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iXue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LiXueBao

博文

亮点文章 | 《物理学报》2023年第14期

已有 456 次阅读 2023-11-7 11:2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图片


封面文章

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中同位旋极化的C = 4陈绝缘态

刘义俊,陈以威,朱雨剑,黄焱,安冬冬,李庆鑫,甘祺康,朱旺,宋珺威,王开元,魏凌楠,宗其军,刘硕涵,李世伟,刘芝,张琪,徐瑛海,曹新宇,杨奥,王浩林,杨冰,Andy Shen,于葛亮,王雷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7303.

doi: 10.7498/aps.72.20230497

范德瓦耳斯材料相对扭转到特定角度时,会出现几乎零色散的莫尔平带,从而产生一系列关联电子物态,例如非常规超导、关联绝缘态和轨道磁性等。在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TDBG)体系中,能带带宽和拓扑性质可以通过栅极施加的电位移场原位调控,使该体系成为良好的研究拓扑相变和强关联物理的量子模拟平台。在一定的电位移场作用下,TDBG中C2x对称性破缺,中性点附近的导带和价带会获得有限的陈数。能带的拓扑性质与强相互作用驱动的对称性破缺使得可以在低磁场下实现并调控陈绝缘态。本工作通过制备高质量TDBG器件,在有限磁场下,在莫尔原胞填充因子ν=1处发现了陈数为4的陈绝缘态。同时还发现纵向电阻出现电阻峰并随平行磁场或温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这类似于3He中的Pomeranchuk效应,推测ν=1处的陈绝缘态或许源于同位旋的极化。

图片

图1  TDBG器件的电输运测量 (a) 转角为1.48°的TDBG器件光学图;(b) 转角为θ 的TDBG示意图;(c) 转角为θ 的迷你布里渊区的示意图;(d)不同电势能作用下(U = 0 meV,U = 20 meV) TDBG的能带图;(e) T = 2 K时,纵向电阻Rxx 随载流子浓度和电位移场变化


同行评价

拓扑态、电子关联是转角石墨烯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作者在精密的实验中细致的研究了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在不同关联强度程度下的Landau 能级谱,得出了丰富的物理图像,是一个很好的工作。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双链超导量子电路中的拓扑非平庸节点

关欣,陈刚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0301.

doi: 10.7498/aps.72.20230152

拓扑无能隙系统作为不同量子相的连接,目前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超导量子电路作为一个重要的全固态量子器件是宏观调控量子效应的优秀平台。本文在超导量子电路中构建了双链的Su-Schrieffer-Heeger (SSH)模型并发现了拓扑非平庸的节点。首先设计了电容耦合的双链transmon比特,之后用两个交流微波驱动每一个transmon比特,从而实现比特间耦合强度的独立调控,最后通过选择比特间合适的耦合参数实现交错的双链SSH模型。接下来探索了交错双链SSH模型的拓扑性质,首先计算了空间中双链SSH模型的本征能量,并发现了两种类型的相边界。之后在参数空间中画出了拓扑相图,发现了两类拓扑绝缘相,其拓扑数分别为1和–1,对应有两类边界态。拓扑相图也进一步给出了两类相边界的分布以及它们两侧拓扑数的值。最后分析了两类相边界的拓扑性质,发现其中一类拓扑相边界对应的能带有两个拓扑非平庸的节点。本文的工作为探索链条型物理系统、拓扑物态以及节点型拓扑半金属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片

图1  双链SSH模型在参数空间t1-t2中的拓扑相图. 深绿色的区域是拓扑数N=−1的区域,浅咖色的区域是拓扑数N=1的区域,浅绿色的区域是拓扑数N=0的区域;红色的线标记的是第一类相边界,黑色的线标记的是第二类相边界


同行评价

作者基于电容耦合的双链transmon比特设计实现了交错的双链SSH模型,并探索了交错双链SSH模型的拓扑性质,展示了两种类型的相边界,并发现了两类拓扑绝缘相,其拓扑数分别为1和-1,对应有两类边界态。最后分析了两类相边界的拓扑性质,发现其中一类拓扑相边界对应的能带有两个拓扑非平庸的节点。本文的工作为探索链条型物理系统、拓扑物态以及节点型拓扑半金属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具有一定创意,为transmon比特模拟拓扑物理提供了新的方案。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基于热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单分子表面诱导荧光衰逝技术

樊秦凯,杨晨光,胡书新,徐春华,李明,陆颖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7801.

doi: 10.7498/aps.72.20230450

单分子表面诱导荧光衰逝(single molecule surface-induced fluorescence attenuation,smSIFA)技术是一种基于二维材料受体、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法向运动的精密测量方法,该方法不受二维平面运动的干扰。作为受体的二维材料,其特征淬灭距离决定法向上探测的距离和精度。近年来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石墨烯作为介质受体的SIFA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石墨烯和GO具有固定的特征淬灭距离,探测范围有限。调整探测范围需要更换介质材料,面临材料选择与制备的困难,亟需开发用于技术的可调控材料。本文改良了以GO为介质受体的单分子SIFA技术,利用热还原的方法对GO进行还原,通过控制还原温度,制备出了还原程度不同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调控特征淬灭距离,利用荧光标记的DNA测量rGO的特征淬灭距离。将rGO用于单分子SIFA技术,对Holliday junction构象变化的观察,论证了rGO的探测范围。

图片

图1  调控d0的SIFA方法 (a) SIFA方法示意图;(b) 荧光供体光强衰减和表面距离的关系;(c) SIFA探测灵敏度和荧光供体距表面距离的关系


同行评价

生物膜上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研究是兼顾生命物质基本过程分子机制和复杂系统桥联协作的重要领域,是物理学与生命医学结合的关键前沿方向。论文采用热还原方法制备了不同还原程度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弥补了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的探测局限,实现了更具有生命意义的动力学行为连续可控高分辨观测,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和检测应用潜力。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铯31D5/2+6S1/2(F = 4)长程里德伯分子的光缔合光谱

白素英,韩小萱,郝丽萍,焦月春,赵建明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3201.

doi: 10.7498/aps.72.20230520

长程里德伯分子由一个里德伯原子与一个或多个基态原子组成,此类分子通过里德伯电子与基态原子间的低能电子散射相互作用束缚形成。本文采用双光子光缔合的实验方案成功制备了由一个铯里德伯原子与一个铯基态原子形成的31D5/2+6S1/2(F = 4)双原子长程里德伯分子。实验采集的光缔合光谱在原子共振线负失谐–162.8 MHz和–66.6 MHz处有两个明显的分子信号,分别是由s-波纯三重态散射和s-波单重态-三重态混合散射形成。使用Fermi赝势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分子的绝热势能曲线,并由分子哈密顿理论获得了v = 0 分子振动基态波函数和束缚能。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值符合得很好,并由此得到s-波纯三重态和单重态零能散射长度为asT(0)=−19.16a0asS(0)=−1.92a0。此类分子具有尺寸大、振动能级丰富和永久电偶极矩大等优良性质,是研究低能碰撞极好的候选介质。对此类分子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和丰富对长程里德伯分子特殊束缚机制和奇异性质的认识。

图片

图1 (a)双光子光缔合激发示意图,第1个852 nm的光子完成|6S1/2,F=4⟩→|6P3/2,F′=5⟩ 的原子跃迁,第2个510 nm光子将|6P3/2,F′=5⟩态的原子激发到|31D5/2⟩态,使用双通声光调制器(AOM)将852 nm激光频率从|6P3/2,F′=5⟩能级向蓝失谐方向频移360 MHz,510 nm激光频率从31D5/2里德伯原子能级共振线向红失谐方向扫描,当激光能量与分子能级匹配时就形成了长程里德伯分子;(b)时序图,MOT光和ODT光关断后,打开852 nm和510 nm激发光来制备里德伯原子和长程里德伯分子,随后施加斜坡电离电场使得里德伯原子和分子自电离产生的离子加速到达MCP进行收集探测;(c)实验制备长程里德伯分子示意图,852 nm(红色光束)和510 nm(绿色光束)激发光反向传播通过装载于偶极阱(黄色光束)中的铯冷原子团中心,并将基态原子激发形成里德伯原子和分子


同行评价

里德伯基态分子是一种特殊的由同核原子构成且具有永久电偶极矩的分子,具有尺寸大和振动能级丰富等优良特性。对它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也对量子信息等应用有重要应用价值。这其中最基础的研究就是在实验上制备这种特殊的分子,并测量其基本物理性质。作者使用双光子光缔合的实验方案成功制备了由一个铯里德伯原子与一个铯基态原子形成的31D5/2+6S1/2(F=4)双原子长程里德伯分子,并直接从光缔合光谱在原子共振线负失谐–162.8 MHz 和–66.6 MHz 处观察到了两个明显的分子信号,分别对应 s-波纯三重态散射和 s-波单重态-三重态混合散射。并由此得到 s-波纯三重态和单重态零能散射长度。这些研究增加和丰富了人们对里德伯分子特殊的束缚机制和奇特的性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B2+和B+离子的静态偶极极化率和超极化率的理论研究

陈池婷,吴磊,王霞,王婷,刘延君,蒋军,董晨钟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3101.

doi: 10.7498/aps.72.20221990

利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模型势方法计算了B2+和B+离子的波函数、能级和振子强度,进一步得到B2+离子2s1/2,2p1/2,2p3/2,3s1/2态的电偶极极化率和基态2s1/2的超极化率,以及B+离子2s21S0与2s2p 3P0态的电偶极极化率。B2+离子2p1/2和2p3/2的偶极极化率为负值,基态2s1/2的超极化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与极化率相关的α1β0项。对于B+离子,钟跃迁2s2p 3P0 → 2s21S0在室温下的黑体辐射频移是0.01605 Hz,该黑体辐射频移比碱土金属原子的钟跃迁黑体辐射频移小1—2个数量级。


同行评价

文章利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模型势方法计算了B离子的波函数、能级和跃迁振子强度,计算结果与NIST数据库及前人的结果进行了细致对比,整体比较符合。该理论工作对于离子光钟及少体精密测量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相关的实验测量提供指导。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回音壁式耦合光力学系统中的混沌现象

华志豪,郭琴,樊碧璇,谢旻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4203.

doi: 10.7498/aps.72.20222407

在光力学系统中,辐射压力引起的非线性可导致系统产生混沌等多种丰富的动力学行为。从有序转变到混沌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本文研究了回音壁式耦合光力系统中两种不同途径通往混沌的现象——倍周期分岔道路和准周期道路。两个全同的光力学子系统通过光学倏逝波进行耦合,调控子系统间的耦合强度,可以有效地改变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采用分岔图、李雅普诺夫指数以及相空间轨迹的变化分析系统从有序到混沌的转变。研究表明,较强的耦合强度会迫使两个子系统的振荡产生完全同步,子系统间相互耦合的作用可等效于子系统光学模频率与外加控制场频率失谐量的增加,耦合光力学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等效于单个光力学系统的动力学,可实现倍周期分岔道路通往混沌的转变。而对于相对较弱的耦合,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将在高维相空间展开,极限环发生Hopf分岔,形成环面吸引子。选取合适的失谐量,耦合系统可实现从准周期道路进入混沌的现象。

图片

图1  回音壁式耦合光力学系统示意图


同行评价

本文揭示了全同耦合腔光力系统中的动力学演化以及混沌行为,且证明了系统向混沌转变的方式密切依赖于泵浦的对称性。全文结构完整、组织清晰、对相空间轨迹演化的分析数据充分且有条理,同时创造性地从对称性角度提供了对耦合腔光力系统中复杂动力学和混沌现象新的理解方向。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介电环境屏蔽效应对二维InX (X = Se,Te)激子结合能调控机制的理论研究

段秀铭,易志军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7102.

doi: 10.7498/aps.72.20230528

采用基于格林函数的GW方法计算发现:孤立二维单层硒化铟(InSe)和碲化铟(InTe)具有吸收可见光的理想带隙,高的电子迁移率以及适合光解水的电子能带结构,电子自旋轨道耦合(SOC)效应使单层InTe从间接带隙半导体转变为直接带隙半导体。在准粒子能级计算的基础之上,通过求解Bethe-Salpeter方程 (BSE)发现,孤立单层InSe和InTe的激子结合能远大于常温下激子的自发解离能。另一方面,实际应用的二维半导体为了维持其力学稳定性,大都需要依附在衬底上,另外,不同实验室样品自身原子层厚度也各异,这些因素必然改变二维半导体的介电环境。进一步的计算发现,二维InSe和InTe的激子结合能随自身原子层厚度以及衬底厚度的变大而减小,这说明可以通过调控二维半导体自身原子层以及衬底厚度的方式实现对激子结合能的精确调控,本文结果能够为将来精确调控二维InSe和InTe的激子结合能大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图片

图1  InSe (a)和InTe (b)的激子结合能随自身原子层数量的变化关系


同行评价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GW方法较为系统的研了单层硒化铟(InSe)和碲化铟(InTe)的能带和光学性质,特别是衬底对激子结合能的介电屏蔽效应。该研究为精确调控二维InSe 和InTe 中激子结合能大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这类材料在太阳能电池等应用中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机器学习在宇宙线粒子鉴别中的应用

刘烨,牛赫然,李兵兵,马欣华,崔树旺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0202.

doi: 10.7498/aps.72.20230334

基于热中子探测器实验模拟数据,使用决策树(decision tree,D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构建了宇宙线粒子鉴别机器学习模型,对每种粒子分别使用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模拟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并针对算法进行超参数调整,将每种算法的AUC值和Q品质因子作为粒子成分鉴别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粒子预测精度影响很大。在测试检验中,经过交叉网格搜索方法调参后的决策树鉴别模型对中成分(碳氮氧和镁铝硅)比较敏感,鉴别模型AUC值均在0.95以上,Q品质因子均大于6;经交叉网格搜索方法调参后的随机森林鉴别模型对于宇宙线粒子鉴别的效果最好,所有粒子鉴别模型的AUC值均大于0.92且Q品质因子均在4以上;BP神经网络算法只对质子和铁核比较敏感。本研究对宇宙线粒子鉴别和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选择,可为热中子探测器后续开展宇宙线能谱测量提供新思路。

图片

图1  本文BP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同行评价

甚高能宇宙线由于流强太低,只能通过广延大气簇射实验进行测量,但大气簇射实验中宇宙线成分分辨一直是瓶颈。本论文基于1-10PeV能段的宇宙线模拟数据,研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宇宙线成分分类,对推进大气簇射宇宙线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重点讨论了不同算法对宇宙线成分的整体分辨能力(Q因子),并对研究过程进行了较全面介绍。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自旋半经典朗之万方程一般形式的探讨

李德彰,卢智伟,赵宇军,杨小宝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0501.

doi: 10.7498/aps.72.20230106

有限温度下自旋半经典系统的随机动力学行为通常由随机Landau-Lifshitz方程描述。本文在朗之万随机微分方程的框架内,推导出有效朗之万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对应的Fokker-Planck方程的表达式。该有效朗之万方程能正确描述正则系综下自旋半经典系统的统计物理性质,并且在阻尼项和随机项消失时能退化到自旋半经典运动方程,因此是随机Landau-Lifshitz方程的一种推广。在笛卡尔坐标系和球坐标系中,分别给出有效朗之万方程的一般形式和对应的Fokker-Planck方程的显式表达式。在球坐标系中,讨论了朗之万方程中的纵场效应,并从方程采取的形式中给出是否包含纵场效应的判断依据。最后,有效朗之万方程在一个单自旋、定值外磁场的体系中进行应用。对方程采取特定的形式进行简便的求解,并成功得到玻尔兹曼稳定分布,该结果也检验了有效朗之万方程的准确性。


同行评价

作者在郎之万方程随机微分方程的框架下,推导出自旋半经典有效的郎之万方程及其对应的福克-普朗克方程。这个有效的郎之万方程能够正确描述正则系综下自旋半经典系统的统计物理性质。作者同时还分别给出了笛卡尔坐标系和球坐标系中有效郎之万方程及其对应的福克-普朗克方程的形式。论文的结果可以拓宽朗之万随机微分方程作为一种理论和计算工具的应用范围,还可以为自旋半经典系统的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研究提供理论工具层面的参考。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基于脉冲非线性压缩技术的71.3 W飞秒激光产生

张旭,王兆华,王羡之,李佳文,李佳俊,赵国栋,魏志义

物理学报, 2023, 72(14): 144205.

doi: 10.7498/aps.72.20230746

采用了Herriott型多通腔对高平均功率皮秒激光进行非线性压缩产生飞秒激光的脉冲宽度压缩系统,并通过ABCD矩阵对腔内本征模式分布进行了求解计算。实验上通过利用多通腔脉冲压缩装置将100 W钕离子激光器输出的脉冲光谱宽度从0.20 nm展宽到2.75 nm,光谱展宽比为13.75,B积分累积总量接近15.6。利用透射光栅将补偿色散后脉冲宽度从12.5 ps压缩到了780 fs,脉冲压缩比为16,最终输出功率为71.3 W,装置整体效率为71.3%。该装置提供了一种更加结构简单,成本廉价的高平均功率飞秒激光产生方式。

图片

图1  基于Herriott型多通腔的脉冲非线性压缩装置示意图


同行评价

作者基于MPC多通腔对高功率皮秒激光进行脉宽压缩,获得了高平均功率的飞秒激光。利用多通腔的类波导结构使皮秒脉冲多次经过融石英介质,通过激发自相位调制效应实现光谱展宽,将锁模光谱光谱从0.2 nm展宽到了2.75 nm,脉冲宽度从12.5ps压缩到780fs,实现了压缩比为16。该工作将100 W的皮秒激光经过压缩光路,输出71.3 W,整体效率71.3%。证明了利用脉宽非线性压缩获得高平均功率飞秒激光的可行性,该工作在实现高平均功率窄脉冲宽度激光有一定的启发性,数据可信详实。

原文链接    PDF


《物理学报》2023年第14期全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ustom/2023/14

《物理学报》2020—2023年电子期刊,点击下图即可阅读。


图片



专题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高能重离子碰撞过程的自旋与手征效应( II )

非线性系统理论及其前沿应用(I)

功能氧化物薄膜新奇物理性质(I)

拓扑量子输运和器件(I)

高能重离子碰撞过程的自旋与手征效应( I ) 

二维转角莫尔超晶格(I)

阿秒物理(II)

量子计算新进展:硬件、算法和软件(II)

阿秒物理(I)

低维材料的新奇物性(II) 

非厄米物理前沿(II)

面向类脑计算的物理电子学 (I)

非厄米物理前沿 (I) 

低维材料的新奇物性 (I) 

二维材料的宏观制备

固态单量子体系的调控与应用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I)

微纳光电子与激光

太赫兹生物物理

非平衡量子多体系统(I)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

热电材料及应用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I)

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材料处理
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
超导及其应用
固态电池中的物理问题
百岁铁电: 新材料、新应用
太赫兹自旋光电子
低维材料非线性光学与器件
柔性电子
光学超构材料
电介质材料和物理
超材料
探索凝聚态中的马约拉纳粒子
载能离子束技术
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
非线性物理
拓扑物理前沿与应用
纪念黄昆先生诞辰百年
拓扑经典波动
磁斯格明子专题

多铁性:物理,材料及器件专题

精密测量物理专题

铁基高温超导发现十周年

软物质研究进展
水科学重大关切问题研究
量子相干和量子存储研究进展
冷原子-分子物理
等离激元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钙钛矿光电器件与物理
超导和关联体系研究进展
新型太阳能电池
太赫兹物理
软物质研究进展
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
拓扑绝缘体
高压下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研究进展
光纤传感
电磁波衍射极限
非晶物理研究进展
与硅技术融合的石墨烯类材料及其器件研究
硅基光电子物理和器件
计算物理的近期发展和应用
量子精密计量与操控
液晶光学及应用
庆祝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
表面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调控
癌症生物物理


特邀综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基元构筑的功能材料皮米尺度结构

磁子学中的拓扑物态与量子效应

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储能特性优化策略 

理论先行四十载 新篇再作八旬后——记杨振宁先生和冷原子物理

稳态微聚束加速器光源

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材料相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人工微纳结构增强长波及甚长波红外探测器

后摩尔时代的碳基电子技术:进展、应用与挑战

凝聚态体系中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目标探测研究综述

褶皱状蜂窝结构的单层二维材料研究进展

从“魔角”石墨烯到摩尔超晶格量子模拟器

石墨烯在金属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从高质量半导体/超导体纳米线到马约拉纳零能模

霍尔天平材料的多场调控

飞秒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最新进展

磁场中拓扑物态的量子输运

转录机器: 绳上舞者

论材料非晶形成中的焓与熵: 竞争亦或协同?

二维材料热传导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发射特性与波束调控研究

自组织结构的控制: 从平衡过程到非平衡过程

层状手性拓扑磁材料Cr1/3NbS2的磁学特性

膜间相互作用、开弦对产生和增强效应及其可能的实验探测

基于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技术的高分辨率磁畴成像研究

非晶态物质原子局域连接度与弛豫动力学

Verwey相变处Fe3O4的结构、磁性和电输运特性

纳米光学辐射传热: 从热辐射增强理论到辐射制冷应用

拓扑材料中的超导

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三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

腔自旋波混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

声学超构材料及其物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超快脉冲激光器

重费米子材料与物理

在人工拓扑超导体磁通涡旋中寻找Majorana零能模

具有变革性特征的红外光电探测器

二维极化激元学近场研究进展

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薄膜的洁净转移

复杂声学环境中人耳附近空间有源降噪研究

利用光谱和质谱成像技术实现指纹痕量检测

类KBe2BO3F2结构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进展

二维有机拓扑绝缘体的研究进展

核壳结构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

高温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

无衍射光束的产生及其应用

基于光量子态避错及容错传输的量子通信

双连续型乳液凝胶(Bijel)的研究进展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


观点和展望精选


  量子计算纠错取得突破性进展
  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研究进展
  相互作用费米子的量子模拟
  钒基笼目超导体
  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


青年科学评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

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同质结的光电探测器

里德堡原子多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液相外延层层浸渍组装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及其物理性能

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中的一些新进展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柔性基底体系的模型与应用

新型助熔剂助力铁基超导1111体系单晶生长和物理研究

《物理学报》在淘宝店和微店上线,扫码即可购买过刊和现刊。


图片       图片


图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7348-1408758.html

上一篇:亮点文章 | 《物理学报》2023年第13期
下一篇:亮点文章 | 《物理学报》2023年第15期
收藏 IP: 159.226.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