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anguib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anguibe

博文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青椒(下)

已有 13075 次阅读 2018-6-11 17: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8,聊聊教育这个事儿(十):

11-3.bmp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青椒(下)

从好几年前开始关注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情越来越沉重,当研究告一段落之后对此问题的关注逐渐搁置。这两年来,教师的压力问题再次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于是我重新开启对此话题的讨论。今年四、五月份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青椒”这个主题的(上)(中)两篇,后来这两篇文章被科学网推荐为“精选博文”,国内不少知名公众号也陆续转载,在此期间还陆续收到了不少读者的邮件与我讨论分享。正当我被大家的热情感动得情深深雨蒙蒙的时候,两位同事时隔不到一周的英年早逝和“那个每天在校门口读国学的校长”抑郁自杀的消息再次把我拉回到研究初期的沉重里于是赶紧放下手里的其他工作,完成“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青椒(下)”

11-2.bmp

(中)篇是从教师个人的自我拯救方面给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但是从教师发展生态论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和融合,所以(下)篇主要聚焦学校层面机制体制建立和方法举措实施,就“土壤环境”营造工作给出一些个人建议

1.加强学校管理

1)提倡“因材管理”

教师人才是教育事业的根本,青年教师是延续教育慧命的薪源。基于高校教师队伍普遍是高素质人才,管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是教师管理的“易”:教师队伍责任心、事业心较强,容易沟通,具备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品性,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较为乐意接受必要的组织管理。二是教师管理的“难”:随着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对特色、专业化人才的渴求,青年教师呈现出狂热投入、个性张扬的发展趋势,这是他们的独特优势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管理也应探索与“因材施教”相对应的“因材管理”。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学校将每一位教师都当成未来的教育“巨匠”来培养和关怀,青年教师就具备了成长所需的“天时”,那各种引起职业倦怠的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力将会大大减弱。

2)完善青年教师个性化教研评估机制

基于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经验不是很丰富,在成长的历程中,更容易受到来自教学、科研、生活等的多重压力。因此,对于年轻的新入行者,应制定专门的青年教师成长规划和独特的教研评估机制,并充分发挥成长规划与评估考核机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如,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考核、评价,并根据青年教师的考核成绩与成长幅度,科学调整成长规划,缩短或延长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增加或减少教学与科研任务等;同时,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绩与收入、科研、评职称、晋升等相结合,激励青年教师积极主动的成长。如此,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相对较为轻松的成长环境,使他们逐步适应多重压力的教研工作。

3)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很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青年教师来讲,地域或学校优势,为教师提供了相对优秀和先进的教研环境,教师相较站在了国家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前沿,具备了事业奋进的“地利”条件。但事物总有两面性,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如购房、环境、竞争压力等,是多数青年教师的焦虑之源。所以,学校在尽量争取提供青年教师过渡房、教师公寓、住房补贴等福利之外,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是缓解其生存压力的根本解决办法。如,将物质奖励作为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与促进团队合作的动力,培养青年教师踏实肯干、拼搏专研的热情,缓解并打破不思进取、怨天尤人的疲态。

11-0.bmp

2.加强入职培训和持续培养工作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相对匮乏,特别是初登讲台的新入职青年教师,在职业技能、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比较欠缺。通过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和持续培养,不仅能够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提振信心,增强沟通,营造不断学习、合作创新的“人和”氛围,对缓解教师压力,疏导职业倦怠有很大帮助。

1)做好入职培训

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在汲取历届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校内外培训专家,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题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网络培训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再穿插辅以课程观摩与讨论、教学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环境介绍、教学沙龙、教学诊断等活动,针对新进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基本技能进行重点培训,帮助新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师德修养水平,掌握教学标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缩短新进教师的角色转换期,解决新入职教师的教学适应性问题

2)加强持续培养 

持续培养旨在保持教师先进性、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师德风范。通过青年教师拜师、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菜单式讲座或沙龙研讨等活动,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引领指导作用和青年教师的个人与集体智慧,帮助青年教师快速完成角色转变与持续成长,促进了青年教师思想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自信

3)开展教师教学诊断与心理辅导

适应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有比赛要求的教师和学生评教不理想的中青年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诊断与跟踪,并辅之以专项或专题教学培训包括有针对性的教研辅导和必要的心理辅助,必要时进行深度的心理辅导和助力,旨在帮助需求教师及时调整情绪,快速走出困境,顺利完成教研任务,并对职业倦怠防患于未然

4)辅助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发展规划以以蕴含职业、责任、社会期望、道德、人生目标等的“师心”为根基,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通过对教学与科研成长阶段的合理细分,明确青年教师的阶段性成长目标和职业成长规划。在青年教师入职培训与持续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引导并辅助青年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以明确的目标与通道设计激发青年教师的教研活力与动力,对治盲目或无序造成的教研压力,有效缓解或避免职业倦怠

3.加强身体关注

近两年,中青年教师“过劳死”的现象频繁出现,这与前文提到的多重压力共同作用引起的各种疲劳,长期备课和学术研究导致的睡眠不足和久坐不动,机体缺乏运动以及环境污染等要素引发的心理、精神因素等健康隐患问题有很强的相关性。大量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类疾病向低龄化发展。因此,学校在每年安排一次体检时,除更加关注血常规、血脂、血糖和耳鼻喉等项目外,还需要增加能够检查早期疾病的深度体检来发现潜在病因预警可能出现的猝死事件。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养成规律作息、三餐营养均衡、坚持劳逸结合、加强合理运动、控制烟酒等良好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身体是责任与事业的基础”观念,从身体上帮助青年教师远离倦怠线

11-1.bmp

4.注重心理关怀

1)培养教师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一般而言,心理适应能力会随着青年教师职业经验的积聚而逐渐增长,成长的速度会因人而异,但偶尔也会出现停滞不前或逆增长的个案。这与教师的自信心、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以及多方面的压力有着直接关系。通常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人,能够主动、快速地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解释、支持、疏导、启发、教育等多种手段,有效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减轻或消除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不良精神症状,提升认知水平,提高应对危机的技巧,消除不良行为,矫正心理偏差,促进人格成熟与人际和谐。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求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路径,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学理论学习、情感训练、意志训练、感知训练等心理训练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心理适应能力的快速生长

2)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对心理适应能力的激发与践行过程。在学校心理适应能力培训的基础上,青年教师应通过自我调适来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外部因素。首先,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的统一,即在正确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真实的心理需要、价值导向、态度、动机和情感,发现内心冲突的根源,通过自我调控与干预,实现自我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其次,角色定位与环境需求的统一。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拥有多重角色,由于个体都会受到其所在环境的制约,因此教师在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同需求时,就需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态,既不过高期望,也不过低评估。三是,自我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古语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年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历练,逐渐树立自信并成熟人格,实现事业与人生的双赢。

11-5.bmp

3)提供平台进行情绪疏导

利用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建立青年教师微论坛,一方面为该群体表达自我情绪提供一种有效的渠道,有助于情感的抒发和引导;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种同伴之间的联系既包括学术、兴趣等方面的交流,也有助于大家互帮互助,解决各自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研究发现,同类感召作为同伴效应的主要心理要素,当这个群体数量足够大时,能带给该群体更多的安全感和依赖感,而这些感情要素的被满足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疏导特定群体的共性问题,比如职业倦怠感。

4)重视进行情感激励

建立“以尊重为核心、以情感激励为基础”的精神奖励机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激励、兴趣爱好激励、教研荣誉激励、学生喜爱激励等。如,对工作优异者,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进行物质奖励,并评选校级荣誉,推荐省市级和国家级荣誉,加大表彰宣传,形成榜样的影响力;对工作勤奋者,在给予部门领导口头表演与关怀的基础上,优先给予进修发展机会,并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等机会,形成付出者的肯定与培训效果等等

通过对不同青年教师给予不同的精神关怀,践行“因管理”,尊重并呵护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提供其“天时、地利、人和”的成长环境,培养出一支善于攻坚克难、胜任教书育人的精锐之“师”。

对这个教师职业倦怠这个主题的文章虽然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和关心却不会停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1-4.bmp

聊主简介:

李芳,昵称偶然,对外经贸大学人士,微信公众号:小人物聊大事情。

爱教育学教育从事教育,聊生活聊工作聊天为乐!

欢迎找我(lifang@uibe.edu.cn)一起聊教育^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78024-1118468.html

上一篇:写在高考前:学校式微,专业为王?
下一篇:教发组歌之:教学观摩的“世界杯”模式
收藏 IP: 183.16.192.*| 热度|

10 柳林涛 江克柱 罗汉江 柳文山 黄仁勇 姚伟 黄永义 罗春元 卢本卓 李剑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