人愿意以此作为赌注,因为输不起。我越是想摆脱这种束缚,越是受到纠缠。就像身处沼泽,越是挣扎越是无法自拔。无论父母亲为了我的健康成长,说出怎样违心的话语,我都无法逃避这个事实:我背负着这个家庭对于未来的所有期望;孤注一掷,无论输赢,机会都只有一次。也许我过早地看破了这个谎言,才陷入自己编织的牢笼中。

临近开学,我从朋友那里得知,高一期末考试得了第7名。我自认为那是“很差”的成绩。年少轻狂的我,即便考了第一名的成绩,也是不能十分满意的。


我的高中——学海沉浮(二)

12年来,我一直勤奋学习,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开始怀疑自己。似乎在过去的17年中,我从未学会独立思考。我酷爱文学、书法,喜欢跑步、运动,却仅仅是爱好而已。这里面没有一样可以称得上是我所擅长的东西。我开始质疑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惧怕自己是否已经被体制化。我每天像机器一样,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整天为数不清的考试困扰,执着于成绩单上自己的位置……于是,我试图做些什么,或者说,我希望找到一种平衡与折中的方式,既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同时又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回到原点,追溯生命的源头,拷问初心。

当副校长请她的侄女到学校作经验介绍时,我当面质疑:“你觉得现在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病如何根除?”事后,我特意打电话给副校长。“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你还是先管好自己的事吧。”自然,我不能满足于这个答案。那时候的我俨然一个愤青,在苦苦求索着一个飘渺的答案。正如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需要全社会一起解答。在不那么恰当的时机里,我纠结于这个问题,实在是贻笑大方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制度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开学羽协招新,我通过测试,顺利加入校羽毛球协会。协会每周会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即到羽毛球馆打球。由此我开始涉猎到一些专业的羽毛球知识,也在协会里认识一些高一的学弟。我积极参加协会活动,即便在学业繁忙的下学期,我仍坚持几周去一次。加入羽协,给我的高中生涯平添几分色彩;身边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如果高中生涯中没有加入任何社团,在我看来会是个不小的遗憾。

我作为组长带领三人团队代表班里参加校学生会组织的“一站到底”比赛。由于报名人数过多,班长决定抽签决定去留。最后一个抽到的是我。我带领小组顺利挤进半决赛。在一个关键问题上,一位组员表达了他的看法,与我内心的想法不符。不过看他信心十足的样子,我决定采用他的说法。结果答案错误,进入加时赛。最终对方反超比分,我们遗憾地失去了决赛的机会。对这件事,我其实很自责,因为我当时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没有说出来。我也由此认识到,作为一个团队的带头人,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和能力,更要有过人的胆识与魄力。

体艺节期间,我与几位同窗好友组队参加“数学大玩家”比赛,结果惨遭淘汰。我失落地离开比赛场地,在校园里闲逛。突然,我想:“虽然失败了,但何不回去看看这精彩的比赛呢?”出于对数学的热爱,我又回到了比赛现场。出乎意料的是,比赛进入个人环节,每个在场的人都可以参赛。最终,我荣获个人第三名,奖品是一个小蛋糕。后来我跟队友分享了这个小蛋糕。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观众,有时候也会成为台上耀眼的主角。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在场。

高二的寒假,我人生中第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我可以找各种理由来说明这件事的偶然性。但纵观我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其必然性也许早就注定了。姐在家喜欢看电视,因此手机总是在我手上。我很快便弄清楚了手机里的全部功能与用途。刚开始我纯粹只是搜索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之答案。后来,各种让青少年脸红、心跳加速的照片映入眼帘。我开始疯狂地搜索一切关于“性”的东西,床戏吻戏、××视频、××写真……为了掩人耳目,我边做作业边看,还时刻提防着走廊外的脚步声。有一回我看得太入迷,在姐姐就要走进房间时,页面卡住了,我在最后时刻强行关机。在姐开机那一瞬,我闭上了双眼。也许是上帝保佑,手机上奇迹般地呈现出桌面的图案。姐几乎不怎么用浏览器,我因此躲过一劫。我无法想象,如果姐看到了那些不堪入目的画面,会有怎样的后果。我正直的形象,也许就此轰然倒塌。那一段时间,我总是起得很晚,因为我总是在全家人都熟睡的时候偷偷起床……

就像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从此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我整个假期都心猿意马的,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脑海中总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而斗争的结果,只是不断的妥协与矛盾。在今日之中国,“性”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使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以为17年来缺失的有关“性启蒙”的课程,在这里全补上了。殊不知,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视频制造者,过分的渲染,浮夸的表演,只会引导人们走歪路罢了。“情欲,是灵魂做了俘虏!”作为一个17岁的少年,我的性意识在萌动。唉,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幸亏后来堂哥去打工以后,把网线给断了。我没有越陷越深。

宛如拿破仑遭遇滑铁卢,我的学业一蹶不振。我不能把这一切归咎于此,但这件事情带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的学习节奏完全被打乱了,所有的计划都成了一纸空文。等我再回到学校时,一切都变了。我开始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每一门科目,都有学得比我牛的人,而我的总排名也在下滑。我终于体会到这种深深的挫败感。我再也不会对朋友的诉苦无动于衷,我也不再对别人的求助敷衍了事,但我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老师总找我谈话,而那段羞于启齿的经历,我始终守口如瓶。在接连几次失利的情况下,我开始接受现实,或者说开始变得麻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期末竞赛中,我仍旧考进了年级前30名,赢得去北京游学的车票。

高二暑假,我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火车上,我拜读了罗曼•罗兰先生的大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书里塑造的音乐奇才命途多舛,在苦难中始终坚守自己的音乐梦想,后来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数学老师由此认为我是个“奇才”,其实不然。成长于贫苦农家,我不受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困扰。闲暇时间里我喜欢看小说、散步、听广播。有同学问我如何提高自制力,我真的无言以对。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必须了解他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然而,这种标准,只能存在于我们心中。“无论黑马白马,跑得快的就是好马。”这是不公平的,但就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历史发展而言,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价标准。第一次邂逅清华大学,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学府,给我以强烈的精神感召。去长城,我买了一幅指掌画以作纪念。首都北京给我留下的印象,不仅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更有故都古色古香的气韵。

高二那年,我热衷于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其中有公费的,也有自费的。父亲对我参加学科竞赛,总是百分百地支持的,他总是希望我能多出去走走,长长见识。参加IEEA国际英语精英赛广东赛区决赛需要交500多块钱,我当时迟疑不决。毕竟这对我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浪费”。班里往年参加过的一位女生鼓励我道:“去吧,去勇敢地面对挑战吧!”他以为我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呢。后来我跟父亲说了这件事,他毫不犹豫地说:“去吧,500多块钱不算什么的。获不获奖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你要争取一个更大的平台,去与别人竞争,这样你才会有进步。不去,别人还以为咱怕了呢!”我去了以后,拿了三等奖。生物还差1分才能进决赛,班主任也想办法帮我报了名,结果也是差1分才获奖。

感谢父亲,也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师长们,让我没有错过高中时代所有出外学习的机会。这也算是我高中时代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这些经历,让原本从未走出县城的我,接受来自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重塑了我的思维方式。


我的高中——学海沉浮(三)

高三,是一段我不愿提起的岁月。然而,无论我如何逃避,那段经历都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试着敞开心扉,去面对这一切。有时候记忆不堪回首,是因为眼前糟糕的现实。然而,它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经历时理不清头绪,回望,反倒更加清晰?也许我只是作为一名历史的旁观者,来戏说历史罢了。孰对孰错,已不重要。拾起往日记忆,沉甸甸的,却无法做到云淡风轻。

2015年8月1日,高三拉开了序幕。曾经幻想过无数次的高三,没有想象中的热血与振奋,没有地狱般的训练,也没有传说中的废寝忘食,只是一如既往的平静。

高三,有太多话埋在心底,也许真的太久了,以至于我忘了该从何说起。记忆最深的,不是堆积如山的习题,不是数不清的空白试卷与练习册,也不是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校附近那条小食街,成了我整个高三最温暖,最难忘的记忆。

每逢假期,当整栋楼只有毕业班的身影时,连食堂阿姨都放假了。这时候我们便三五成群地到小食街去吃饭。快餐5块钱一份,廉价且美味。我本以为,高三一年,我会吃遍整条小食街。不曾想,当我选中其中一家以后,就再也没去其他摊位了。也许是懒得到处逛了,也许是喜欢稳定一点,又或许,是因为超记叔叔做的饭菜特别好吃吧。后来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叫外卖,直接送到教学楼下,由班长和几位同学带上教室。而我仍然坚持出去吃,有时偶遇老同学,会让我特别开心。

刚开学时,我们班转入四名复读生。晚自修班主任雷哥像往常一样给我们灌了一大碗鸡汤后,请钢明发言。这是一张陌生的面孔,后来成为我的好朋友。“付出与投入是成正比的。我高三一年基本上是睡足球场过来的,所以今天又回到这里。”看得出雷哥用心良苦,这明显是在提醒一些同学不要走别人的老路啊。不过也难为钢明甘愿做反面教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倒无关紧要,只是对我来说,这样的话是毫无必要的。

后来,他为班里创作了誓词。誓词为四字文言写就,类似先秦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他还创建了理一足球队,设计徽标,定制队服。而我幸运地成为足球队中的一员。在上学期仅有的几节体育课上,我们都在操场踢足球。那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是初学者,所以并不讲究条条框框的规则,尽兴为好。那段时光短暂而快乐,使我毕生难忘。

高三的生活紧张而充实。刚开始一周放半天假,自从班主任利用星期六下午进行测试以后,就只剩月假了。每晚下自修以后,是我们难得的休闲时间。这时候大家便开始神吹海聊。话题是广泛的,分享金色的童年生活经历,吐槽老师的普通话,谈人生、梦想、哲学,还有时下的热点事件……舍长和钢明最活跃,很多时候是他俩主场,我们当听众。钢明读过《资本论》,研究过高数,暑假时骑单车踏遍了化州的大街小巷。他说的这些,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他认为,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在日渐拉大,文化环境、经济投入、师资力量等都相去甚远。谈到中西教育差异,他说相对于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教育更公平一些,也更容易由此实现阶级之间的流动。不得不说,他的视野让我钦佩。但他曾跟我说,他很迷茫,也很困惑。我不解,哲学不是应该让人更加明智吗?他说:“在开窍之前总有一段困惑期。”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有时候他也跟我们说起光荣榜上那一个个陌生名字背后的故事。“那个语文考了141的女孩是我高二同学。她写的文章经常被老师选作全校的范文。我个人感觉她文风华丽,但内容思想性很一般。”有一次,我问他:“你认识黄林海吗?”自初二第一次见他,我后来在校园里又偶遇他几次。有一回我还帮他搬行李。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快餐店。那是2015年11月11日,他刚献完血。当我跟他说再见时,我隐约感觉到,也许我们不会再见了。“认识啊,我高三跟他同班。不过他这个人,我有点讨厌。”“啊?为什么呢?”在我的印象中,我感觉他是个挺好的人。“这是一个“宁做鸡头,不作凤尾”的人。他想尽办法博取别人的注意,为此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以前我跟他一个寝室,他有时连底裤都不穿,在寝室走来走去的,真是匪夷所思。后来他有机会进理一,自己却主动放弃了。我想他是忍受不了那种默默无闻的感觉,所以甘愿在次尖班“鹤立鸡群”。我能理解他,出身贫寒,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我觉得他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因为他在一些大的挑战面前总是怯懦。这也注定了他高考是注定要失败的。”我回想起他考完英语听说以后,跟我说过,考试不难,但由于太紧张,成绩不是很理想。我感觉到深深的惋惜:他本可以做得更好。就像我总以为,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一样。“寒门难出贵子。”自古以来即如此,在今日之中国更是如此。寒门学子那一种自卑的心态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我们总以为努力能改变一切,实际上很难做到自我的正确定位。无论我们多么优秀,都很难摆脱这种影子。

小双“重返”理一,住进201寝室。一个月前,他跟我说,跑操时肺部隐隐作痛,十分难受。我以为是太久没运动所致,便宽慰他:“没事的,不必担心。” 没想到就在一周以后,他住进了市人民医院。手术过后,他休养了两周才回校上课。由于教师村有点远,他母亲跟雷哥协商,雷哥同意让他和他哥哥住进来。小双、大双入住201,舍长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虽是双胞胎,性格却迥异。小双性格开朗,外向而好动;大双深沉内敛,内向而喜静。戏剧性的是,他们最终都读了文科,住进同一间寝室。

生活有时候比戏剧更精彩,不久之后,我也遭遇了相似的命运。化州一模之前,我的右耳开始剧烈地疼痛,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耳道里挤压着。每天我从耳朵里掏出的块状物,都带着血迹。我终于忍不住了,跟室友说了说这件事。他们认为可能是中耳炎。钢明帮我看了看,建议我马上去看医生,此事非同小可。我考虑到还有几天就放假了,就咬咬牙坚持下来。那几天,我每晚都睡不着。

“胆脂瘤。”医生下结论道。几个小时前,父亲带我我去了他的门诊,他用手电筒照了照,写了个条子叫我去照CT。“照完以后,打这个电话联系我,到我家去。”从主任诊室出来,我跟父亲说:“爸,咱别照了。那医生肯定是骗钱的。舅舅都说了是中耳炎,没事的。”舅舅是医生,在家开诊所。不过父亲坚持要带我去看医生。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有一块很硬的东西卡在里面,挖不出来,所以父亲认为情况应该没那么简单。“还是打电话问问吧。”电话那边传来舅舅的声音:“应该没那么严重吧。不过既然那医生说了,照一照比较稳妥。”“还是照吧,花几百块钱买个安心也值了。不然我也不会带你上这儿来啊,农村哪有这样的设备呢。”

这一照不要紧,却照出大问题。“有合作医疗吗?”“没有。”父亲说假话都不眨眼睛的。“如果按正常程序走,做完手术还要留院观察几天,有合作医疗的话,大概也1000多块。这样吧,你先拿着单子到对面的药店买药,消消炎,后天来做手术,做完就可以走了。我收你们200块钱好了。”这回我确定是遇到了“黑心”医生。他家对面那家药店就是专供他的药方子的,药贵得离谱,不知从中牟利多少。

回来时,父亲说:“钱不是问题,但我考虑到你还要上课,不能在医院耽搁几天。我小时候肚子里长了个东西,一个做医生的亲戚私下里帮我切掉我就回去了。不用那么麻烦的。”

表姐夫是镇卫生院的临床医师。父亲把片子带给他看。他说自己不是这方面的行家,要做还得请院里的其他医生,既然他承诺了,应该没问题的。

“今年几岁了?”“18。”我第一次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仿佛是签生死状一般。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一个十分简陋的房间。那老头给我的右耳局部麻醉。父亲紧握住我的手,直到手术结束。

我第一次感觉到生命是如此脆弱,如那树上泛黄的树叶,随时都可能陨落。而我也开始意识到,电视、报纸上所揭露的社会阴暗面,只是个案,不可由此判定“天下乌鸦一般黑”。“存在即合理”,我不应该盲目地批判,而须理性地分析。

高三,我再也没能重整旗鼓。成绩徘徊在四五十名,最差的一次还跌破100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老师眼中“不听话’的孩子。语文和英语书写依旧潦草,数学和理综一轮复习书不做全。“你不跟着老师走,是要吃亏的。”不得不说,那时候我的备考策略出现重大失误。我原以为时间是充裕的,而随着试卷的不断下发,我发现自己应接不暇。资料书每套都做了点,就是没做全。这里面也有客观的因素,学校方面急功近利,下发了过多的习题。考试的失利引发了骨牌效应,我的心理出现极大的烦躁与不安。那时我总是一个人独自在后山跑步。的确,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但我却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这源于我保守的性格。我不爱提问,不善交流。当我听取别人高明的见解时,我甚至有点嫉妒。我醉心于自己的世界中,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而不愿走出安全地带。这种闭门造车的状态不知从何时起,持续的太久,以至于我变得忧郁。

我从文字中寻求安慰。高三一年,每周四,我都会去收发室取报纸。每周一版的《文化周刊》我必看。有时候报纸会被其他同学取走。为方便起见,我想了一个“下下策”。我选定收发室里一个报纸堆得老高的班级,专门取这个班的来看。我会仔细检查,以确保里面没夹有明信片或信封。那时候的我其实知道这么做不妥,但我也并不后悔。文化的力量,支撑着我孤独的心灵,就像茫茫大海中陪伴着我的一盏灯。从刊里,我读陈忠实,读杨绛,《一百年孤独》《白鹿原》……尽管牺牲了午休时间,我也在所不惜。

寒假时,我们自愿留下来学习。我花了十天时间把高中学过的所有知识的梗概默写了一遍。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是在做无用功,因为那时候已经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了。

我的口语,是老师一直担忧的。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前一天,我仍在科室临时抱佛脚。快下自修时,初三的一位女同学对我说:“可以了吗?”“快了,稍等。”我把座位让给她。她递给我几颗“金嗓子”喉片,“听你声音有点沙哑。考试前吃一颗,会好很多的。”“谢谢!”

第二天上午,我又在科室练人机对话。天气有点凉快,我借雷哥手机打电话叫父亲带衣服过来。约莫半个小时以后,一个我不知名的女孩走进来告诉我:“周春明,你爸来了。”父亲把衣服给我,叮嘱了两句,就离开了。吃过中午饭,在公寓前面遇见父亲。“今天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下午考试呢,提前放学了。”“哦,听你说是口语考试,我给你买了份猪杂汤,你趁热喝了吧。”

考试前,英语老师带领大家去考场。老师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用紧张,黄深明听说才考了10分,不一样进了北大。放松考就行了。”在备考室里,同学们在聊天放松心情。我摸了摸口袋,拿出一颗润喉片,犹豫片刻,放到嘴里。奇怪的是,走进考场,我竟没有丝毫的紧张。也许是环境熟悉的缘故吧。考试过程中,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这可是高考啊。但随即便消失了。

那一次,我考了13分,给英语老师吃了颗定心丸。

下学期,即便我的成绩没有任何起色,雷哥仍没有放弃。我爱钻牛角尖,“你要清楚,考试的目的是拿高分,不是搞研究。一道靠常识就能判断的题目,你非要在这里整半天,黄花菜都凉了。”我为了追求速度导致错漏百出,“你这样不看题就做不如不做,不是说你做完了就万事大吉,得保证你下笔能拿到分数啊。不是说考满分才能上清华的嘛,又何必苛求全部完成呢?”我难题做不出不罢手,“不是叫你放弃难题,是叫你先易后难,心态会完全不一样的。”“唉,不是我觉得你能上清华就行的,你得考够这么多分啊……”

我终于学会跟老师沟通交流,改进自己的不足。在雷哥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我有所长进。在5月份的几场周考中,情况开始好转。“这几次考得不错,保持良好势头,高考一定能行。”我也期望自己成为高考考场上的一匹黑马。为了实现梦想,实现我对自己的承诺,我低到尘埃里去。明知希望渺茫,我仍报名参加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计划,而结果是没有通过初审。

2016年6月8日17:00,随着考试终秒信号发出,2016届正式走进历史。没有想象中的疯狂与欣喜,我们默默地走出考场,收拾行李,望向那栋呆了3年的教学楼,心中竟有几分不舍。

我的高中,在那一刻画上了句号。再回来时,教室里依然会坐满了人,只是不再有我,不再有我们。


花开花落——且行且惜

校园里的凤凰花谢了。仔细瞧去,仍有几抹红色留恋枝头。在这样的季节离开母校,离开我学习生活了5年的地方,百感交集,千言万语难诉衷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毕业季,是伤感的季节。花辞树,学生离别母校,同窗分道扬镳,师徒缘分终了……“高三暑假,学业生涯中最长的假期,就这样悄然而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回母校之时,已然物是人非。有些人,也许再也不会相见;有些事,已淹没在记忆深处。我不去逃避,我也不去追究,只让这份情感随时间变老。

毕业聚会上,老师问我考得如何。“唉,很差。”“没事的,按照我的经验,说考得差的最终都会去读。”化学老师笑说。而数学老师则认为“如果分数上不了中大最好的专业,倒不如回来复读”。我不置可否。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此时的我心中还抱有几分幻想。

当晚,卓越辅导管理团队到聚会现场,宣传暑假招收补习班教师的事情。以前我对这种事是很反感的。我常对那些状元们到辅导机构去做兼职感到迷惑不解。难道就仅仅为了哪一点钱吗?那我宁愿去派传单。在我看来,似乎家长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是十分功利的。也许在这个体系中生活得太久,我总是想离它远一点。尽管我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但我没想到,此时我却很认真地听取了相关信息。去面试那天,我身穿运动服,脚踩拖鞋。父亲骑摩托车载我去。面试完毕以后,几位学长学姐点评。“你是今天第一个用普通话进行试讲的。”“哦,我知道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但老师平常上课都是用普通话的,我想正式一点。”“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其实除了一中,其他学校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具体用什么话来上课,你可以跟学生商量一下。另外,作为一名老师,你得注意自己的形象。”“我觉得这样可以拉近跟学生之间的距离啊。”“不,你得有老师的威严,这样显得太随意了。”后来,他们又在说话语速、板书等方面给了我一些建议。“你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建议的人吗?”“那得看是什么建议了。”“刚才的呢?”“嗯,可以。”虽有几分犹豫,我还是应允了这个“无理”的要求。爸在外边等了几个小时。“怎么样?”“嗯,有九成把握。”

几天以后,我收到卓越辅导的短信,“恭喜你……”而此时高考成绩还有待揭晓。

2016年6月26日,中午12点整。我守在大伯家的电脑前,而父亲已在旁边等候多时。班群里陆续有同学晒出成绩。我竭力保持平静,静候那个决定命运的时刻。忽然,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我睁开眼睛,“607!”“爸,你回去吧。我想一个人静一静。”我极力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不露出一点破绽。那时的我,只想找个洞钻进去大哭一场。然而父亲一动不动。我打开QQ,“小双,考得如何?”“唉,我在考虑要不要复读。”他之前因病休学了两个月。“我的情况也差不多啊,607。”“这样吧,等排名出来以后,你查查能不能上985高校,不行再看211。我现在给你发一下985高校近几年的录取情况。”“好,谢谢。”

那一刻,所有幻想都化为泡影。曾经的我,有“非清华,即复读”的豪情壮志;而如今,我却像一个囚犯,委曲求全。我心乱如麻。考了600多分还复读?这在农村会是天大的笑话。而我的父母亲,也会承受巨大的巨大压力。

排名出来,我位于全省第5184名。对填报志愿,我显得手足无措。雷哥建议:“按照你的排名,省内就中大、华工,省外的话,有大连理工、北京理工、哈工大、西交。你可以仔细看看这几所。”我又问小双。“西交或哈工大吧,C9的,感觉好点。”“C9?”“嗯,九校联盟,最早的九所985高校。”选西交,只能服从调剂。我决定报哈工大。至于中大华工,我不予考虑。钢明曾跟我说过:“如果不是差得无法接受,就不要复读了。复读是迫不得已,压力大暂且不说,与其留在原地浪费一年,不如走出去,能学到更多东西。”我也曾问他关于选择省内高校还是省外的问题。“我个人是一定要出省的。留在广东,以后工作也在广东,那你的视野就永远局限在广东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同省份的人思维方式也有差异。走出去,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与生活方式,接受磨练,才更容易成人成才。当然,也有人会考虑以后的就业问题,似乎在这方面留在省内会更有利。这个见仁见智,就看你怎么想了。”在他的影响下,加上我对外边世界的渴望,我一心想出省,所以即便哈工大深圳校区首次招本科生,我也果断放弃了。

学校选好了,专业是个大问题。大家都在说“兴趣为先”,但我压根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我喜欢物理和数学,但工科对这两科都有要求。看着名目繁多的专业及其简介,我眼花缭乱,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临近截止日期,我还是按照往年分数高低来填专业。“只报这一所?”雷哥惊讶地问道。“嗯,足够了。”“你啊,性格还是那么犟。”那时候我在想,只要不用接受调剂就行。招生办老师说,排名在6000以内的可以免除被调剂的命运,这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志愿填报完毕以后,我就要着手编教材了。作为卓越辅导的新教员,这是一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原本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我,由此学会了Word的简单应用。而在编写过程中,雷哥给予我很大帮助与支持。我的教材便是以他提供的资料改编而成;而他送给我的教参,则成为我日后备课的主要参考书籍。

在卓越教书期间,我住在姨婆家。她就住在星河大酒店背后的街道边上。街道上开了几家大排档,从晚上12点开始营业,直到凌晨2点都不消停。而我也时常备课到深夜。那段时间我消瘦了许多。我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辛苦。幸亏姨公姨婆像对待亲孙子一般照顾我。有一回我开会到11点才回来,看到姨婆在门口等我。他们两位老人,让我想起儿时奶奶对我的好。

短短的两周时间里,在与15名学生的相处中,我受益匪浅。他们学习成绩一般,却也各有各的优点。体育委员带领班队在篮球比赛中拔取头筹;文娱委员自编小品剧本,带领同学们演出,虽没有进入决赛,却也表现出了自己的风采;而我则误打误撞地成为临时替补上场的晚会评委。想起那天晚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总是忍俊不禁。唯一遗憾的是,跟我搭档的化学教员由于复读而中途换人。“我也是纠结了很久,这个班我放不下。但那所大学跟我心目中的理想学府差距太大了,所以才下此决定。”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她这么勇敢,为了梦想抛下一切,勇敢地追逐。

然而,梦,真的碎了吗?

在谢师宴上,数学老师喝得有点多了,“钢明,志营,春明,你们几个都太令我失望了。”实际上,他俩早前就有从军报国之志,这会考得差一点,更加坚定决心去读军校了。他们后来去了国防科大,还是同一个专业。而我,一个当年立志学理科的少年,却进了工科的世界。报清华领军计划时,我固执地把物理放在最前边。“真的这么讨厌工科吗?”“不是啊,只是我钟情理科罢了。”后来我才知道,雷哥当初“充斥着功利性”的劝告,是多么善意。我毕竟不是天才,也没有优渥的家庭背景。我想,雷哥一直都把我视为他的得意弟子,是我辜负了他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待。他经常向我提起他的高中同学,当年的高考状元,去了南大读物理,后来又到清华读研究生。他是希望我学他“曲线救国”。而这回,我不再任性了,我的分数已经让我丧失任性的资本。“好好学,争气一点,四年以后争取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嗯。”我重重地点了点头。而这个承诺,会如当初那样吗?

俱往矣。我开始重新审视19年的人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芸芸众生之中,我只是其中一员。当一切归于尘土,我会是这世间匆匆的过客吗,或将在祖国的宏伟蓝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谁能回答我?谁又能告诉我如何走接下来的路?忽然想起了杨绛先生的话语:“你的主要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这是她对那位少年的忠告,似乎也是对万千迷茫、困惑的青少年之忠告。我似乎从中悟出点什么来了。

2016年8月17日,带着这些未解的疑问,我坐上驶往哈尔滨的列车。从此,新的人生旅程开启了。这座陌生的城市,会带给我什么;而我,又会给这个城市留下什么?生活,终会给我答案。

我愿静待花开,倾听梦想开花的声音。

(未完待续)


2017年寒假于家中


清华,我美丽而羞涩的梦(附文)

清华大学招生办评委老师:

您好!

我是周春明,一名来自化州市第一中学的高三学生。

我所生活的小镇,山灵水秀,是我心中的桃花源。生于斯,长于斯,家乡养育了我的躯体,也濡养着我刚柔并济的品格。每逢节假日,我总爱邀三两知心好友,到附近的小山去。山顶小庙有个慈祥可亲的老人,守庙已十余载。在家里,我偶尔打开收音机,听新闻人纵论天下;抑或端起笔砚,任笔墨在纸上徐徐游动。或晨或夕,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我总爱徜徉于乡间小道,细嗅花香,静听鸟语。家乡那一片荷塘,每逢夏初,十里飘香。邻家的老奶奶,与她被车撞坏了脑袋的儿子相依为命。她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那遥远的年代,那陌生的面孔,如一页页泛黄的书卷,触动着我年轻的心。当她讲到“我的两个外侄定居在美国,一个当了科学家,一个做了大学教授……”,我看到她眼里闪耀着光芒。这些故事,让我惊叹于这世界之广阔,人间之多情,命运沉浮与际遇之殊。

孔子认为“十五而志于学”。我读书十余载,已记不清何时立志读书,只记得周恩来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深深地撼动我少年的心灵。一句箴言,鞭策着我前行。一路走来,有风和日丽,也有阴雨绵绵。高一时困惑于“钱学森之问”,执念于应试教育之殇,为此还在电话上与副校长讨论;高二时一帆风顺,却也因此而埋下了隐患;到了高三,节节败退,似乎十余年求学过程中所积聚的弊病集中爆发:思想的随意,基础能力的缺陷,身体羸弱……这一切,如暴风雨般向我袭来,一度使我沉沦。在那十几个夜晚,万籁俱寂之时,我开始思索。“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这句话,醍醐灌顶,让我回到原点,重新整理一遍十九年的人生。在与班主任,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在无尽的思索中,我茅塞顿开,仿佛瞥见了真理的那一缕曙光。十四年的求学生涯中,我执着于追求真理。殊不知,对待真理,不应是宗教徒对待宗教般盲目的崇拜,而是应当“作为一棵树的形象”与它同在。对真理的崇拜,根源于追求背后的社会效应与价值。执着的尽头,是返璞归真,是一种对真理的纯粹的探索。而这恰是人的天性所在。我深感教育体制之弊,却不曾想,真正的人才,不是靠培养出来的,而必定是得自己从人群里冒出来。唯有在学习中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锻炼辩证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方堪当大任。噢,在这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交汇处,我始悟出这学习之真谛,真乃“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始终坚信,人的发展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化州一中“明德、博学、笃志、敏行”的八字校训鞭策着我砥砺前行,而“立德树人,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的办学宗旨则更加坚定了我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己的信念。高一时我成为一名图书馆志愿者,在工作之隙我偶然看到了一本物理杂志,里面所描述的超弦理论等物理学说,激发了我夯实基础,攀登物理高峰的梦想。高二时我加入校羽协,有一次还在羽毛球馆偶遇语文老师,原来她也是一名羽毛球爱好者!此外,我还代表班级参加了校学生会组织的“数学大玩家”“一站到底”等活动,并取得不俗战绩。高三时我爱上了跑步。有时我会独自一人在学校的后山上奔跑,仿佛整个自然都向我敞开了心扉;而我,已完全融入这自然之中。

在精神食粮面前,我是个杂食者。我自诩酷爱阅读,尤其是近现代文学小说,但真正精读的不过两本:高一暑假读了《穆斯林的葬礼》,高二暑假读了傅译《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中一外,所写的均是“快要消灭的一代的悲剧”,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令我动容。尤其后者译者献词中那句“在你战胜外在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可谓空谷足音,在我困惑迷惘之时,赐予了我探索,突围的无尽勇气与力量。同样在阅读中,我认识了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与何泽慧,知晓了那曾蜚声国际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有那著名的“动量”与“能量”之争……老师的教参、物理报刊和竞赛教材,成了我窥向物理世界的一扇小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愿在大学里继续深造,系统学习物理学。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而我行万里路的发端,却如此特别。我先后三次赴广州参加学科竞赛。高二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商会赞助的游学活动,得以邂逅清华大学。一进校门,便见小河旁几位老人,许是老教授吧,在怡然垂钓。寻常一幕,蕴含着清华大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学术追求。往前走去,“清华园”三个字赫然在前,这承载着清华百年沧桑的历史的二校门,如此庄严而肃穆。而花树掩映下的清华物理楼,我梦寐以求的所在,如颗璀璨明珠,宁静典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君子的品格,勉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矢志不移,勇攀学术巅峰。与清华的初次相遇,虽如浮光掠影,仍让我感受到清大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

这是个梦想遍地开花的时代,而我生正逢时。富兰克林以为“人生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追求本不值得的事物,而因此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物理学,一门“研究物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不会有所谓的终点,探索永无止境。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是我一生不变的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历史长河中,我为沧海之一粟,也愿庶竭驽钝,为祖国物理学大厦添砖加瓦。“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会培养自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为日后从事物理研究夯实基础。“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他在我们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罗曼•罗兰先生的一番肺腑之言,感人至极。我期盼进入清华物理系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清华,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我愿静待花开,倾听梦想开花的声音。

2016年4月3日傍晚

周春明

(注:此文为我参加清华领军计划特殊类型招生时的个人自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0598-1280330.html

上一篇:返乡见闻
下一篇:学术梦碎
收藏 IP: 111.42.148.*| 热度|

25 王安良 晏丽红 彭真明 黄永义 杨金波 李曙 李宏翰 张鹰 陈志飞 杨雅辉 傅晓明 郑永军 李学宽 邓雨来 康建 郑强 聂广 刘东坡 罗鸿幸 王飞 雷宏江 籍利平 刘博 朱志敏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