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S

博文

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30)——全固态Flash车载激光雷达的核心芯片

已有 666 次阅读 2023-12-19 13:4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image.png

工作简介

         ——全固态Flash车载激光雷达的核心芯片


激光雷达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与传统的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固态闪光式激光雷达具有更易于大规模生产、更坚固、成本更低、体积更小等优势。然而,由于光学功率限制和 VCSEL 相关问题,单一闪光式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有限。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卓盛龙研究员团队在全固态Flash车载激光雷达的核心芯片方面研究取得新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Solid-State dToF LiDAR System Using an Eight-Channel Addressable, 20-W/Ch Transmitter, and a 128 × 128 SPAD Receiver With SNR-Based Pixel Binning and Resolution Upscaling”为题,于2023年发表于《IEEE固态电路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58, No. 3, March 2023),研究员卓盛龙为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姜培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上述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上海市科技专项的支持。


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全固态直接飞行时间激光雷达系统架构,设计并实现了定制化的多通道脉冲激光驱动器芯片及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 (SPAD) 阵列接收芯片。通过在系统,核心芯片及后端人工智能算法等不同层面的创新,提高了全固态激光雷达的性能并降低了成本,为全固态激光雷达的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基础。


image.png

图1. 全固态激光雷达系统架构。  


研究成果提出了多项创新技术。在发射端(TX),采用一维通道可寻址VCSEL激光器,显著降低了发射功率,通过将视场 (FoV) 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子区域提高了测量距离。在接收端(RX),设计并实现了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 (SPAD) 阵列并提出了像素合并技术,实现了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可重构性。


image.png

图2. 激光驱动器芯片架构及照片。  

image.png

图3. SPAD传感芯片架构及照片。 


最后,提出了一种机器学习(ML)技术,通过将深度图像与强度图像融合训练/推理,提高了该像素合并深度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其中,VCSEL驱动器(LDD)芯片是采用 180 nm BCD工艺实现,能够输出超过 8 A峰值电流到多结VCSEL激光器阵列,在 12.5 V 电源电压下产生输出高达 20.3 W 的纳秒级光脉冲。SPAD传感器芯片也在180 nm BCD工艺上实现,具有 128 x 128 SPAD 阵列和可重构的像素。展示了在低信噪比 (SNR) 条件下,基于机器学习的软硬件协同优化对空间分辨率的提升。 


image.png

图4. 深度图像及精度。




作者简介


image.png

第一作者

卓盛龙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员,徕映科技联合创始人。

2022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南京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及光梓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从事电源管理及光电集成电路设计与研究工作。近5年在IEEE JSSC,TCAS-II,CICC,ESSCIRC,ASSCC等集成电路领域的高水平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拥有数十项国际/国内专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上海市 2020 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项——“车规级 3d TOF 传感芯片专用单光子 BCD 工艺及器件的开发与产业化”。研究方向包括高速以及高精度光电芯片设计、大功率/高速激光驱动器、以及基于SPAD的激光雷达芯片及系统设计。

image.png

第一作者

姜培,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光梓科技联合创始人。

本科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电子工程系, 于2001年及2007年分别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和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获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终身教授职位。他是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访问教授,2012年入选国家青年领军人才专家、上海市东方学者,同年担任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 姜培教授曾为多家公司提供芯片研究顾问支持,如Datapath System(现LSI),Velio Communication(现Rambus),Telegent(现Spreadtrum)等。姜培教授2010年在美国获Energy Early CAREER奖,并在2012年因在高能效互联和高可靠性近阈值计算领域的贡献获得美国NSF-CAREER奖。2015年作为联合创始人成立光梓科技,负责公司整体技术规划和新一代芯片的架构设计。

原文传递


详情请点击论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77282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6013-1414479.html

上一篇: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29)——拓扑绝缘体中发现一维外尔费米子
下一篇: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31)——运用记忆分类器及电容只读存储器的语音唤醒
收藏 IP: 223.71.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