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mi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mingduan 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博文

历史上文化传承的一个畸形路子

已有 2788 次阅读 2021-3-19 18:30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

这两天写文章颇不顺利,因为逻辑没有理顺,老走神。那就写点别的吧。


1

我这两天看《老残游记续集》,其中一段提到众人参禅的话题。庙里一个文才名声在外的尼姑靓云,向老残讨教如何用四句偈语来概括《金刚经》的要义。老残说自己是个门外汉,实在不知道哪四句可以概括。旁边一个并不出名的小尼姑逸云说,

“你要哪四句,就是哪四句,只怕你不要”。

看似随口一说,老残却觉得“只怕你不要”恰好就是《金刚经》的精妙所在。于是对逸云赞赏有加。

老残屡试不第,后来改行做了医生;同行的德慧生是个作京官的现职官员。他们两个都是正二八经的读书人,都对逸云表示赞赏,可见逸云的才学不是假的。

慧生说:“刚才你们讲的《金刚经》,实在讲的好。”老残道:“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而且又是年轻的尼姑,外像仿佛跟妓女一样。古人说:‘莲花出于污泥。’真是不错的!”慧生说:“你昨儿心目中只有靓云,今儿见了靓云,何以很不着意似的?”老残道:“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慧生道:“就是靓云,也就难为他了,才十五六岁的孩子家呢……”


而此前德夫人问另一个尼姑靓云是否识字,发现靓云非但识字,而且还认识不少。

说:“你也认得字吗?”靓云说:“不多几个。”问:“念经不念经?”答:“经总是要念的。”问:“念的什么经?”答:“无非是眼面前几部:《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等罢了。”问:“经上的字,都认得吗?”答:“那几个眼面前的字,还有不认的吗?”德夫人又一惊,心里想,以为他年纪甚小,大约认不多几个字,原来这些经都会念了,就不敢怠慢他。又问:“你念经,懂不懂呢?”靓云答:“略懂一二分。”


2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末,《老残游记》的撰写时间大致在1903-1906年。那时候,不要说参禅悟道,就是识字的人,也是少得可怜的。但是庙里的两个青年尼姑却认得很多字,会参禅,能与文人对答。实在不易。

这里面实际上透露当时出一个文化传承的畸形路子这个路子存在的时间范围应该不仅仅限于清末,可能还可以往前推甚至数百年。

实际上,这里提到的靓云、逸云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出家人,他们是尼姑庵里专门培养的人,这样的人要识字、要会参禅、要学会很多文化人掌握的东西。因为他们的角色是与文人交谈往来,陪文人消遣。这个庙是当时泰山脚下的一个尼姑庵——文中叫“斗姥宫”。因为位置特殊,登山旅游的文人雅客,常到这里休息、消遣。于是就催生了这种特殊职业的人,类似于明清时期的艺妓或者扬州瘦马。正是因为职业的需要,在这群“荤尼姑”中,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种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得以不断传承。

有资料说新中国成立时,文盲率超过80%,清末的文盲比例大概不会比这个低。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荤尼姑这种角色身上的文化传承,确实是一个异数。因为在传统的士大夫主导的道德观中,荤尼姑、艺妓/歌姬等人,是处于被歧视地位的。

(不过,在《老残游记》中,作者以老残的口吻所表达出来的认识,对于妓女群体的整体认识是包含歧视和不屑的,但是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逸云是比较尊重的)

 

3

历史学家吴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古人读书不易》,其中提到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书籍的传播很不广泛,读书识字的人也很少。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赖以为生的技艺,是替人抄书。这也说明了书籍难寻的特点。


4

前面为什么说“荤尼姑”这种另类文化人得现象可能从清末往前可能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呢?

明末有一个女人叫“柳如是”,这是鼎鼎有名得才女。但是他的本来身份大概是艺妓,青楼里得文化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是实有其人的。

《桃花扇》是成书于清初的文学剧本。其中提到的李香君也是类似于柳如是一样的才女。

这些明末已经存在的“艺妓”,他们要与文人往来,要进行诗词上的唱和,自己没有文化行吗?他们不单有文化,而且修养还不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277636.html

上一篇:错别字以及“盗版书”
下一篇:再说“杏花村在哪里”
收藏 IP: 210.26.55.*| 热度|

2 康建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