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mi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mingduan 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博文

五一游天水麦积山石窟

已有 4130 次阅读 2021-5-3 23:10 |个人分类:地理观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行程

5月1日晚临时说起去麦积山一趟,趁现在人在兰州。好在现在火车票居然在凌晨也可以买到。2号早上6点40就从兰州出发了。

先坐地铁到兰州西站,然后坐动车到天水南站(二等座83元)。在南站里就有直达麦积山景区的公交客车,7元。我们在车站外吃了牛肉面,就坐车去了。走了超过一小时吧,本来40多公里的路。因为是五一假的第二天,路上有点堵车。为了赶时间,我们坐的所谓的客运专线,实际上是没有座位的,因为要等座位就得继续排队等下一辆车。结果站过去一个多小时,还是很累的。

到了地方,从车站步行到石窟所在的山下。

单参观麦积山石窟的门票是80元。我们在去的地铁上就从微信公众号上预定购票了。后来看着还是蛮明智的。因为到了中午14:14时,“麦积山旅游”公众号发出提示,今天所有的票都预约完了。再去就没有票了。

蹭着别人的导游,我们听了一些(一般的导游只在景区下面做一些讲解,是不跟着上山的。后来我知道,导游确实没有必要上山,山上只能在栈道上行走,既拥挤也危险)。然后从入口慢慢地排队。这时差不多不到12点。但是从麦积山下来,已经三点过了。今天人特别地多。

回来的时候,也赶了从景区车站直达天水南站的专线,10元。我们不想再等,就直接上了车,站回来的。车进入天水市区的时候,下起了暴雨。在到南站之前稍微有点堵车了。到南站时已经18点10多分。买了44分的动车票,匆匆吃了一碗牛肉面。21点过返回兰州。


2、麦积山的岩石、佛像

岩石基础以粗砂和砾石交结形成的砾岩沉积为主

下面图1-2两张图片,来制网络。http://www.mjssk.cn/ht/desc?id=21&prevPage=protectionEngineering左图(图1)是更加细致的部分,由此可以确定麦积山石窟开凿的岩石基础——砾岩,砂砾岩。下面的图3、4、5是我实地近景拍摄的。岩石的物质组成主要由粗砂和砾石组成,非常明显。而且,砾岩中的砾石感觉没有什么分选,也没有磨圆度。应该是堆积风化的物质,砾石的粒径大的有超过3cm的。这种物质组成,导致颗粒太粗,在雕刻的时候,无法呈现细致的部分;而且,现场的触碰还可以感觉到,这种砾岩沉积岩,交结和压实的程度很差,相对松散,不利于进行雕刻。

这种岩石基础,几乎是没有办法进行精雕细刻的。

所以与别处的石窟(比如合川钓鱼城的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和龙门石窟)相比,麦积山石窟的最大特征是:以泥塑造像为主,部分辅以石刻坯胎

图5所见的塑像,我们可以看到塑像的纹理,比如衣服、胸前的皮肤等处,都是很细腻的。与后面墙壁上的砾岩的颗粒,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所以,塑像本身不是直接在砾岩上雕刻的结果,而是依附于岩体的泥塑作品。图6也可以看到塑像与岩石之间在细致纹理上差别和对比。

图7-8所示的泥塑,与背后岩体之间,不但纹理差别很大,而且可以看出泥塑的物质组成与岩体之间,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图7所示塑像,可以看到麦秆(也可能木材)作为物质支撑。从有关材料可以知道,麦积山的塑像,很多都是木材或者麦秆作为内在支撑进行塑像的的。在现场,通过一些塑像的残缺部分可以看到,有的塑像甚至是空心的。

当然,并非所有塑像都是完全凿掉原有的石头基础。部分塑像其实是先在岩石上凿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然后再敷泥进行美化或者细部刻画的。比如图9 -10(同一个洞窟的两张照片),就是在石头凿出大致轮廓后敷泥进行塑像的一个例子。只不过时间太久,表面敷的泥已经剥落了。但恰好是这个变化,使得泥塑之下的情况,可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图11-15则是几尊大型的造像,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岩石开凿的轮廓和表面的泥敷细化。


3、麦积山的丹霞地貌

麦积山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虽然我还不明确这里的沉积地质年代。但是从外观上看,其构成了丹霞山的典型特征。

根据图1、2、5,可以看出其水平岩层、红色岩层的特征。从图16-17,可以看出近乎垂直的崖壁。水平岩层、红色岩石和近乎垂直的山崖,构成了非常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


4、石窟的造型和壁画

麦积山上有好几处石窟都开造成房屋、殿堂的模样。从远处看到的最醒目的石窟开凿于北周时期的“七佛阁”,也称“散花楼”(图16中间可见七佛阁所在的七个孔洞)。一排七个向内开凿的佛窟,类似于陕北人在黄土崖壁上开凿窑洞,他是向内开凿的。不同于窑洞的地方在于,工匠们充分利用岩体、岩石,非常细致地做减法,利用天然的岩石开凿了柱、门、檐、藻井等形状。这是我在龙门石窟没有见到的情形。

开凿石窟和泥塑佛像的同时,墙壁上也进行泥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绘画,构成了壁画。可以设想,麦积山的壁画大概与敦煌壁画情况差不太远,可能在历朝历代都有信众对之进行修复和重绘。

麦积山“石窟”本身的内凹式开凿,也是一个鲜明的特征。这种内凹式的处理,充分利用了地形特征,可以遮风避雨,对造像和壁画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比如七佛阁就很典型,向内开凿出一个空间,形成一个房间的样子。也有部分虽然看起来是在崖壁上直接造像,但是其实是内凹的。这种内凹有可能原本就在内凹的岩壁上处理的,也有可能在开凿的时候先做内凹处理,比如图15所示的直接贴着崖壁进行的塑像。但是这种直接在崖壁上的塑像,除了利用上方向外突出的岩石挡雨之外,通常也会在造像上方,通过向石壁嵌入木桩的方式,人为修建一些“屋檐”,对其下面的造像进行保护。无论如何,这些处理都与崖壁自身的高大有关,充分利用了崖壁的情况。

乐山大佛的巨大造像,是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山体和崖壁不够高大,没有办法作类似于麦积山石窟这样的内凹式处理。只能将整个山体用于造像,然后在后期修建人工的楼阁建筑,以实现避雨的目的。不过,今天的乐山大佛外面,完全看不到遮雨的楼阁,这是因为杯毁坏了。我在合川钓鱼城、武胜沿口印山公园等处看到的岩壁造像,也都没有实现麦积山这种内凹式处理,大概是因为山体本身不够高大,或者有条件雕刻的岩层不够厚(这两处的造像都是在石英砂岩上直接雕刻的结果)。

需要专门提到的一点是,麦积山石窟所在的崖壁,最高可能超过100m。我们能到达的最高的石窟距离地面超过80m。这么高的崖壁,以泥塑为主,外面没有保护,这些造像和壁画能保存下来是很难得的。当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颜色还挺鲜明的造像和壁画,很可能是近期修复的结果,也可能是明清时期修复的结果。

麦积山是秦岭的西部余脉,今天站在麦积山崖壁上看周围的山景,森林覆盖度很高。这里的降水量可能超过800mm。这种情况下,泥塑造像和壁画,其实是很难保存的。


5、石窟造像的年代和造型

麦积山佛教石窟开凿,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后秦”。这一时期,在南朝是陶渊明生活的时带。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在中国南方还不是很普及,但是在北方地区已经有所发展了。第一个从中土去天竺取经的和尚“法显”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佛教典籍早期的翻译家“鸠摩罗什”就生活在这一时期。鸠摩罗什早期在位于河西走廊的“后凉”讲经,同期崇信佛教的“后秦”统治者以武力为要挟,从后凉“邀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去讲经,此后鸠摩罗什在长安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讲经、译经活动。鸠摩罗什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佛经翻译和推广的佛学大师。

麦积山石窟中,我们能看到的造像,以南北朝的北朝居多,根据我在现场看到的指示牌,尤其以北魏和北周居多。其造像的共同特点是清秀。

据资料记载,麦积山石窟自后秦以来直到清代,各代均有开凿、修复,所以有很多造像,可能是历代反复修复改造的结果。这不同于龙门石窟,它是在灰岩上直接雕刻的结果,造像基本上不存在后期修复和改造的可能。但是麦积山的造像大多数是泥塑,他的改造空间很大。从龙门石窟的着想看,唐代造像最大的特点就是丰润,这与北魏、北周时期的清秀形成巨大的反差。

不过,因为麦积山石窟的崖壁过于陡峭、高俊,开始游览的时候我精神比较紧张,很多石窟没有注意其年代特征。但是根据上述唐代与北魏的对比,估计图15、18所示的造像,大概是唐代的作品。


6、栈道和参观线路

石窟在悬崖上开凿,那么无论是周期的开凿、后期的维护和修复,还是香客们的膜拜,都需要修建栈道才能通行。

今天麦积山石窟的崖壁上,供游客行走的都是钢筋水泥修建的栈道(图11、17)。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主要是木栈道,修建的方式,估计与秦汉时期剑阁、广元和汉中地区的崖壁栈道没有本质的区别。图3-4是我专门拍到的向崖壁内垂直凿入的方形石洞,这应该是历史时期用来插入木桩以修栈道的遗迹。

麦积山石窟的官方网站上有如下的照片,拍摄时间不明,有学者推测在1954年前后。这是在大规模现代修复以前的照片,其中的木栈道清晰可见(图26)。

这种栈道的修建非常不容易,所以宽度不会太宽。最宽的地方,大概可以容纳三个成年人并排站立,窄的地方,仅容一个人站立。

这次去参观,赶上五一假期,为了分散客流,也为了保障安全,景区将观览线路区分划定为2条单向通行的线路,一号线经过了全崖壁最高的石窟,会有直上直下的路段,其最高的路段,距离地面超过80m,上去后我双胎发软,全程扶着墙壁走,没有敢朝外测和崖壁下方观看。由于像我这样的人还很多,所以也不至于太尴尬。我们刚上栈道不久,还有3个人(大概是一家人)请大家借光,贴着墙往回走。大概是实在过不去心理这道坎。

今天跟一个朋友说起,他是去过这里的。他说,这是恐高的症状。这个症状就像晕车。有的人多试几次也就客服了,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克服。

我是到下行线路超过一半的时候,稍微从容一些,开始拍照。可惜很多精美的造像,已经错过了。

(PS:在检票进入后,有一个客流分流。游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1号线还是2号线,2号线相对平缓,“适合老人、小孩和恐高者”。风流后,我们在拥挤人群中缓慢前进。进入栈道之前,一直有景区的工作人员来回走动,劝导大家,如果有恐高,或者带小孩的,可以选择2号线,没有上栈道之前反悔还来得及。但是极少有人选择换线,大概都想挑战一下自己。我其实也属于想挑战的这种类型。好在人多拥挤,似乎有人壮胆)

7、其他一些塑像和照片

图28是1号线遇到的第一个比较陡峭的楼梯,是在岩石上直接开凿的石梯,两个成年人并排走还有点勉强,所以特别挤,不过因为外侧有屋檐覆盖,所以除了陡峭感觉不到其他危险。

图31则是七佛阁外面的廊道上,这里可以容纳三个人并排。但是这实际上是在距离地面超过80m的凌空栈道上,所以往外和往下看,是需要客服心理障碍的。照片上前方金刚的下面,是一个石洞,仅容一个人弯腰通行。

图29的菩萨造像,眼睛一个大一个小,很特别。同行者还说有点吐舌头的样子。

图30的佛像额头有一个小坑。这个位置在佛像中大概是天眼的位置。麦积山上很多造像这里都有一个坑。我们猜测可能在塑像之处,这里是镶嵌了宝石或者彩石的,而后来脱落或者被认为挖走了。

图32是七佛阁所在的一个内凹殿堂式石窟。注意照片右下角的提示。麦积山上很多石窟都有游客投放的纸币或者硬币。这可能是受一般寺庙中功德箱的影响。但是这种见到佛像就投钱的做法,实在很低俗、恶俗,有碍观瞻。


附图

图1-2

麦积山砾岩.png 麦积山砾岩1.png

(上图来自网络)

图3-4

 

图5-6

 微信图片_20210503115410.jpg

图7-8

微信图片_20210503115246.jpg 微信图片_20210503115915.jpg

图9-10

图11-15(来自网络)

5b6d79c809ef4a04a885f77fc29a0d35_R_1024_10000_Q90.jpgsrc=http___img.pconline.com.cn_images_photoblog_5_6_5_0_5650125_20102_8_12656435.jpg

17390201_1452323464288_mthumb.jpgF201010151053461129822818.jpg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1116_bdd6fceadc8d40faae945f33.jpg

图16-17

微信图片_20210503210159.jpg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0604_36c38fc718b94778befe9bb4.jpg

(上图来自网络)

图18-22

图23-25

图26-27 (1954年前后拍摄的麦积山石窟)

1545283264483_90.jpg

1545283262307_89.jpg

图28-32

微信图片_20210503230303.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284815.html

上一篇:有关“唯书”的一件小事
下一篇:高额版面费是很多青年学者放弃中文期刊的原因之一
收藏 IP: 210.26.55.*| 热度|

12 李宏翰 史晓雷 尤明庆 刘炜 宁利中 陆仲绩 郑永军 杨卫东 孙颉 杜占池 李毅伟 姚卫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