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穿梭于梦幻般的科学史中

已有 2262 次阅读 2011-9-19 13:59 |个人分类:栏目: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包明明
      也许是因为专注于文科而理科知识太匮乏,也许是因为没有深入到科学史中,我一直认为科学是抽象的,科学史是晦涩的,但《剑桥流水》一书的确吸引了我,意识到科学史也可以衍生出梦幻般的侧面。
      “浸润在雨后清新空气中的弗罗斯特罗呈现出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这样,走着、看着,人似乎也溶入到了自然之中。”“我喜欢那里形形色色就茶的小甜点,更喜欢那种坐在开满白花的苹果树下悠然随想的情调。在这背后,人们当然无法忘记,那些将近100年前也曾坐在这里喝茶,并为人类的文化做出了不朽贡献的名人们。有了这种背景,在这里喝下午茶就不再仅仅是一种对休闲、对格调的追求,而是一种在文化中的沉浸了。”
      可爱的不仅是风景,其中或者真实、或者只是传奇的人更加可爱。格林威治天文台院子里活灵活现的科普表演,“化了装的表演者一会儿扮作国王,一会儿扮作天文学家,惟妙惟肖的表演甚是吸引人。”那位名叫哈里森的年轻钟表匠,最终解决了航海时经度的确定问题,但令人费解的是直到80岁才拿到议会承诺的2万英镑赏金。
      这些貌似为游山玩水或者小资情调的写照,其实与科学史、科学文化有关。同时,单凭对上述文字断章取义的理解,我们也能感受到在这样一些意境下将科学与文化结合,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正如作者所言:“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蔓延在这些故事中的是城市的气质。行走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个地址、一种场景甚或一张匆匆来去的面孔,都会在不经意间唤起对那些故事的回忆,而一座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城市就在这些故事中变得立体而真实起来。”本书讲述的科学也因为作者的这些思考生动起来。
      “他(亚当斯)于184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但却谢绝了爵士的封号,也谢绝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走出新卡文迪什实验室不远,就是据说由比尔·盖茨出资1亿美元修建的计算机研究中心的大楼。那又是一个现代的设计,微软视窗的图形也装饰在门口。挨着卡文迪什实验室的这一新建筑的出现,是否另有着一种新的象征和挑战的意味呢?在如今计算机的时代,物理学还会有过去的精彩吗?”
      在福尔摩斯博物馆,作者思考流行文化中如何巧妙而得当地穿插相关的科学内容:“就这样来普及‘科学’而言,柯南道尔先生应该算是真正的先驱者之一了吧。”
      在考文垂一个很小的私人玩具博物馆,他思考“由私人来收集和经营这样一家参观者很少的博物馆,仅靠门票收入(门票也很便宜,只有两英镑),显然从经济上来说是无法维持的。但另一方面,它又确实是一种文化的显现,可是,究竟是由什么样的机制来支撑着这样的对文化的保存呢?”
      在科学博物馆,他思考“当我们大力倡导发展科学、发展科学教育、发展公众理解科学的事业时,像牛津和剑桥的科学史博物馆这样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科学发展历程的、面向公众的宣传普及与研究机构,什么时候也能在中国出现呢?”
      欣赏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作者留心1945年曼哈顿计划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弹试验中,熔化了的砂子的样品;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废墟中找到的日本瓷碗,“在这部分展出品中,也依然鲜明地体现出了陈列的设计者在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其它一些负面效应的人文关注。”
      医学史博物馆“医学与战争”、“世界健康”的专题以及“非西方有文化的社会”的展出——它与当代西方医学大相径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作者觉得“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因为布展设计的方便或美观的原因,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格局,倒是件令人深思的事,又似乎成为某种象征”。
      剑桥一家叫伯德斯的书店邀请了1个牛津大学科学史学家的讲座,“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史大致梳理了一遍,其中还加入了很多文化和宗教的内容,却几乎没提他的书,倒是像一个很正规的高级科普讲座。”“那种平和的气氛,以及听众的认真与国内一些书店举办讲座时购书者在周围乱哄哄干扰的环境甚至听讲者自身的不经意很不一样。当然,这些听众中绝大多数看来也都不是临时撞上就随便听听,而显然是专程有备而来的。”
      书中很多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给出答案,我想这可能正是它不同于学术论文,让作者和读者都感到轻松的一种创意吧。当然无拘无束的思考,并没有让这本学术味很浓的游记的科学性失色,谈到造纸术被大英博物馆排除于外,作者认为:“真想要彻底说服让人家,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者或是还需要拿出更有力的证据和研究成果,或是对其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普及和宣传才行。”
      科学史是本书自始至终的一条主线。书中提到了像《经度》、《伽利略的女儿》等科学史经典著作,数学家爱丁顿、物理学家科克罗夫特、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等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课程设置、上课方式等,剑桥和周边的那些并非名胜古迹却又让人流连忘返的小镇,法拉第、焦耳等对社会的贡献,X射线、粒子加速器、无线通讯装置……本书“所选择的方式,是站在一种学术的背景意识中,从一些特定的视角,去看,去想,去写自己的印象和感受,而且,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是,所写的思考和记录,至少在间接的意义上反映了一种与广义的学术文化,特别是科学文化的关联,哪怕是较弱的关联。”
      掩卷之际,我仍无法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但愿有机会能沿着作者的足迹去剑桥及周边的一些地方看看,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488029.html

上一篇: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新闻时段:2011-08-01至2011-08-10)
下一篇:应聘面试的技巧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