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gHY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ggHYX

博文

出国做博后,求学还是求生?

已有 3374 次阅读 2018-8-29 20: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记得以前老板讲,他跟王老师当年从动物所毕业以后出国做博后求学,一个去Houston找了做进化的李文雄,一个去Chicago找了做新基因的龙漫远,两位都是当时各自领域的大师。想到现在出国做博后后的同龄人,还有多少是想着去真正求学的,大家聊的都是要去找哪个大牛,去哪个实验室能早出文章,回国能去更好的院校当PI教授这类的问题。总之,出国做博后的目的已经从求学转变成求生了。

突然觉得,做科研其实很像西游记里面的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每个人都代表了科研人必需的品质,唐僧代表了高远坚定的信念,孙悟空代表了能解决问题的真本事,猪八戒代表了生活和人的现实问题,而沙僧则代表了脚踏实地的本分。做的好的科研往往需要四者兼备。猪八戒代表的现实问题,我也是慢慢现在才开始感悟到,因为科研路上,往往困惑我们的,不是科学问题,而是现实问题和生活问题。作为人,一个社会或者生活里面的个体,我们必须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处理稳当了,才能更好地不受其干扰,静心于研究。然而,科研和生活的关系往往很难讲清楚,也不好处理。有时候生活被科研绑架,有时候科研受制于生活。有的人把科研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有的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我觉得科研或者艺术都本源于生活,但是两者都其实是小众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追求内心或者心灵追求的过程,这都是要求以坚实的物质生活为基础的,是在不需要考虑冷暖饥饱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追求。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条件,应该说绝大多数的都没有这样的基础。相比于艺术的来源,科研甚至是更简单的:只是对于原始好奇心的满足过程。按理说,人人都可以做科研,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做科研,因为除了理论科学,实验科学的对于事物的探索过程不仅要求高昂成本的器械和试剂,还需要坚持不懈和聪明好学的心智,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现在做科研的门槛越来越低,使得越来越多的规则出现用于评价科研的好坏,但是这种对于好奇心的探索,怎么用分数来评判好坏呢?比如多少分影响因子的是好的科研,而低于多少分的是不好的科研?而今,这个规矩甚至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生活品质。凭借科研来谋生本身不是很光彩的事情。科研做的好坏绝不该影响探索者生活的贫贱。因为真正来做科研的,应该是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情况下,对自己和世界的进一步探索,是精神层面的探索。可惜现在,有钱有料便跳进来做科研。似乎为了光彩,似乎为了钱权。

-- 2018年8月丽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4313-1131738.html

上一篇:发表第一篇文章之感想
下一篇:关于生命与科学的随笔(一)
收藏 IP: 14.204.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