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博文

按标题搜索
NML综述| 清华大学何向明团队综述:聚酰亚胺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2023-6-26 11:10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 batteries, LIBs)为首的新能源备受关注,且在消费电子、城市交通、储能电站等领域均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众研究者不断变革LIBs技术,以期进一步提高其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纵观LIBs快速发展的三十年,电池 ...
8417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综述丨华南师范大学蔡跃鹏&阿尔卡拉大学Beatriz Jurado Sánchez等:一维微/纳米马达的最新进展
2023-6-25 09:47
微/纳米马达已经在多个微观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当今纳米科学领域内的热点。一维微/纳米马达结合了一维材料的高纵横比、高比表面积等优点和微/纳米马达的可自主运动、可功能化等优势,是颇具特点的微/纳米马达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一维微/纳米马达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对马达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类别详细 ...
61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济南大学刘宏和徐彩霞教授团队:降低异质结构的界面吉布斯自由能,实现高效全水分解
热度 1 2023-6-24 12:30
电解水中由于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的动力学缓慢产生大的过电位导致制氢成本提高。因此,我们通过脱合金化工艺制备了多维纳米多孔互穿相FeNiZn合金和FeNi₃金属间化合物异质结构原位构筑于泡沫NiFe表面(FeNiZn/ FeNi₃@NiFe)。受益于组分间强烈的电子作用和自支撑多级多孔结构的高效传质,FeNiZn/ FeN ...
5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北理工曹茂盛等:氧化分子层沉积剪裁仿生态纳米结构,以操纵电磁衰减和自供电能量转换
2023-6-23 10:12
随着“大数据”的日益普及,电磁辐射对社会的轰炸也日益严重。本文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利用氧化分子层沉积(oMLD)技术构建了一种仿生态纳米结构,高度整合了多种组分和结构的优势,展现出优异的电磁响应。通过oMLD技术对微结构进行剪裁,可灵活调整其电磁特性和微波吸收性能,最佳反射损耗达到-58 dB。同时,基于仿生态 ...
56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综述:用于可穿戴健康监测的智能复合水凝胶工程
2023-6-22 10:14
在现代社会,随着公众卫生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希望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准确、全面、及时的了解。巨大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可穿戴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可穿戴式传感器是构建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的关键一环。水凝胶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以及与人体组织类似的柔韧性,十分适合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传感或衬底材 ...
59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华北电力大学丁勇等:基于暴露(011)晶面的高效稳定FAPbI₃钙钛矿太阳电池和组件
2023-6-20 10:16
钙钛矿晶体的晶面极大地影响了其相应的光伏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与(001)晶面相比,(011)晶面表现出更好的光电特性,包括更高的电导率和增强的载流子迁移率。因此,实现(011)晶面暴露的钙钛矿薄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提高器件性能的方法。然而,由于甲基氯化铵(MACl)添加剂的影响,FAPbI₃中(011)晶面的生长在能量上是 ...
7774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综述:晶面工程构筑的先进电催化析氢和析氧催化剂
2023-6-19 10:16
探索和利用绿色和可持续能源对实现未来低碳能源经济至关重要且高度紧迫。氢气凭借着高能量密度、无碳性质和可再生性质等优点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载体。绿色电能驱动水分解制氢具有零排放、清洁无污染和制备氢气纯度高等优势,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最具前景的低碳清洁能源技术方向之一。然而,析氧反应(OER)涉及多个电子 ...
6267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综述丨陕西师范大学刘生忠等:宽带隙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其在叠层电池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2023-6-17 12:58
为进一步提高太阳电池的效率和降低成本,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可以打破肖克利-奎伊瑟(Shockley-Queisser)极限的叠层太阳电池(TSCs),即利用宽带隙(WBG)吸光材料作为顶电池,吸收短波长光子,实现高开路电压;以及利用窄带隙吸光材料作为底电池,吸收长波光子,拓宽光谱响应。钙钛矿材料连续可调的光学带隙使其成为制备多结 ...
68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机器学习助力柔性力传感技术的发展
2023-6-16 10:27
2016年HBO发行的科幻类连续剧《西部世界》营造了一个高科技未来主题公园,其中的机器“接待员”有着和人类一样的外表和行为能力,甚至达到真假难辨的地步。想要实现“行为类人”这一目标,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柔性传感技术的支持,以便获得和人类接近的感觉系统。事实上,柔性传感技术在多个新兴领域都有着重要应用前 ...
5340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2 1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