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MBi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TMBio

博文

ASMS亮点: Matthias Mann和Reudi Aebersold组联合发布4D-LFQ新的解决方案——diaP

已有 2413 次阅读 2019-6-12 15: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美国ASMS大会上,添加了离子淌度(ion mobility)的4D蛋白质组学技术成为了焦点(详情可点击:2019年ASMS大会首日剪影,基于离子淌度的4D蛋白质组技术闪亮登场)。继2018年底,Matthias Mann从硬件革新的角度阐释了其巨大的潜力之后[1],今年5月27日同样来自马普研究所的Jurgen Cox组发表了关于4D label-free的shotgun定量方法,通过四维对齐的方式显著减少了missing value,并提高了定量的准确性[2]。仅仅几天之后的5月31日,Matthias MannReudi Aebersold组又联合在bioRxiv上发布了新的数据非依赖采集的4D lable-free定量方式——diaPASEF[3],并在随后的ASMS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图1)。

 图1 在ASMS大会上关于4D label-free的diaPASEF方法的报告

Shotgun(也被称为DDA)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蛋白质组学方法,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其在检测深度、通量和定量准确性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临床样本的分析中取得了诸多应用。然而, DDA方法因为其采集的随机性导致了其在定量重复性上的巨大挑战。相反,采用分段式采集的DIA的思路则解决了随机性的问题,并在重复性上有着出色的表现。然而传统DIA也有其本身的困境:其分段式采集导致了谱图的复杂性极高,给后续的分析带来巨大难题。缩窄采集窗口可以降低这种复杂性的问题,但是会继而导致cycle time的增加并降低离子利用率。

4D蛋白质组技术不论对DDA还是DIA的方式,都能够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在DDA方面,通过4D对齐的方式,MBR-ddaPASEF技术显著降低了missing value的问题[2]。而在DIA采集模式下,diaPASEF技术能够实现几乎完全的离子利用率,并在检测深度和定量准确性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其基本原理如下:在4D蛋白质组中,离子淌度维度和m/z维度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例如高的m/z对应着低的ion mobility。利用这个特点,可以采用与之匹配的步进式扫描,来采集近乎完全的母离子进行后续碎裂(图2)。在完成信号采集之后,作者还在OpenSWATH的基础上开发了Mobi-DIK软件包来进行数据的分析。

  图2 在diaPASEF中的采集窗口移动示意图

那么,这种4D环境下的新的定量方法,在复杂样品的分析中实际表现如何呢? 作者使用diaPASEF对Hela细胞的裂解液进行了分析 (图3) 。从图3左侧可以看到,diaPASEF对2或3电荷的母离子进行了几乎完全的采集。而从图3的右侧可以看出,使用200ng样品,120min梯度情况下,共检测到7,565个蛋白,其中6,974个蛋白在三次重复中被共同定量到(占比92%),在蛋白水平的CV值中位数为11.5%,展现出良好的重复性。

图3 使用diaPASEF对Hela细胞的分析结果展示

diaPASEF和前几天提出的MBR-ddaPASEF,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显著改善了传统DIA和DDA中面临的问题。这两种方法都充分利用了第四维ion mobility的信息,实现了更加specific的匹配,在扩大检测深度的同时提高了准确性,体现了4D label-free定量方法的强大能力,并且在大规模队列样本分析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Florian Meier, et al., 2018, Online Parallel Accumulation–Serial Fragmentation (PASEF) with a Novel Trapped Ion Mobility Mass Spectrometer.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2. Nikita Prianichnikov, et al., 2019, MaxQuant software for ion mobility enhanced shotgun Proteomics. BioRxiv.

3. Florian Meier, et al., 2019, Parallel accumulation – serial fragmentation combined with 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diaPASEF): Bottom-up proteomics with near optimal ion usage. BioRxiv.

本文由景杰学术团队原创,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如有转载、投稿、等其他合作需求,请添加微信ptm-market咨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4471-1184568.html

上一篇:琥珀酰化修饰组学又一华篇,林向民组研究揭示鱼类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的代谢调控机制
下一篇:“共植未来”,蛋白质组学与作物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收藏 IP: 101.71.2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