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fycyy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xfycyyhang

博文

问题导向与学术环境 精选

已有 4680 次阅读 2017-1-12 17: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环境, 软实力, 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与学术环境

高 峡

近日看到微信《科协改革进行时》(一),将举办多少场宣讲教育活动、有多少人接受教育,作为优化学术环境深改一年的成绩,这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先不说优化学术环境的内含能否用几个数字表示,就从导向上说,上述工作总结,虽然是简要式的,但导向一定要正确、清晰。上述工作总结在导向上是传统的。长期以来,科协工作有用一堆数字来概括成绩的传统,虽然这种方法并不错,但在“全深改”的今天,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当下,仅用这几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在导向上应当按照中央要求的“问题导向”,分析现实学术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化解、变革、创新,从而实现学术环境的优化。

有人说,“老路不会通往新方向。”“如果你总是重复你以往老是做的事,那么你将收获的也总是你过去惯常所收获的。”

创新文化的一个特点是问题导向:“我们不可能用产生了问题的那一套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2016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意义是深远的,它首次将科学制度改革从着眼增强科技硬实力转向软环境的优化上,大大增强了科学理念与科学价值观的分量。比如,《意见》首次将“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的科学文化元素纳入政府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改革创新包含了更多的科学精神,从这个意义来说,它成为科学治理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对2009年《钱学森之问》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回应。

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较多地运用利益机制、激励机制,拔尖机制,竞争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约束机制等,2016年发现学术环境也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机制。科学发达国家在运用学术环境机制、培育良好学术环境上有多年的历史,比如20世纪初出现在欧洲的哥本哈根精,在倡导大胆探索,激发兴趣,在勇于质疑,形成团队精神上、开辟了物理学圣地――国际物理中心,留下了“物理学界最可宝贵的财富”。现代一些科学发达国家传承了这一传统。我们对这点的认识则较滞后、迟缓,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存在制度短板。《意见》的出台告诉我们:当今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需要更多地依靠优化学术环境上来。

学术环境对激发科学主体、学术单元和科技工作者个体的独立见解、自由表达以及科学活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说家风、家训对个人成长成才有重大影响的话,那么学风与学术环境则对一个国家、地区、科学单元、科技工作者有独特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事业有成和国家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要将学术环境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机制进一步纳入并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迫切需要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来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性学会,可成为科技创新中各种学说学派的首倡者,成为创新环境中各种进步观念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者。”科技社团和科学精英具有创新的优势。中国科协及其科技社团,联系着国家一大批科学精英,这些科技社团和科学精英是学术激励者与核心,起到学术引导和凝聚点的作用,他们的特殊能力是提出各种独立思想,引领学术潮流。历史上科技社团和科学精英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他们带领的科学单元也往往成为科学家向往的圣地。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科技社团的这种先进性不能充分显现,当前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加大国家在政策和科学资源上的投入。科技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领域,科技管理专家与科技社团管理专家同样需要:国际前沿、视野开阔、思想开放。这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在引进国际先进科技社团有效机制,在学习先进科技社团有益经验上远比科学管理其它领域要滞后与薄弱,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更多的开放,给中国科技社团更大的自主权,在科学资源上更多的投入。二科协自身的努力,加大力度探索科协先进性的发挥途径与机制。中央出台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文件,并将这一重大任务交由科协牵头,并联系政府多部门共同实施,这一动力转换举措,与杨利伟进入太空一样意义非凡。

学术环境是一种典型的“软实力”,良好的学术环境赋予科技人员的影响力并不逊于生硬的计划、项目、考核指标等传统行政力量。历史上,科协具有重视科学道德、重视科学价值观的文化传统,这在行政管理“过度扩张”的今天尤为可贵。搞好2017年度中国科协《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软环境研究》重大调研课题,使科技社团在增强我国创新软实力上走在前列。加大力度将国家交给科协的学术环境评价搞好,从程序和制度上保证决策科学化,以实现2050年将中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的目标。

                                        20171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292-1027165.html

上一篇:学术交流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大力度
下一篇:科学纠错机制在实验检验还是质疑批判
收藏 IP: 36.1.234.*| 热度|

3 岳雷 罗祥存 郭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