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Zoonoses | 疟原虫的人兽共患传播与宿主转换

已有 2613 次阅读 2021-11-4 10:22 |个人分类:zoonoses|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Zoonoses 最新文章 Zoonotic Transmission and Host Switches of Malaria Parasites | 疟原虫的人兽共患传播与宿主转换

第一/通讯作者:苏新专教授

疟疾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造成了极大疾病负担。2019年,全球87个疟疾流行国家报告了约2.29亿临床病例,36.8万人死于疟疾。

迄今已发现近300种疟原虫,可感染哺乳动物、啮齿动物、鸟类、蝙蝠、蜥蜴和有蹄类动物,至少有39种疟原虫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5种疟原虫可自然感染人类,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性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最为致命,而间日疟原虫分布最广。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包括两个宿主:雌蚊(主要为按蚊)座位终宿主,人类或其他脊椎动物作为中间宿主。

图1 疟原虫的典型生活史

疟原虫可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如发烧、寒战、肌痛、头痛、头晕和背痛等。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重症疟疾, 并伴有昏迷(脑型疟疾)、肺水肿、酸中毒、低血糖、急性肾功能衰竭、黄疸、严重贫血和死亡。

随着DNA测序和基因分型工具的发展,疟原虫起源和进化历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最近,在黑猩猩和大猩猩体内发现了诸多新的疟原虫种类,提示恶性疟原虫可能源自非洲类人猿体内疟原虫的跨种传播。类人猿体内的疟原虫正在进化,其他寄生虫可能从非洲类人猿跳到人类,从而在未来产生新的人体疟原虫种类。

一些研究表明,宿主和寄生虫基因组突变后可能发生新的感染,从而导致新的传播。

图2 疟原虫在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潜在传播

另外,一些鸟类疟原虫可在野生鸟类和家禽之间的传播。虽然不会感染人类,也不会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但它们可能会产生经济影响。

2021年11月2日,Zoonoses发表了美国NIH高级研究员、全球著名疟疾专家苏新专教授“Zoonotic Transmission and Host Switches of Malaria Parasites”(《疟原虫的人兽共患传播与宿主转换》)综述,回答了人体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疟原虫的起源和人兽共患传播之一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

作者在PubMed和Google数据库中系统检索有关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吼猴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人兽共患传播、分子进化、宿主转换及猴或非人灵长类疟疾文献的基础上,对疟原虫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间的传播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同时简要概述了几种鸟类疟原虫在野生鸟类和家禽间的传播。

鉴于人兽共患疟疾呈全球广泛传播,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因此,当人类活动导致与非人灵长类动物密切接触时,疟原虫暴发的风险经常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密切监测疟原虫生物学和传播、探索疟原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传播对于预防由于人兽共患感染引起的疟疾暴发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

第一/通讯作者:苏新专

现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厦门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疟疾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进化、抗药性和宿主-寄生虫互作研究。苏新专教授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推荐人之一。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pen.com/document/read?vid=6f00ab26-fad6-4ffa-8175-0aeac5ec376e

Zoonoses 是全球第一本有关人兽共患病的金色开源期刊,旨在搭建人兽共患病领域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兽医和公共卫生学者间沟通的桥梁。Zoonoses致力于刊载有关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真菌性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生物学、诊断、预防、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

Zoonoses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科学家董小平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Lynn Soong教授担任共同主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310859.html

上一篇:食品科技期刊CyTA - Journal of Food | 影响因子稳定上涨,自引率低、审稿快
下一篇:Acta Materia Medica投稿系统正式启用
收藏 IP: 114.217.1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