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U1heal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JU1healer

博文

神经网络(升维大法)

已有 5565 次阅读 2020-5-5 15:46 |个人分类:机器学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传统机器学习的问题

(1)线性分类器极限

image.png   image.png

       存在线性不可分的情况。VC维提供了一个检验模型复杂度的有效方法,VC维越高的模型,模型越复杂,处理的情况越多,能够匹配的真实度越高,能力越强,可操作空间越大。当然,VC维越高,容易过拟合。

image.png

       当为4 points impossible时,线性分类器无能为力。


       关于什么是VC维,如何理解VC维?如下分析:

      VC 维是衡量函数类的复杂度的一种方式,通过评估函数类中函数的弯曲程度实现。

      ===============

      举个例子,假设 [公式] 为线性指示函数类[公式] 。直观理解,该函数通过直线 [公式] 将平面分成两部分,一侧取值为0,一侧取值为1。

如果该函数的VC维为 [公式] ,则表明在平面上任意给出 [公式] 个点的位置及取值(0或1),总存在一条直线 [公式] 将这 [公式] 个点分开,一侧取0,一侧取1,也就是存在能满足这 [公式] 个点的函数 [公式]

结论是,平面中线性指示函数的VC维等于3,也就是平面中任意3个点(无论如何取值)总能被一条直线分开,而四个点却不行,如下图

       更一般地, [公式] 维线性指示函数的VC维为 [公式] .

        ===============

       举个无穷的VC维的例子,[公式]。对于实轴上任意多个的点,总存在 [公式] 将其分开,如下图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VC维刻画了函数的弯曲程度,越弯曲其VC维越大。当然,VC维不限于指示函数的讨论,对于一般的实值函数,可以转换为指示函数来讨论。

       VC维参考资料:

       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18822/answer/299969908

       ②https://blog.csdn.net/u013745804/article/details/80834743

       ③https://www.cnblogs.com/gkwang/p/5046188.html


(2)为了突破线性模型的局限,进行非线性突围

image.pngimage.png

       方法工具可以选择非线性的随机森林(横平竖直划分空间-不太精确),此时神经网络可以登场。


(二)神经网络

1588664685(1).jpg

图  二层神经网络分类

1588665564(1).jpg

图 神经网络回归

(1)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image.png

(2)神经网络三要素之一:权重矩阵

image.png

image.png

       权重矩阵Wij 进行空间投影、旋转和缩放。虽然进行了这样的操作,特征由二维转换到三维空间(拟三维),但是,特征仍集中在一个二维子空间(平面),并不能真正做到三维可分,只是形式上的三维。

image.pngimage.png

(3)神经网络三要素之激活函数

       隐层激活函数--非线性

image.png

       非线性的作用:信息升维,三维扭曲力场,由假三维并为真三维(升维打击

image.png

(4)神经网络三要素之决策层(输出)

image.png

       决策层的作用:平面分割最终进行分类

1588667961.jpg

1588667961.jpg

(5)总结

       神经网络中隐层神经元个数决定了模型了VC维,即复杂度。(如下边界复杂的操作)

image.png

       一个可以展示神经网络作用效果的网站:

image.png

        展示圆圈数据的分类效果(隐藏层神经元数是3)--使用隐含层激活函数:

1588668728(1).jpg

1588668883(1).jpg

1588668913.jpg

        不使用隐含层激活函数,在特征端进行非线性处理(SVM的部分思想--偷懒有效)

image.png

       

        点滴分享,福泽你我!Add oi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8464-1231714.html

上一篇:PCA
下一篇:SVM(升维大法)
收藏 IP: 118.74.9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