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置顶 · 论“培养重心前置”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热度 11 2017-12-9 11:15
论 “培养重心前置”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当下,我国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双一流”了。据说对 42 所双流大学的建设经费预算已经出炉了:清华大学 233.35 亿元,北京大学 193 亿元,超过百亿的高校还有 ...
9280 次阅读|19 个评论 热度 11
置顶 · 什么时候,读中国的大学能成为一种荣耀?!
热度 12 2017-10-11 11:13
什么时候,读中国的大学能成为一种荣耀?! 金振奎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编者按: 作者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教学的深度思考,还在于引起家长们对如何培养孩子的深度思考,如何才能避免孩子将来“呆”、“傻”、“弱”。许多家长 ...
9995 次阅读|23 个评论 热度 12
置顶 · 科学研究,该以什么为导向?
热度 29 2017-10-11 11:08
科学研究,该以什么为导向? 为啥要科研?用啥标准评价?这两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却事关科研导向问题,事关国家科技成败。很多人认为,科研应以探索自然界奥秘为目的,不管是否对国家有用;对科技成果评价时,注重论文等形式上的东西。 笔者认为,这种导向是错误的,正在把我国的科研引向歧途,诱导科研大军追逐 ...
22324 次阅读|65 个评论 热度 29
“无序科研”与“有序科研”,哪个模式好?
热度 19 金振奎 2018-12-10 19:40
“无序科研”与“有序科研”,哪个模式好? “无序科研”在此指没有组织的科研,研究方向和目标不固定,科研人员自由发展,各自为战。 “有序科研”在此指有组织的科研,有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有明确的要攻克的目标,并有固定的研究团队。一个人沿着一个方向长期坚持研究下去,直至攻克目标,也算有序科研。 ...
9090 次阅读|46 个评论 热度 19
如何让学生评教成为能真实反映教学质量的晴雨表?
热度 7 金振奎 2018-10-26 11:41
如何让学生评教成为能真实反映教学质量的晴雨表? 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受众,是亲身体验者,而且其体验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的。按理说,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感受最深,学生评教的结果最可信。但由于我国高校对学生评教的设计过于简单化,学生应付差事 ...
6131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7
游击性科研难出大成果
热度 17 金振奎 2018-4-2 08:11
游击性科研难出大成果 路,一直沿一个方向走下去,才能走的远。科研,一直沿一个方向搞下 ...
11800 次阅读|19 个评论 热度 17
课讲得好,就是好老师吗?
热度 26 金振奎 2018-1-30 09:52
课讲得好,就是好老师吗? 课讲得好,就是好老师吗?恐怕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说:是的!那是必须的!但笔者认为,这是错的,课讲得好,会把学生教“傻”、教“呆”。 怎 ...
13547 次阅读|35 个评论 热度 26
大学里,教育研究重要还是科学研究重要?
热度 11 金振奎 2018-1-26 18:42
大学里,教育研究重要还是科学研究重要? 教育研究的核心目标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的问题,要提出优质教育模式和高效教育方法。 很多人,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和领导,认为教育研究是教育学等文科类专业的人关注的问题,而理工科教师要关心的是科学研究,因此,很少有理工科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尽管高 ...
9741 次阅读|24 个评论 热度 11
会写论文,该不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要求?
热度 19 金振奎 2018-1-16 09:59
会写论文,该不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要求? 绝大部分本科生毕业时不会写科技论文,尽管能写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报告。生产单位上很多工作了多年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生,做了很多工作,会写研究报告,但要让他们提炼出论文来,比登天还难。这都是大学里论文写作训练的缺失导致 ...
12577 次阅读|28 个评论 热度 19
大学里该不该推行通识教育?
热度 18 金振奎 2018-1-9 15:48
大学里该不该推行通识教育? 近几年,国内高校兴起了“通识教育热”。大学校长们谈到大学教育改革,就是要推行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当成了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法宝,喊出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口号,试办通识教育班,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打通专业壁垒,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 ...
14122 次阅读|19 个评论 热度 18
中国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热度 22 金振奎 2017-12-6 16:58
中国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1. 教育现状? 我国人民历来重 ...
10549 次阅读|38 个评论 热度 2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