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np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nping

博文

突发事件后生活物资调度所需资源估算——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已有 4062 次阅读 2022-4-12 15: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突发事件后公众获取物资不及时问题频发,而基础物资中断会严重影响民众生活甚至生命,因此保障物资供给是突发事件应急基础。导致物资供给出现大量缺口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供给总量缺乏无法满足需求;物资配送延迟,缺乏维持物流运作的基础人力和物力资源。

针对目前上海某些区域出现物资缺乏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基础人口数据估算各类生活物资需求量和分布如下,根据基础需求分布,考虑消耗性生活物资时效性,可以结合供给资源做出合理分配。

1 徐汇区各街道每周生活物资需求量

image.png


image.png

 1 上海市徐汇区不同种类物资需求分布图

在保障物资供给的前提下,保障物资小区居民手里,需要完善的物资流网络,但上海在封城状态下,一般商业物流供给迟缓甚至中断。我们根据属地原则构建上海市~徐汇区各街道~街道属地各小区三级基础物流网络,如下图:

image.png

2 上海市徐汇区物流配送网络图

完成物流网络运作需要各类基础物流调度资源,最基础就是资源调运车辆。按照这个规模完成到街道级的物资调运,需要累计约4500吨小时运输量。城市内运行货车多为3t左右,约为5.5m。若一辆车每周工作50个小时,则需要300辆车。

物流中转点分发人员,物资配送人员。根据物资需求量和人员工作时长工作量,估算了物流运作资源需求分布。1台叉车与4名操作工帮助下,全车消毒假设1h,装卸货物假设在白天1h,夜晚1.5h。按照三级别物流点数量则需要1500名物流装卸分发人员。

49日上海出台三区阶梯式管理政策,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在封控区和管控区,电商前置仓、超市卖场、生鲜菜店、连锁餐饮、药店等商业网点应开尽开,关门不停业,线上下单,线下理货,集订集送”。在基础商业开业前提下,居民无法出门购买商品。完成到最终居民小区资源配送,估算小区快递人员需求量。根据高德爬虫挖掘潜在供应点,获取徐汇区的便利店、超小型超市、综合商场等265个供应点,部分投入使用的情况见图1,不难发现在假设各店物资充足的情况下60%的供应点投入使用能满足人口基础需求。

image.png

3 物资供应点可服务人数

因为封控,小区居民无法外出购物只能依靠配送,通过估计徐汇区物流站点分布情况及其人员组成、每日配送单数的数据基础上,可对徐汇区可配送到家的物资量进行粗略估计。从所得结果(图4)发现,除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外,其他街道的配送量无法一次性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图5),在这种情况下增加配送车辆及配送人员是解决居民在家挨饿问题的关键。通过计算配送量及需求量的差距推断上海市徐汇区目前还需要的配送人员数量,发现枫林路街道、凌云街道、长桥路街道对配送人员的数量需求最高(图6)。

image.png

4 上海市徐汇区物资供应点、物流点数量

 

image.png

5 上海市徐汇区物资供应点、物流点分布及人口数量和配送量关系

 

表2 上海市徐汇区人口数量、供需差距以及所需配送人员数量

image.png

image.png

6 上海市徐汇区人口数量和配送量的差距及还需配送人员数量

 

 

通过上述分析,假设供给源充足前提,上海市徐汇区完全依靠统一配送完成基础物资供给,至少需要约300辆运输卡车,并增加10000名配送人员,因此完全依靠统一配送解决物资问题存在极大困难。

目前上海已经采取分级管理,会开放部分商业网点和配送网点,通过评估若60%左右商业网点恢复正常运营可以满足全区基本需求,但完全依靠配送则存在累计近万名配送人员缺口。

后续需要考虑分级区域的空间和需求分布,准确核算物资需求与物资配送所需资源,进而在物流管理上综合规划,推进解决居民生活物资短缺问题。


研究组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赵晗萍、薛莹、邱昊月、王默棣、

梁瑾璠、张家乐、窦轩、

张一驰、寇龙斌,闫泽正

(说明:分析所用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各类数据网络共享平台,估算方法是研究组初步尝试,难以避免有各种纰漏偏差,诚恳希望各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9923-1333579.html

上一篇:玛多与漾濞地震后网络精准救助分析
收藏 IP: 221.223.96.*| 热度|

1 刘山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