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mi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mingduan 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博文

别人认可才算数吗?

已有 2176 次阅读 2019-10-9 22:53 |个人分类:察人察己|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回想看过的电影《攀登者》,觉得其实还是有一点触动了我。即:我们的成功,是否需要别人去承认?别人不承认,算不算成功?

电影里第一段故事是1960年,3名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珠峰。因为相机在登山途中丢失,未能够在山顶拍摄照片,结果国际社会不予认可。尽管电影中,登山队领导说,我们的成功不需要别人的承认,只要我们自己认可就够了。多么励志!可后面的情节打脸了。再次攀登,登山队着重培养、训练那个摄影师。为的是保障登山途中和登顶之后有人能够拍照;登山途中千方百计保住照相机,也是这个目的。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我们个人的成功是不是可以自我认定?是不是必须建立在别人承认的基础上才是成功?

我们今天的研究生要毕业,必须发表SCI才算数。这也是变相的征得别人的认可。钱钟书借方鸿渐之口说,出国留学就像出痘。没出痘的人担心随时有性命之忧;等出过了,也就那么回事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孜孜以求地考博、攻读博士学位,实际上就是为了增强自信,给自己说话打底气。

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大会上,一些专家学者侃侃而谈,但是他们的观点并非多么高明,或者高深到只有他们才想得到。可因为他们是专家,所以说出来就显得很有道理。换作你我,人家嗤之以鼻,觉得我们是在参野狐禅。我曾亲历过一个学术会议,一位受邀作主题报告的老者从人类的迁移,谈到艾滋病,再谈到同性恋。谈着谈着就很显然有些跑题。但是因为他是专家,总能把这个问题说圆。换做你我,私下里聊天侃大山是可以的,你敢在大会上当着几百人这么做报告吗?实际上,同一个问题,他说、你说和我说,本来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可能都是正确的,可能都有其科学问题和研究价值。问题在于,你我不是专家、教授,或者没有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背景,所以,你就闭嘴吧!

被人认可的原始初衷,转变成高级期刊的文章,名牌学校的学位和职称。这极度限制了年轻人的想象力。社会上和学术界中,通常有人批判研究生和年轻人缺乏想象力。其实,不是我们缺乏想象力,而是我们不敢想。凡是文章的开题、项目的立项,我们都需要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设想说得有据可查,说得有据可依;凡是观点、数据,都必须要给出出处。否则,审核的专家就会质疑你自己乱讲。但是,试问一下,如果言必有据,那么第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何以开展?何以立足?可是,私下里可以有这种反问,现实生活中却不敢冒这个险。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成功发表文章,要成功拿到学位,必须退而求其次,稳扎稳打。否则,像张益唐那样轴的人,到老了才成功的,又有几人呢?真选择那条路,更多是失败,且失败之后默默无闻、泯然于众。“幸存者偏差”导致我们无法看到那一部分人的心酸血泪史,以为只有成功人士才会勇于尝试!

人生不是赌博,生活需要柴米油盐。学位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认可,更多地是工资和房产的背景。所以,几个人敢拿这玩意儿做赌注呢?


PS

刚才看了一个网页文字,说60年登顶珠峰,之所以没有拍照并非照相机丢失,而是源于当时是凌晨4点多,光线条件太差。这一点,电影用了艺术手法。

但是,缺乏顶峰的影像资料,面临是否真实登顶的质疑。这是真实存在的。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些当时西方登山者与中国登顶队员交流,核对记录等情况。说明当时质疑之声是真实存在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201314.html

上一篇:《攀登者》观感
下一篇:从“范式”想到“生态环境”:公众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可以与作者不一致吗?
收藏 IP: 210.26.55.*| 热度|

5 郑永军 檀成龙 范振英 尤明庆 周春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