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员之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毛宁波 生活笔记

博文

【半月谈】选课有“策略”,“金课”难叫座:​本科教育被“水课”稀释

已有 3969 次阅读 2022-1-30 16:58 |个人分类:中国大学逸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半月谈 2022-1-29 

《半月谈》2022年第2期

半月谈记者:魏婧宇 杨思琪|编辑:李力


8a2dedddly1gyu9tk48tzj20u00u0wg7.jpg

​​        

        选课不看课程内容,先看老师是不是“四大名捕”;有线上课程就不选线下课程;选只交作业的课程,不选要考试的课程……近年来,高校中流行起了“选课经济学”——如何用最少的时间、精力、作业投入换取最好的成绩,一些本科生在选课前总要“精打细算”、“课”比三家。
     “金课”虽好难叫座。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程更加“经济实惠”、更能吸引学生,不惜降低课程难度。本科教育被一些“水课”稀释,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还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苗头。


“难的躲,严的避,就以过关为目的”


        如今大学生在选课时,首先会提出“终极三问”:难不难?严不严?好不好过?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难的躲,严的避,就以过关为目的”,追逐那些能轻松拿高分、为成绩单添彩的课程。
      “学院两个老师同开一门专业必修课《微观经济学》,一个老师手松给分比较高,而另一个老师要求比较严、给分比较低,虽然第一个老师讲得不一定更好,但大多数同学倾向于选他。”大一学生王瑶(化名)说,加权平均分(俗称“学分绩”)关系到保研、入党、评优、拿奖学金等,大家都非常注重。

1.jpg                                                                                漫画作者 傅晓宁

     “听学长学姐说一位老师给分低,哪怕对这个课程很感兴趣,也会果断放弃,另选一门相对给分高、但可能自己不太喜欢的课程。”王瑶说,自己所在专业100多人,加权平均分少一分,排名就差10多名,竞争压力特别大,为了零点几分,大家都会努力拼。
        刚刚结束期末考试的大学生刘萌(化名)坦言,有一门经济类选修课,上课难度比较大,自己和室友都没有选。“虽然知道这门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开阔视野会有帮助,但还是放弃了。”她说,“现在80多分就属于中等水平,90多分的特别多,我宁可去旁听,也不会选这门课,真的不敢冒险。”
        刘萌说,学校有些课程是网络课程,管理较松,上课也不累,只要刷完学时就给学分。比如大一上学期的公共课,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军事理论等,大家选课热情比较高,其他一些更加注重实践、更有“干货”的同类课程反而受到冷落。


本科“放水”,读研“补课”


        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专业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每一类中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雍润说:“每次选课都是在兴趣爱好与绩点之间进行平衡取舍,还是挺煎熬的,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忽视了兴趣爱好的力量。”

2.jpg                                                                                     
                                                                                    漫画作者傅晓宁


        多位受访高校老师介绍,按照学校教学规定,选课人数不足一半或少于三分之一,课程就会“流产”,然而有的课程要求严格、内容偏难,学生不敢选,人数达不到开课要求,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个别老师难免受此影响,“屈尊”调整教学内容,适当降低考核标准和对学生的要求,或者在打分的时候“放水”,逐渐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出现“水课”比“金课”受欢迎的情况。
        内蒙古一位高校老师说,开设“数学分析”,选的学生寥寥无几,改为“趣味数学”,选的学生就多了,从专业角度授课难度偏大,学生们不愿意选,转为大众角度的科普授课,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一位中文系老师说,有些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不会使用古籍库,文献学、文学批评等知识也比较薄弱,这些课程在一些高校属于本科阶段的专业选修课,但因为相对生涩难懂,学生们往往不选这些课,而是偏向文学鉴赏类课程,导致读研后还要“补课”。
        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学业信息管理科教师马琳娜常年从事学生选课指导工作,她说,一些专业选修课的专业性也很强,是构成这个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虽然和必修课性质不同,但同样重要。如果选课的时候只挑简单的,可能会影响本科阶段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利于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深造。


课程优起来、学生忙起来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水课”将会“稀释”本科教育。教育部要求高校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让课程优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忙起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挑战性。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金璐璐建议,大力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可通过校园课程调研,了解学生对各类课程和授课教师的评价,创新授课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利用智慧课堂、公开讲座等方式,加大优质资源的普惠力度。
        马琳娜说,可加强选课导师制管理,引导学生避免盲从选课,根据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专业提升方向,合理选择课程,克服内卷。也有学生表示,内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评价标准单一,保研、评优等推荐时大多以成绩为标准,如果分设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类别,则可以给学生更多成长的选择,加快改变为了绩点而“策略性”选课、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
        课程评价方式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受访教师建议,加强教务部门指导督导,规范教师打分情况,尤其是将平时成绩的标准细化、精确化,尽可能降低教师主观评价比例。例如,探索按照学生分数正态分布等方式给学生赋分,因课制宜,推广挂牌授课、考教分离等方式,增加学习过程考核指标,达到相对公平的评判结果。


来源: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30896711549442

半月谈评论
莫让“选课经济学”给本科教育“注水”


半月谈评论员 魏婧宇


        最近,各高校陆续完成了期末考试,“选课不认真,期末两行泪”又成为学生们讨论的热点。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选课不仅要认真,更要“精打细算”,仿佛经济学家般计算投入产出比。如何用最少的时间、精力、作业投入换取最好的成绩,“选课经济学”成为一些大学生研修的重点。
       “选课经济学”自有一套逻辑和市场。大学生评优、保研、找工作都需要亮眼的成绩单,所以本科阶段的每门课都要尽量取得好成绩,那就要选一些容易得高分的课,而课程难度小、作业要求低的课程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
        表面看上去,“选课经济学”确实让学生在“课”比三家后找到了最“经济实惠”的课程。但是这样的课程对学生发展真的有用吗?为了保研、找工作而选的那些“好过”的课,能学到为研究生学习打基础的知识或工作中实际运用的技能吗?
        如果本科阶段的一门课程,不能为后续的深造或工作提供知识储备,花费几十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只换取了成绩单上一个干巴巴的数字,这样的课程是“实惠”还是“浪费”?
学生迷信“选课经济学”,背后是对课程学习的认知不明确。有些大学生认为选课上课是为了凑学分好毕业,也有大学生认为上好课是为了日后保研、找工作,他们将成绩看作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却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
       “经济实惠”的课程更受欢迎,也暴露出一些本科课程质量不高、教师教学能力有限,只能通过一些“额外服务”吸引学生。越是“水课”越受学生欢迎,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课程越来越水,“稀释”了本科教育。
        教育部已发文要求高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大学生也不妨多下点笨功夫,从长远角度考虑课程的“投资回报率”,考虑知识技能在“长期持有”过程中的“升值空间”,这才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选课经济学”。


8a2dedddly1gytinlmcepj20u00i0dh6.jpg


作者:魏婧宇 杨思琪 
来源:半月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326-1323447.html

上一篇:【中国石油报】稳中求进 东方物探做实功求实效
下一篇:【科学公开课】《流浪地球》中的硬核科学(上)
收藏 IP: 101.86.58.*| 热度|

1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