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hah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zpjoe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博文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1

已有 1284 次阅读 2023-11-26 13:24 |个人分类:基础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 纳米粉体的两种团聚形式

       当粒子的直径降低至1-100 nm时,由于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等各种效应,纳米粉体表现出强吸光能力、高催化性等特殊理化性能,使纳米材料有着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能。但在制备纳米粉体过程中,具有高表面能的纳米颗粒往往倾向于团聚,从而会导致材料的性能下降。纳米颗粒的团聚存在两种形式,分别是软团聚和硬团聚。 软团聚:由范德华力和库仑力所引起的,可以通过一些化学作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加以消除。硬团聚:除了有范德华力和库仑力的作用,还存在化学键作用力

image.png

2. 纳米粉体的团聚原因

表面电子效应在材料纳米化的过程中,新生的大量纳米颗粒表面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电荷这些带电粒子极不稳定,为了趋于稳定,这些带电粒子相互吸引,发生团聚,此过程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库伦引力

表面效应: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大增大,表面原子数增多,表面配位不饱和的原子个个数也在急剧增大,从而导致纳米颗粒具有相当高的表面能高,具有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发生团聚而达到稳定状态。

近距离效应:当材料纳米化粒径小到一定值以下后,纳米颗粒之间的距离极短,相互间的范德华引力远大于自身的重力,因此往往相互吸引而发生团聚。

小尺寸效应:纳米颗粒之间表面氢键、化学键的作用导致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而发生团聚,颗粒越细团聚就越强烈。

  • 常规液相法合成纳米粒子的流程为:液相合成-纯化-分散-干燥-煅烧,其中纳米颗粒的团聚主要发生在液相合成,干燥,煅烧这三个阶段

3.团聚形成的机理

3.1 液相合成过程中纳米粉体的团聚机理

       液体介质中团聚的主要原因是吸附和排斥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吸附作用大于排斥作用,颗粒团聚;反之,颗粒则分散。目前解释液体介质中纳米颗粒团聚的理论是DLVD理论。根据DLVD理论,单个颗粒所受到的总相互作用能由范德华作用能,双电层作用能,溶剂化膜排斥作用力,空间排斥作用能所组成,这四种作用能的大小决定了颗粒在液体介质中是处于分散状态还是团聚状态。

3.2 干燥过程中纳米粉体的团聚机理

干燥过程中团聚颗粒团聚的机理此可看作固液分离过程,目前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晶桥理论,毛细管吸附理论,氢键作用理论,化学键作用理论。

晶桥理论湿颗粒在干燥过程中,液体表面张力使颗粒相互靠近,由于晶体颗粒自身的性质,化学组成,颗粒大小等原因,晶体表面部分原子在溶剂介质作用中发生溶解—重结晶,在颗粒相互作用的接触点上形成晶桥变得更加紧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晶桥使得纳米颗粒之间相互团聚从而形成更大的块状团聚体。

毛细管吸附理论:在凝胶受热吸附水开始蒸发时,颗粒的表面部分裸露出来,而水蒸气空隙的两端出去,由于毛细管力的存在,在水中形成静拉伸压强,毛细管孔壁收缩,从而导致硬团聚体的形成。毛细管效应导致的团聚一般发生在脱除溶剂和干燥排水阶段

氢键作用理论:颗粒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颗粒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力相互聚集,形成硬团聚体。                     1700974461629.png1700975716589.png 1700975662290(1).png

化学键作用理论:凝胶表面存在的非架桥羟基是产生硬团聚的根源,当胶粒相互靠近时,其表面的非架桥羟基转化为架桥羟基发生如下反应,从而形成硬团聚颗粒:MeOH+HO-Me    Me-O-Me + H2O

1700975900326.png

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811-1411228.html

上一篇:固液界面表面弛豫理论基础-低场核磁
下一篇: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2
收藏 IP: 112.65.11.*| 热度|

1 黄振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