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hany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hanyu

博文

致虚守静,明心生慧-《道德经》第16章解读

已有 4099 次阅读 2019-12-1 17: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致虚守静,明心生慧-《道德经》第16章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本章是道德经的根本,讲了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万物皆灵,存在于世间,生老病死,来往而复,终归于造物之门,这就是生命的法则,作为人类,在生死之间,应该紧紧守住静字。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道家的修炼,无论达到多少重境界,从始至终都以静字为核心秘诀。自己内心达到了天清地宁的静的状态,就达到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大道”虚是其常,有是其变,静是其常,动是其变。有最终归于无,动最终归于静。守定常道,万物虽纷纷扰扰,只须以虚含有,以静待动,不见其有,不见其动,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自己心灵上永远处于宁静的境地。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即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这是修行中的一种自我醒觉状态,非修行者,或者静坐没有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之人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谛的。修道者在修行中,身心融于太虚之中。道创生的万物一齐蓬蓬勃勃的生长,我以安静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它们往复的生长规律,从中领域道的法则。

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先生年轻的时候,坐在竹林里七日七夜,格物致知,通过这种方式领域万物生长的奥秘,当然由于少年心性、心有偏执,加上年轻,经历和境界没到,所以与道无缘。而几十年以后,心智成熟,屡经磨难,将自己睡觉的床换为棺材,完全超脱了生死,断绝了物质世界所有的念头,将自己心灵完全遁入虚空中,或者是六维空间中,终于得以龙场悟道,开宗立派,心学之光照耀千古。

由此我想到,在一个喧闹的国度里,缺静下心来做事的环境。而科研上要取得大成就,或者开宗立派,无不需要安静的环境才能生出大智慧。无论人和国家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个时间还需要十年或者十五年,而在安静下来的过程中,需要用道家的思想来安抚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那颗躁动的心。

我来剑桥将近半月,明显可以感觉控制自己心静下来的难度比国内容易十倍。尽管剑桥化学系也有跟随别人发文章的风气,也见不到什么颠覆性或者革命性创新的研究成果,更难得有开宗立派(这需要个人的灵性和机缘)。但是这种科研的氛围要比国内好上十倍。

在这种静的环境中,修炼也是更加容易。半月之间,八段锦,太极桩和静坐功夫都有不小进步。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的幽居静心处,终年无送也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理闲情。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天地的法则就是从0到1,然后又从1到0。一个创生的过程,一个回收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又回归道,就是这两个过程的具体描述。诸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累积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包罗万象推演万物也是由此而来。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各有各的生命历程,各有各的机缘,各有各的精彩,但最终都将回复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规律,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法则。叫作明。因静是根本,是生命的本质,回归了这个根本就是常。常是虚、静。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明。明,就是智慧、通达、得道。而不知道虚、静,就会大胆妄为,逞凶害己。万物生生灭灭是大道法则,知而不干涉是睿智,如果凭借自己的神通,或者手中的权利,拥有的资源,去妄加干涉,最终因为道的因果之力加倍返还而必遭凶险。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行道时要知道正常合理是什么样子,它的样子就是公正合理。公正合理才是顺应自然,才能够保全,保全是至上的信条。知道了天道的规律法则,才可以涵容一切,不倚仗自己的神通或权利妄加干涉。做到涵容一切才会无私无欲,做到无私无欲才能神机博大,神机博大才能神游太虚,神游太虚才能回归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本源才能入道,与道同体,与道同体才能终身免于危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78182-1208347.html

上一篇: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经》第15章解读
下一篇:功成事遂,身退道进-《道德经》第17章解读
收藏 IP: 213.205.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