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arbon Energy 第五卷第五期正式上线。 ■ 本期由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的Ahmad Amiri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孙学良院士、李喜飞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李金成教授、江南大学刘天西教授、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北京大学杨槐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曾高峰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蒋剑春院士团队、南开大学张立云教授等和我们分享碳能源的美妙世界,共有2篇综述文章和7篇研究论文。 ■ 全部论文均为开放获取,可免费阅读全部文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进入Carbon Energy 2023年第五期主页下载阅读并引用所有文章。 ■ Carbon Energy 纸质版已在国内发行,邮发代号为32-280,欢迎至各地邮局或中国邮政微邮局公众号报刊订阅栏目订阅。
Front Cover
Back Cover
#REVIEW 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的Ahmad Amiri教授、Ashley Bruno教授和Andreas A. Polycarpou教授综述了电荷存储机制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类型的多价金属离子杂化SCs。重点介绍了导致这些可拉伸和柔性SC的现状的研究方法和其与不同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相关挑战。 #RESEARCH ARTICLE 西安理工大学孙学良院士、李喜飞教授等人利用原位络合技术构建了界面电化学活性普鲁士蓝包覆层,提出了基于包覆层分散过载电流实现去极化的新策略。同时,原位构建的包覆层由于与氧化物存在较强的化学键合作用,对于界面结构稳定性和氧的溢出都有良好的提升效果。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西安理工大学孙学良院士&李喜飞教授Carbon Energy: 功能包覆层调控富锂锰基正极表面电流实现去极化 昆明理工大学李金成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刘畅研究员,以及华盛顿州立大学丁士超博士合作,报道了一种简单且可扩展的自支撑柔性多孔原子分散Fe-N掺杂碳微米管(FeSAC/PCMT)海绵的策略。得益于其独特的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催化动力学,质量传递和电子转移,FeSAC/PCMT海绵表现出优异的ORR性能。当FeSAC/PCMT海绵直接用作水系和准固态ZABs的氧电极时,峰值功率密度为183.1 mW cm-2 和58.0 mW cm-2,比粉状催化剂和商用Pt/C催化剂具有更好电池性能。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李金成&刘畅&丁士超Carbon Energy:自支撑柔性FeSAC/PCMT海绵用于高性能锌—空气电池空气电极 江南大学刘天西教授和陈苏莉副教授通过简单的催化酸辅助溶剂热法,获得了具有高FeLS(C)容量的超高倍率和长循环寿命的新型C‐FeHCF阴极。 具有C‐FeHCF阴极的准固体SIBs 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5℃时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06.5 mAh g-1,在1200次循环中容量保持率高达89.8%。为SIBs和其他领域的先进阴极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开辟了新的见解。 #REVIEW 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丁佳教授团队以剖析碱金属-二氧化碳电池的电化学机理为中心,全面、系统地讨论了正极与负极的关键工作机理、液态和(准)固态电解质的运行机制。文章首先归纳和总结了目前应用于碱金属-CO2电池的CO2RR/ER催化剂及其分类,提出了对热力学反应路径、动力学特征以及决定碱金属-CO2电池反应机理的关键因素的见解。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天津大学胡文彬&丁佳Carbon Energy:全面概述碱金属-二氧化碳电池的电化学机理 #RESEARCH ARTICLE 北京大学杨槐课题组基于聚合物诱导相分离(PIPS)的方法开发了新型聚合物分散离子液体体系固态电解质(PDIL-SPE)。其独特的三维双连续管道状结构包含了离子液体与聚合物两相,其中连续的离子液体相为锂离子的快速运输提供了通道,而连续的聚合物相因其富含—CH2—CH2—O—结构而为锂离子的运输提供了额外位点与通路。因此制备的PDIL-SPE具有高离子电导(室温0.74mS/cm)的同时实现了锂金属电池稳定地循环。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北大杨槐&北科大胡威&于美娜Carbon Energy:聚合物分散离子液体固态电解质实现超稳定锂离子电池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曾高峰研究员和徐庆副研究员团队构建了具有双催化中心(金属-N4和金属-N2)的新型金属有机聚合物 (MOPs) 来催化ORR和OER。所得到的催化剂(Co-HAT-CN和Ni-HAT-CN)利用不同的金属离子作为催化中心,具有可调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上海高等研究院曾高峰&徐庆Carbon Energy:基于ORR和OER双催化活性位点的新型金属有机聚合物的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蒋剑春院士团队与上海大学王亮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大规模合成石墨烯/六方形氮化硼(G/h‐BN)多孔异质结的新途径。采用Ni微球作为催化基底/造孔硬模板,纳米h-BN作为异质结生长的“晶核”,以生物质碳(壳聚糖)为前驱,成功制备了含有丰富G/h-BN异质结的多孔碳材料,为生物质碳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选择性地调控提供了新途径。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南京林业大学蒋剑春院士&上海大学王亮 Carbon Energy:生物质碳前驱构建多孔石墨烯/h-BN异质结助力高效制备双氧水 南开大学张立云教授课题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吴更教授课题组合作,将甲酸脱氢酶(ClFDH)负载在电极上,在非酶催化条件下,直接测定了单个[4Fe-4S]2+/+的特征还原和氧化伏安信号;借助定点突变等生物技术,分析了铁硫簇在界面电子传递中的结构特征、电化学特性及动力学特征,为深入理解酶-电极间的界面电子传递、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南开张立云&上海交大吴更Carbon Energy: 直接检测钨酶电催化还原CO2制甲酸中酶单个[4Fe-4S]簇
往期集锦 1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 2023年第四期上线 2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 2023年第三期上线 3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 2023年第二期上线 4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 2023年第一期上线
欢迎投稿 Carbon Energy--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高起点新刊,欢迎您下载、阅读、投稿! 期刊网址丨 www.carbonenergy.org 投稿网址丨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cey2 国内邮发代号:32-280(欢迎至邮局订阅纸质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7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