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13)

已有 2515 次阅读 2013-6-16 12:52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生

文/冯长根

——为什么要培养博士

     至今我培养的博士几乎都找到了工作,且早年毕业的博士中不少仍然工作在他毕业时选择的那个岗位或者那个机构。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情况。但这看起来并不说明问题,现在博士毕业找工作难了,这几年我听到的这类消息多。有时还会听到特殊个案,比如,打听到这个机构只要硕士毕业生,对给予的薪资也满意,于是干脆在简历上不说自己是博士毕业生。

     当然明确说不要博士的机构不多,但有时仍然会发现个别机构会不要博士毕业生,原因只是“博士要给更多的工资”。有时候,某个机构不要博士毕业生,原因只是“硕士生比博士生听话”,以及诸如此类。再想一想,硕士毕业生也会遇到这种事,因为大致总可以说“本科生比硕士生听话”。这种就业观会导致抛弃对于先进教育体制的追求——教育部办硕士生、博士生教育真是多余。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也不愿以此联想到这是中国文化中落后部分使然,当然也更不愿联想到糟糕的10年中“知识越多越不好”那样的想法。

     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博士?

     想到了最近的另外一件事。中央电视台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我看了其中的一部分,为这些奋斗在艰苦环境下的乡村教师所感动,流了许多眼泪。好像记得手机短信中有人就说,为什么不能少培养一些“用不着”的博士,把余下的钱去资助那些需要雪中送炭的人们。先不说这种想法是无法操作的,但至少听起来还是蛮有情理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不培养博士?

     讲一个400年前的故事。德国某小镇有一位伯爵,他是位心地善良的人,将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给了镇子上的穷人。这十分令人钦佩,因为中世纪时穷人很多,而且那时经常暴发席卷全国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个工作台和一个小实验室,他白天卖力工作,晚上专心进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然后把研磨好的镜片装到镜筒里,用它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个前所未见的可以把东西放大观察的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他的城堡里,作为伯爵的门客,此后他可以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然而,镇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这么一个怪人和他那些“无用”的玩意儿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他们抱怨道:“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而他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他表示,“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但我也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确信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以及同时期其他人的努力)赢来了丰厚的回报——显微镜的发明。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传染性疾病(《读者》2012年20期)。

     文章的作者继续讲道:伯爵为支持这项研究发明所花费的金钱,其最终结果大大减轻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这个回报远远超过单纯将这些钱用来救济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培养博士生,实际上就是以国家替代上述故事中的“伯爵”,资助今后可能创造出有丰厚回报的事物的年轻一代。自从中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许多博士在他们的岗位上,做出了同样性质的事。今天,各类专业中领军的人物,差不多已经都是博士们。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实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奇迹当中的突出贡献者。这个群体,是先进科学、技术、工程的“载体”和传承者,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那么,为什么不是直接培养“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而是博士?

     的确,我们对于“博士”并不太熟悉。大多数中国人也许是从当年为中美建交而操心的美国人基辛格博士,知道这个称谓的。他多次来中国,上新闻,这样我们慢慢熟悉了这种身份。这种身份的价值何在,我们并不知晓。当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职称制度时,我和另一位年轻人在学校里被评为“破格晋升”副教授。当时我回国才三、四年,一些老师说“我们为社会主义干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不是我们,是他?”问题摆到了校领导那里,最后,得到的回答是,“的确,他们只是多发表了几篇文章,但如果大家也有这样的文章,学校一样评你当副教授。”这也许是权宜之语,但也不无道理。博士身份的核心是这个群体的人们进入了专业的相当的深度。他们中的许多人攻读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成为他们这个性质的最亮丽又最平常的标志。而学士和硕士远没有达到博士们达到的专业程度,虽然他们可能在做着同一个实验(同一项研究)。

     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我们需要一支人数众多的且领导者具有能和国际科技界领军人物平起平坐身份的科技队伍。培养一批博士身份的毕业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没有身份和职称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今天,博士们毕业后的继续努力奋斗,会最终把他们“送”进代表中国的国际科技界领军人物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士生的就业,决不是小事,政府应为他们创造继续从事前沿研究的良好职业,以及相应的政策。更何况,只有领军人物,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呼吁教育部继续改善博士生的工作状况和条件,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最终使中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和科技强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699977.html

上一篇: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
下一篇:2013-14期科技职场
收藏 IP: 123.122.1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