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专题论文节选(1)

已有 3417 次阅读 2018-2-23 14:0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区域低碳发展及空间依赖——基于2005—2015 年中国省级数据的分析

雷明,马海超,李浩民,孙淑晓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既定战略目标。结合2005—2015 年中国省级层面的实证数据,运用TOPSIS 模型对中国部分省份低碳发展进行评估、排序和分析。TOPSIS 计算结果表明,本次统计的中国30 个省份的低碳发展指数总体上较为稳定,一些省份的低碳指数表现出下降趋势。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30 个省份分为表现最好、中上游、中下游、表现最差4 个梯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梯队的低碳发展指数具有一定差异,表现差的省份与表现好的省份之间差距显著。为了检验省级低碳发展指数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计算了“莫兰指数I”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并不显著。

关键词  低碳发展;TOPSIS;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空间依赖性检验

全文链接: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747

黑碳气溶胶排放量测算及空间分布研究

付加锋1,齐蒙2,刘倩1,王红梅1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

2.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保定071000

基于统计学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省域2012 年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研究表明,2012

年中国大陆黑碳排放总量为188.676×104 t,其中居民生活源排放量为81.800×104 t,占黑碳排放总量的43.3%,位居首位。工业在生产和最终消费中排放黑碳80.914×104 t,占全国排放的42.9%,工业源和居民生活源排放量占总量的86.2%,是中国黑碳最主要的排放源。交通运输和生物质燃烧放排放量分别为17.809×104 和6.667×104 t,分别占总量的9.4%和3.5%。火电和供暖行业排放量较小,仅占到排放总量的0.8%。从能源类型看,黑碳主要来源于煤炭和生物燃料燃烧,分别占54%和31.6%。黑碳排放省域空间分布不均匀,呈东高西低的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人口密度一致;从各个地区来看,山西省在全国黑碳排放量中位居首位,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依次位列前5,这5 个省份贡献了全国约37%的排放量。山西省的主要排放源来自工业,占全省排放的82.4%。山西是煤炭大省,炼焦行业发达,煤炭的大量使用造成该省较高的黑碳排放。河北、山东的排放源主要贡献也来自工业,分别占本省排放量的61.5%和57.5%,同时居民消费也占有一定比例。河南省农村人口密度较高,居民生活源黑碳排放占总量的50%,内蒙古则由工业源和生活源共同贡献,两者贡献比例各占45%左右。

关键词  黑碳;排放因子;空间分布;排放清单

全文链接: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748

北京市秋季亚微米细颗粒物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特征

张晗宇,程水源

北京工业大学,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

采用多通道采样器和气溶胶化学组成在线监测仪,对2016 年10 月北京市区大气亚微

米颗粒物(PM1)化学组分进行了离线采样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北京PM1质量浓度平均为66.04±51.45 μg/m3,重霾期间PM1的质量浓度(103.16~160.23 μg/m3)是清洁天(3.50~3.78 μg/m3)的27.29~45.78 倍;北京秋季重霾天和清洁天的化学组分存在显著差异,有机物是PM1的主要化学组分,清洁天贡献高达64.90%;而在重霾天,二次无机组分显著增长,贡献高达69.72%。硫酸盐日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反映出区域特性;而其他组分(有机物、硝酸盐、铵盐及氯化物)表现出显著的日变化特征。整体而言,大气PM1中各组分受污染源排放、大气化学反应及天气形势的协同影响。

关键词  气溶胶化学组成在线监测仪;亚微米颗粒物;化学组分

全文链接: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74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1100863.html

上一篇:热爱考古学的物理学家
下一篇: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专题论文节选(2)
收藏 IP: 219.142.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