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hany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hanyu

博文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经》第15章解读

已有 3481 次阅读 2019-12-1 17: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若其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飚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本章对有道之士做了具体描写。因此对于识人方面很有用处,凡是表面过多修饰的,无论表情、言语或者物质,心性必有欠缺,而与此类人相交,必然要随时小心。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

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积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意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因为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道就蕴藏于万事万物中,周围的环境中的一草、一树等各种物件和得道之人必然融为一体而不突兀。他们就是现实世界的扫地僧。正因为他们深藏不露,所以只能勉强用一些比喻来描述他们。其实也不是他们故意深藏不露,而是悟道之后,心中过多欲望已经去掉,心性接近圆满,有了道的虚静、自然、抱朴守一的属性,无论环境如何总是与其融为一体而无法分辨。

豫兮若冬涉川

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识。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无比警惕,小心的,就如同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易经》中讲无咎,就是不出错。人生只要不出错,你就赢过了99%的人。如刘姓企业家美国之事,但凡谨慎小心一点,就不会出这种事情了。以这种粗狂的性格,后面也必有事情。与性格粗狂之人交友,办事必得三思而后行,以防止猪队友拖后腿。

犹兮若畏四邻

得道之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联系,离群索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而人与人交往,总会有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因而周围的邻居对其评价的高低是关键,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因而迅速了解一个人方式就是向其周边交往的的人打探。

“俨兮若其客”

得道之人任何场合都把自己当做客人,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对待人和事,而不会随便地对待生活问题。轻诺必寡信。人生本是大自然的过客,由生到死无法超越,这是大道的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以谦逊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的琐事,这和世间的庸人有着本质区别。庸人以大自然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对待自己,以骄横的态度对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必然以毁灭自己而结束。男人骄奢蛮横毁灭的代价是自己的人生,女人骄奢蛮横毁灭的代价是整个家庭,包括自己的子女,因此家庭有这样的女人,必定贻害家族。

“涣兮其若凌释”

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梦想、欲望、抱负、追求、知识负重中解脱出来,回复真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愉悦、悠然自得。婴儿时的心灵是柔弱的,与道接近,随着长大,欲望多起来,而心灵也逐渐变得僵硬。学道然后得道之人,就像解封冰封的河水一样,解封心灵,从而再次和自然沟通。得道者自身而言,他们能冲破束缚完成自我解脱,不执着于一事一物,获得大逍遥。

“敦兮其若朴”

得道之人,心中有道性,整体流动道的韵律,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轻易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返璞归真的样子。

旷兮其若谷

得道之人心胸如山谷一样空虚高深,能藏污纳垢,包容万象,无所谓仇恨,也无所谓恩惠,人世间所定义的种种准则概念,全不存在。因而对待万事万物没有区别,心中充满友爱。没领悟大道的人喜欢洁净厌恶污秽,有分别就有了烦恼和祸患。得道之人处污秽无所谓污秽,处清洁无所谓清洁,与外在自然浑然一体,随遇而安,也就无所谓痛苦、烦恼、祸患和灾难了。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飚兮若无止。”

得道之人内心光明,与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心境淡泊,如江海一样浑厚。清心寡欲,随遇而安。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谁能在动荡中静下来,在安静中变得澄清?在安静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而不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故能够去故更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78182-1208346.html

上一篇:执古之道,以御今有-《道德经》第14章解读
下一篇:致虚守静,明心生慧-《道德经》第16章解读
收藏 IP: 213.205.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