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16)

已有 2589 次阅读 2013-7-14 00:50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生

文/冯长根

——你是什么​车

    30多年前(1979—1983)我在英国攻博时,看到自己的同学中有人开着车到学校上学,的确羡慕。现在的博士生大约不会如此了,因为你或你的家里可能早就有了车,或者准备要买车。要不了若干年吧,就像前几年中国一转眼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车攻博的自然会越来越多,并非非要在北美和欧洲攻博才买个车上学。

     车,多了。街上满眼是车。车,成了人们的话语、形像,一会儿也离不开的“生活”。好吧,借用此道,问个问题:

     你是什么车?

     这当然不是问你开着什么牌子的车。这是问你,如果可以用车来比喻一个人,那么,你在攻博时,希望自己一生成为一辆什么样的车呢?或者说,如果你自己是一辆车,你觉得会是辆什么车?

     “我是一辆房车。”有个人这样回答说,他在企业工作,“就是那种后面还带着卧室、卫生间、厨房什么的车,拉着一大家子跑。因为我喜欢一大家子一起出去郊游,我喜欢准备好所有东西,当遇到问题后能用到我的装备,我就会特别开心。在以前的公司,我也喜欢整个公司二三十人一起出去玩,大家跟一家人一样,组织得特别好,一个都不缺。”

     “那你这辆房车,希望往哪里开?”这位提问的人,是一位职业生涯规划师。他们正在飞机上聊天。

     他皱了皱眉,“这真是个问题,我以前在苏州上班,是分公司经理,公司不大,团队二三十人,像是小家庭一样。而且离家也近,下班回家就20分钟,可以走到女儿学校,她放学晚,还能一起走回家。去年因为业绩做得很好,被公司调到总部发展。这都半年了,还是不太适应。”

     “为什么呢?”

     “公司期望未来把我往国际经理人的方向培养,但是北京的节奏太快了,加上一旦接触海外业务,因时差关系,经常加班,下班提前回去也没劲,因为一个人住,回去也就是上上网。老婆孩子也都不想来,觉得适应不了。我那个部门虽然有七八个下属,但都是公事公办,没有以前的那个感觉了。不过这里发展平台的确很好,这么说吧,在这里,大家都把我当法拉利跑车使,银色那种,单座、反应快,希望我能参加比赛!”

     “那你呢?”

     “我还是用房车的速度开。你看,来上海出差,趁机回家一趟,给家人和老同事带点东西。”

     在结束这场聊天的时候,同机的这位职业生涯规划师是这么说的:“开房车和开跑车差别挺大的。一个可以慢慢开,四平八稳,到处都能照顾到;一个反应快速、转弯半径小,说走就走。如果用开房车的方式开跑车,可真有点别扭。你是想把自己改装成跑车拿第一,还是想做个平稳的房车,带大家去旅游?”(以上见《职场》2012年第8期)

     你是什么车呢?

     很清楚,这是一个有关职业生涯的提问。飞机上的这位职业生涯规划师,其实是这样一位专业人士,他在帮助人们搞明白三个问题(这就是他的专业):你是辆什么车,你要开往哪里,以及如何去。

     博士生认真思考这类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名博士生,除了把自己锻炼成为本专业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别无他求。对于你在职业上的追求,仅仅是热爱做科研,实验技能娴熟,是不够了。即使是想着把自己改装成跑车拿第一,也远非我们建立博士学位制度的初衷。21世纪是科学技术合作和协作的世纪,许多前沿科技,许多大科学,远远不是一两个科学家或工程师们的“戏”。他们往往是领军人物与领军人物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团队和许多团队的合作,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作为个人,你既是其中任何一个必不可少的车辆,还是一辆“指挥车”。你在科学技术上的专长,你的专业眼光和全球视野,是你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你的才华在科学技术上。这就是你即将投身于其内的职业生涯。这是你这辆车要去的方向。

     如何去,也值得重视。我在青少年的时候,与许多同龄青年一样,最向往的是“革命”,希望加入“革命队伍”。职业,是受“革命”之梦支配的。1969年,我下乡插队,这也许称得上现在意义上的“业”。但当时我们的认识是“革命”的意义:接受再教育。在当时,我16、17岁的心灵中,这是“成长梦”的现实版,谈不上真正的规划。如何走,是不明的。幸运的是,后来我又进入了工厂、进了大学。“业”,变了又变,但年轻人内心对于未来,对于理想,对于中国的一种“梦”,的确从来没变。那时候,我是“如何走”的?其实是“一路风景一路画”,一帆风顺,1975年进了北京工业学院。我最值得说的,是我“没有”进入“文化革命”那段历史,尽管我在那段历史中长大,相反,我被带入了一段新的历史——改革开放。我的“成长梦”是非常幸运的。年轻的科学家要走进属于自己的那段历史,不要从历史中退出来。当时,真正影响我的,是我的“科学梦”。

     如何走向自己职业的方向?像我这样的,往往熟悉“大主题”答案,会认为“小主题”答案(天天碰到的事)并不重要,惯于豪言壮语,疏于“烧火做饭”(我母亲语)。克服这种情况是重要的。为了这个目的,我从2007年开始,把博士生、年轻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生导师日常会遇到的事,以“主编心语”的形式,写在《科技导报》(本刊)上。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和博士生们,清楚认识科学技术研究方方面面的实貌,以有利于每一个人的成功,即在21世纪的成功。我相信这样的话:现代学位制度,并不是为了1%的人成功,而是为了100%的人每个人都成功,这才是“中国梦”。大家都是这个意义上“现代”牌的“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707870.html

上一篇:2013-17期 读者之声
下一篇:回国任教之生活篇
收藏 IP: 123.122.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