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E学术交流官方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JE2017

博文

2020开放获取周|饱受争议却又日渐盛行,OA期刊究竟该如何选择?

已有 7235 次阅读 2020-10-30 14:28 |个人分类:AJE 学术博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开放获取, 期刊选择, 论文可见性, 论文处理费

10191025日,是今年的国际开放获取周[1]

伴随着广大科研人员对免费访问学术文献和免费获取科研出版物等需求的日益增加,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出版模式应运而生,并对整个学术出版行业产生了日渐广泛的影响。

与传统订阅期刊相比,开放获取期刊(OA期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这类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免费向科研人员、专业人士及公众等开放,可供其免费在线访问和获取。

选择OA期刊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 论文可见性

OA期刊上发表论文意味着论文有可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因为更多的人可以免费访问它。实际上,一项研究表明,OA论文的全文下载量比订阅获取的文章高出89%PDF格式的下载量高出42%,独立访问者的数量高出23%[2]

此外,根据对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作者的一项调查显示,作者决定是否在OA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常见原因之一,是OA出版物有被更广泛阅读的优势。

尽管下载量和读者访问量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被引用率的绝对增加,但通过OA发表实现更高的论文可见性,则可能帮助科研人员吸引和接触到潜在的科研合作伙伴。

2. 发表费用

传统订阅期刊和OA期刊在论文发表和出版过程中都可能收取一定费用。传统期刊通常根据页数及彩图数量收费,而OA期刊通常会收取一笔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

由于OA期刊的开放获取特性,使其无法像传统订阅期刊那样,向为了获得全文访问权限的学术机构或图书馆收取一笔价格不菲的订阅费用,因此,OA期刊向作者收取一笔论文处理费也并非完全匪夷所思。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OA期刊的论文处理费都很高,这笔费用可能从8美元到5,000美元不等;有些OA期刊甚至不收取论文处理费。

3. 期刊质量和影响力

一些研究人员往往对是否在OA期刊上发表文章持保留意见,因为OA期刊可能不像某些特定学术领域中更成熟的传统期刊那样广为人知。

事实上,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的作者拒绝在OA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最常见原因是对OA出版物质量的担心。有必要指出的是,许多OA期刊都是新创刊,尚未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

不过,并不是说OA期刊的质量就一定不好。其实,不少学科领域都有高影响因子和高影响力的OA期刊,例如,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等等。尤其是在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有不少高质量的OA期刊可供选择。

此外,由于某些传统订阅期刊的高额订阅费用,促使一些知名学术机构的学者考虑转向OA期刊或订阅费用合理的期刊投稿、发表论文,这可能也有助于OA期刊质量的提升。

其实,OA期刊的质量主要还是取决于同行评审。严格和规范的同行评审流程能够给稿件“把关”,从而保障期刊的口碑和质量,这也是OA期刊与“给钱就发”的“掠夺性期刊”的本质区别。

4. 出版速度

相信大多数科研人员在选择和确定目标期刊来进行投稿时,都要考虑该期刊的稿件处理速度,包括从提交稿件到获得第一次审稿结果、从稿件录用到出版等过程分别需要等待大概多久时间。

不得不承认,传统的纸质出版方法造成了稿件从提交到录用、再到最终发表出版的显著延迟。因为传统出版需要对若干篇论文进行组稿并将其安排在特定的某一刊期进行出版,受每期期刊的篇幅限制可能会导致待发表论文的积压,此外,对纸质期刊的印刷和分发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

而对于可免费在线开放获取的OA期刊来说,基本不受这些问题的限制。从这个层面来看,无疑加快了OA期刊的出版速度。事实上,一项对Scopus引文索引中列出的135种期刊的研究显示,与传统期刊相比,OA期刊从稿件录用到出版所花费的时间要短得多[3]

开放获取在国内的尝试与实践

作为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大国之一,在开放获取影响全球学术出版行业格局的进程中,中国也一直在积极参与和进行有关开放获取的尝试与实践。

201710月,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正式签署了开放获取2020计划Open Access 2020 InitiativeOA2020倡议的《关于大规模实现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意向书》。OA2020由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于20163月发起,并已有全球多家机构、组织、联盟等陆续加入,旨在通过推进大多数学术期刊从订阅形态转变为开放获取形态,实现平稳、快速、服务于学术界的转型[4]

20205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达成国内首个开放出版转换协议。基于该转换协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26家研究所原用于采购OUP订阅期刊的费用直接转换为资助开放出版的费用,其科研人员作为通讯作者在这些期刊上发表OA论文无需自行支付论文处理费[5, 6]。开放出版转换这种模式的出现,也是帮助某机构科研人员在发表OA论文时减轻论文处理费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第九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会议已于日前在北京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开放科学付诸实践并融入社会”,与会嘉宾围绕“开放科学的理念与价值”、“开放获取和开放数据的实践与发展”、“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以及“开放科学进程中的焦点问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7]

期待更规范的开放获取出版市场

任何商业模式的诞生,都有其利弊,都需要在市场环境的考验之下不断发展完善。当然,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也不例外。在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开放获取凸显了明显的优势,但仍有不少问题存在争议并亟待有效解决。

例如,如何在作者保有著作权的同时,保证优质的研究成果不因过高的论文处理费望而却步;如何在允许出版商合理盈利的同时,保证同行评审的公正性和OA期刊的学术质量;如何真正实现大多数学术期刊从订阅形态向开放获取形态的转变,让学术文献的查阅和科研成果的交流不受订阅费用门槛的限制,从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等等。

尽管关于开放获取未来如何发展仍有待探索和商榷,但毫无疑问,这种出版模式将会持续存在并不断影响学术出版的格局。我们期待,在学术出版市场日臻成熟完善的同时,开放获取出版的市场运营模式也能日益合理化、规范化,承载和推动更公平、更包容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参考来源:

[1] http:// openaccessweek. org/ profiles/ blogs/ 2020- theme- announcement- english

[2] https:// openscience. com/ open- access- increases- citation- a- brief- overview- of- two- reports/

[3] https:// www. sciencedirect. com/ science/ article/ abs/ pii/ S1751157713000734

[4] http:// www. las. cas. cn/ xwzx/ zhxw/ 201711/ t20171107_ 4888473. html

[5] http:// www. las. cas. cn/ xwzx/ zhxw/ 202005/ t20200522_ 5584635. html

[6] http:// stdaily. com/ index/ kejixinwen/ 2020-07/ 21/ content_ 975401. shtml

[7] https:// www. sohu. com/ a/ 423804632_ 744387


喜欢这篇博文吗?如果您觉得本博文对您和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欢迎将其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看到您的推荐或收到您分享本博文的后台提醒后,我们将通过私人消息为您赠送AJE润色服务的优惠代码及使用方法说明,作为对您支持的回馈与感谢。

如果您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英语翻译和语言编辑的需求,敬请发送邮件至support@aje.com;如您想了解AJE如何帮助研究者取得成功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AJE中文官网www.aje.cn

本文首发于“AJE美国期刊专家”微信公众平台。您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们交流,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找到我们。

AJE WeChat二维码.jpg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翻译自AJE作者资源中心https://www.aje.com/arc/原文标题Making the Choice: Open Access vs. Traditional Journals,作者Sarah Conte。本文由AJE北京办公室负责翻译、撰写。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groups@aj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44631-1256357.html

上一篇:推荐一款学术神器:Researcher APP,火速用起来
下一篇:想要轻松成为在线演讲达人,您只需这几步
收藏 IP: 111.118.20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