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的经验
已有 25187 次阅读
2011-2-9 09:16
|个人分类:栏目:科学博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后, 博士生, 奖学金, 申请者, 基金会
文/王哲琛
德国洪堡基金会创建于1860年,如今每年向5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0岁的外国学者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在德国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对于中国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来说,拿到洪堡基金的资助去德国留学,是一种在科研上提升自己、在学术职业上发展自己的选择。
洪堡基金会每年3月、7月、11月各召开一次会议,决定哪些申请者将获得资助,并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申请者评审是否通过。洪堡奖学金的评审过程最快也要3个月,因此假如申请者要申请今年11月的洪堡基金,那么必须在8月前让洪堡基金会收到申请材料。从国内以航空信的形式寄申请材料到德国需要1~2周。假如你8月中旬才寄出材料,那么很遗憾,你将不能参加11月的洪堡奖学金评审,而只能参加明年3月份的评审。所以申请者要算好时间,未雨绸缪,不要到时候措手不及。
申请洪堡奖学金的先决条件是需要有德国方面的合作导师与申请者一起联合申请。找德国导师的过程与申请国外博士后类似,可以先发简历给中意的教授,说明想去其研究小组继续深造。如果这个教授认可了你的资历,就会鼓励你去申请洪堡奖学金(洪堡奖学金在德国是很有名的,很多教授以本课题组拥有洪堡学者为荣)。找到合作导师后,可以和导师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以准备研究计划书和其他申请材料。
洪堡奖学金申请者可以从洪堡基金会网站(
www.avh.de)上下载申请表格和全面详细的说明,并准备好以下申请材料:申请表、个人简历、研究计划、发表文章目录、代表作、3位专家的推荐信、德国教授的邀请信、博士学位证明、德语或英语语言能力证明。
研究计划书很关键。它包括研究题目、方法、目标、参考文献和时间安排等部分,一般需要自己提出,然后与合作导师进行修改和讨论并达成一致。研究目的需要清晰明确。要多和合作导师沟通,表现出对研究计划的兴趣,引起合作导师共鸣,这很重要!另外,洪堡基金会并没有明确要求已发表文章的数量,但是自然越多越好,这就要看申请者在博士阶段或者博士毕业后的积累了。基金会一般要求寄毕业论文过去,但往往申请博士后研究时大部分申请者都没毕业。洪堡基金会考虑了这一因素,所以申请者只要寄去本人发表的英文论文即可,但同时要说明这些论文是要写入毕业论文的。洪堡基金会要求寄3篇,每篇要复印3份。另外,洪堡基金会要求毕业学位证明,如果申请人当时没有博士毕业,没有学位证明也没关系,让所在学院或系写一个证明,说明某年某月某人将参加博士答辩并顺利毕业,等学位证书拿到手后扫描,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基金会补上。笔者申请洪堡奖学金时搜索过一些资料,看到有的论坛的老帖子上说需要照片。照片确实需要,不过那要等申请者的申请资料通过后,洪堡基金会要用你的照片做一个洪堡学者身份卡,以证明你的身份。当然,如果申请者有很多照片,不妨一起寄过去,洪堡基金会要求提供的照片是两寸的护照照片。
对洪堡奖学金申请表的填写方法,洪堡基金会主页上有详细说明,因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填写洪堡奖学金申请表时,有一项是关于洪堡基金研究阶段之前的德语学习课程。可以选择2个月、4个月或者参加夜校。笔者推荐选择4个月。首先,知识多了不压身,多一门外语多一些机会。其次,学费是洪堡基金会出的,而且还有每月的补助。洪堡基金会将在每人刚到德国之后额外发一笔补助,作为交通费等。如果申请者带配偶(据统计,洪堡学者大概有40%拖家带口),则配偶同样可以免费上德语课。但是如果带小孩去德国,则配偶可能失去学习德语机会,因为洪堡基金会要求小孩必须有人照顾,除非在德国能找到全天托管幼儿园的入园证明,否则配偶不能参加学习。申请表格填写完成后,建议给合作导师看一下并达成一致。
材料寄过去之后,如果要有新的文章发表,应该及时通知洪堡基金会。一般来说,如果洪堡基金会收到申请者的材料,会给申请者回一封电子邮件,告诉申请者一个联系人。这个联系人很重要,在申请者收到筛选通过的通知之前,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和这个联系人沟通。如果有新论文,可以直接电子邮件寄给这个联系人。
如果按照正常时间安排,洪堡基金会通知下来后最少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成行。因为需要一大堆事情去办,比如签证,如果拖家带口则要双认证。好处是签证费免了,而且速度特快,不用排队预约。例如,笔者办签证时从交材料到收到寄回的签证只用了4天。另外,如果申请者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洪堡基金会有约定,中国科学院帮你订飞机票,订票的钱国家出,不用自己花钱。
洪堡基金会对研究时间的规定比较灵活,一般是一年,如果课题做不完,可以申请延期。一般来说,绝大部分洪堡学者会要求延期,最长可以延期1年,即最长的年限为2年研究和4个月语言课程学习。其实也看申请者的工作做得怎样,如果有很多成果,延期也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如果碰到特殊情况,比如夫人生小孩,则可以在某个关键时段继续延期。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德国的自然环境和学术氛围。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偏北,夏天不热,冬天则较冷。由于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德国的自然环境越来越趋向于适合人类生存,蓝天白云随处可见。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散漫生活方式,德国人的生活相对紧凑而高效。德国科学家依然是欧洲科学界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人,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非常普遍。走在德国大学校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随处可见,展示着德国在世界科学研究上的地位。在这里,预祝中国将来有越来越多的洪堡学者到德国为自己的科学理想而奋斗。
(责任编辑 陈广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411287.html
上一篇:
珠江学者计划下一篇:
学思生命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