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NENER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BONENERGY

博文

[转载]中国高起点新刊——Carbon Energy2021年第二期上线

已有 1282 次阅读 2021-7-19 21: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2021年6月,Carbon Energy第三卷第二期正式上线。

 本期由南京大学王学斌教授、天津大学梁骥教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侴术雷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刘瑞平教授、厦门大学彭栋梁教授、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陆俊教授、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纪秀磊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黄富强研究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孙立贤教授、韩国浦项加速器实验室Sang-Kyung Kim教授和我们分享碳能源的美妙世界,共有5篇综述文章和5篇研究论文。

  全部论文均为开放获取,可免费阅读全部文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进入Carbon Energy 2021年第二期主页下载阅读并引用所有文章。2021年Carbon Energy文章及封面免费发表,欢迎大家投稿。

  Carbon Enregy纸质版已在国内发行,邮发代号为32-280,欢迎至各地邮局或中国邮政微邮局公众号报刊订阅栏目订阅。

2.png1.jpg

Cover Image


4.png3.jpg

Back 

Cover Image



REVIEW

5.png

南京大学王学斌教授系统的总结了三维石墨烯多孔块体的构建策略和双电层电容器的研究进展,从二维石墨烯的发展出发,讨论了其合成策略以及三维石墨烯在不同电解液体系中的EDLCs研究进展。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三维石墨烯多孔块体的构建和双电层电容器研究进展


REVIEW

6.png

天津师范大学的王立群博士联合天津大学梁骥教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闻雷副研究员对光伏/储能一体化器件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光充电的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介绍,讨论了其中的关键材料性问题,特别强调了碳基功能材料在这类先进器件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光充电的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兼论碳基功能材料在其中的重要应用


REVIEW

7.png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侴术雷教授联合上海大学乔芸团队系统分析了金属负载在碳基材料上作为高效的硫正极电催化剂对RT-Li/S和RT-Na/S电池性能的影响,总结了Li/Na存储机制和挑战,金属-硫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金属负载的Li/Na-S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讨论了当前RT-Li/S和RT-Na/S电池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构建金属-硫相互作用实现室温锂/钠硫电池高性能硫正极


REVIEW

8.png

中国矿业大学刘瑞平课题组、吉林师范大学冯明课题组及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张蕾课题组总结和讨论了碳基自支撑柔性正极在锂硫电池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碳材料的形貌和微观尺度,分别从一维、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以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多孔碳为代表的电极基底,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上探讨它们与电池性能的关系,总结了载硫工艺、适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硫负载技术在电池制备中的重要性。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碳基柔性自支撑锂硫电池正极研究进展与展望


REVIEW

9.png

厦门大学彭栋梁教授、谢清水研究员和瞿佰华副教授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三维碳基集流体在锂金属负极领域的研究进展,从锂枝晶生长的经典模型和碳基集流体特性的角度来探讨碳基集流体用于锂金属负极所能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多个维度对碳基集流体的经典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碳基集流体在锂金属负极中的应用


RESEARCH ARTICLE

10.png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陆俊研究员团队在CO2气氛下,通过简单的镁热反应,创新开发了一种优良的MgO/C复合吸附剂,表现出了突出的磷酸盐去除能力。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化学教科书中Mg+CO2燃烧反应高效去除磷酸盐


RESEARCH ARTICLE

11.png

俄勒冈州立大学纪秀磊教授、方翀教授以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P. Alex Greaney教授与陕西师范大学蒋加兴教授合作,通过在30 m ZnCl2电解液中加入一定量的LiCl作为添加剂,有效提高了锌负极沉积效率并且抑制了循环过程中锌负极表面枝晶的形成。通过以五氧化二钒和商业化的锰酸锂作为正极匹配有限量的锌负极组装成全电池,表明LiCl的加入有效提升了全电池的寿命。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ZnCl2/LiCl water-in-salt电解液助力高效长寿命水溶液锌电池


RESEARCH ARTICLE

12.png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的黄富强研究员团队通过席夫碱型高分子材料的碳化法制备得到了一种具有高导电和高氮掺杂的多级孔碳材料。这种席夫碱型有机物具有苯环/C=N双键交替链接的共轭稳定结构,在后续的高温碳化过程中材料的微观结构得到保持且能实现较高浓度的氮掺杂(7.48 at. %)。由于前驱体较高的sp2杂化程度,所得碳材料的导电性高达2.7 S cm-1,在电化学电容器中容量高达385 F g-1,同时拥有良好的倍率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导电氮掺杂多级孔碳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RESEARCH ARTICLE

13.png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褚海亮教授和孙立贤教授通过水热碳化和高温活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一种红毛丹状碳微球。该材料是由三维多孔碳网络组成的分级多孔结构,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拥有较高的比容量(0.5 A g-1为397 F g-1)、倍率性能(20 A g-1为288 F g-1)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0000圈容量保留95%)。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红毛丹状多级多孔碳微球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RESEARCH ARTICLE

14.png

韩国浦项加速器实验室Tae‐Yeol Jeon和Sang-Kyung Kim教授团队用两种不同的化学溶液(硫酸水溶液和对苯二酚乙醇溶液)制备出了Pt3Ni/Pt3+xNi1−x核/壳纳米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与表面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富铂Pt3Ni和工业Pt在含氧酸性水溶液中3000次电位循环过程中电化学性质和结构的变化,首次提出氧化CO和还原CO2(“CO2”)吸附层的电荷比可以做为描述初始和退化状态下表面结构以及ORR活性的关键指标之一。为设计长耐久性和高活性的ORR催化剂提供新的思路。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阅读):

电化学测定铂镍合金纳米催化剂的原子表面粗糙度以用于氧化还原反应




欢迎投稿

Carbon Energy--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高起点新刊,欢迎您下载、阅读、投稿!

期刊网址丨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6379368

投稿网址丨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cey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37-1296159.html

上一篇:韩国延世大学 Byeong-Su Kim Carbon Energy综述:调整碳点中的载流子实现高效的太阳能转换
下一篇:[转载]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许康教授Carbon Energy综述: 水系锂离子电池
收藏 IP: 210.33.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