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分子克隆领域标准化的意义
言普 2023-11-21 21:09
目前分子克隆领域主要使用的克隆技术有同源重组克隆(包括 Gibson assembly 、 In-Fusion , 以及一些名为无缝克隆、一步克隆的试剂盒)、酶切 - 连接克隆、Gateway克隆、Gold Gate克隆和Nimble Cloning(NC克隆),尚未形成一个占优势地位的标准化分子克隆系统(前两者也不具备标准化的技术基础),导致当 ...
528 次阅读|没有评论
Nimble Cloning的相关文献
言普 2022-11-15 19:48
目前Nimble Cloning(NC克隆)的相关文献主要有4篇: (1)Yan P, Zeng Y, Shen W, Tuo D, Li X and Zhou P (2020) Nimble Cloning: A Simple, Versatile, and Efficient System for Standardized Molecular Cloning. Front. Bioeng. Biotechnol. 7:460. (关于NC克隆技术) (2)Yan, P., Tuo, D., Shen, W ...
10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基因克隆选T载体还是Topo载体?更好的选择是Topo克隆兼入门载体
言普 2021-10-5 17:15
基因克隆选T载体还是Topo载体? 更好的选择是Topo克隆兼入门载体 在基因克隆实验中, T 载体大家都很熟悉 , 目标基因 可 通过 TA 克隆连接到 T 载体。 但 T 载体 有两个明显缺点: 1. 高保真酶的扩增产物需加 A 才能进行 TA 克隆 ; 2. 目标基因 克 ...
65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Nimble Cloning常见问题解答
言普 2020-11-28 16:02
1. NC 克隆系统与目前很多公司销售的一步克隆试剂盒相比有什么优点? NC 克隆与目前很多国内公司销售的一步克隆(或称快速克隆、无缝克隆)试剂盒以及国外公司的 Gibson 、 In-Fusion 试剂盒在克隆原理上相似,都是基于重叠 DNA 序列( 20bp 左右)介导的同源拼接。 与它们相比, NC 克隆的区 ...
3474 次阅读|没有评论
Nimble Cloning命名的由来和特点
言普 2020-8-9 17:44
新型DNA分子克隆系统Nimble Cloning,简称NC克隆。Nimble为灵活之意,这也是NC克隆的一个主要特点,使用灵活。与Gateway克隆相比,NC克隆的使用灵活之处有:1. NC克隆既可直接使用PCR产物,也可使用入门克隆;2. NC克隆 既可使用通用接头进行标准化克隆,也可进行无缝克隆(通用接头可在克隆反应中 ...
25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Nimble Cloning系统表达载体(pNC)图谱和使用说明
言普 2020-6-19 22:07
pNC 载体简介 pNC 系列载体 为Nimble Cloning系统表达载体。 Nimble Cloning 为国产分子克隆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在分子克隆领域的长期垄断。 目前pNC系列载体有60多种,涵盖原核、酵母、植物和动物表达载体 ,其中植物表达载体较为齐全 ,初步形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分子克隆系统。pNC系列所有载体 ...
5172 次阅读|没有评论
Nimble Cloning使用说明书
言普 2020-6-19 21:34
新型分子克隆技术 ──Nimble Cloning (NC克隆) Nimble Cloning 简介 Nimble Cloning ( NC 克隆)能将线性 DNA 或环状质粒(入门克隆)上的 DNA 通过 Nimble Mix 直接克隆到 NC 系统的环状表达载体,无需表达载体的线性化处理,其形式类似于 Gateway 克隆。 NC 克隆的 3 个 ...
57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Nimble Cloning:Say goodbye to Gateway cloning? 国产标准化分子克隆系统发表
言普 2020-4-13 09:13
https://mp.weixin.qq.com/s/5udxSGWan6Y3xAcrqbuXNQ DNA 分子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经常使用的技术之一。半个世纪前出现的酶切 - 连接克隆技术打开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大门。但酶切 - 连接克隆受酶切位点的限制,并且操作比较繁琐。因此,不依赖酶切位点的基因重组技术 Gateway 克隆受到了众多实验 ...
28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