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her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sherong

博文

“钱学森之问”探讨之—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到犯罪嫌疑人(古月评)

已有 4689 次阅读 2010-9-26 23:2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方舟子, 肖传国, 胡评, 私家媒体

当粗略地浏览肖方的恩恩怨怨简史后,不免产生无限的感慨!
在感慨的同时,肚子里难免有些感想,也难免有冲动的成分和不合理的想法!
吐出一部分来,腾出点空间来,也许会好受些!
首先,肖传国作为指使打人的犯罪嫌疑人,其行为理所当然地应该遭到谴责,并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
他的匪夷所思行为,不仅深深地毁了他自己,也给本来日趋飘落的知识分子名声雪上加霜!是否还会危及某些政府部门(机构)的权威!?
一个肖传国倒下去,是否能保证不出现下一个夏传国、曲传国?!
下面,提出几个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私家媒体的影响力
有媒体分析,开始,人们认为“大嘴”宋祖德的爆料,只不过是娱乐圈里的另类娱乐作料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宋祖德的谈资娱料不断地被现实所证实。因此,宋祖德的博客,已不是纯粹的个人博客,而是影响力随着点击率不断高升的“私家媒体”了!
被宋祖德爆料的对象改变了此前可以漫不经心,不屑一顾的姿态,开始较真起来了。谢晋遗孀徐大雯诉宋祖德、刘晓庆要与宋祖德打官司、金巧巧与宋祖德官司等等,……。宋祖德由开开心心的爆料王,稳享高点击率的名博主,开始步入了麻烦缠身的“官司宋博客”。
相比于宋祖德博客是“私家媒体”,新语丝网站该是“国营(企业)媒体”了!期期皆看的,不在少数;其传播之快,范围之宽,在涉及知识分子阶层的媒体来说,可能国内很少有与其比肩的媒体。某一行业(系统)的某人,若在新语丝上曝光,也许不出一星期,就几乎在这一系统的所有相关单位都会有人知道了!这个论断虽然是根据几个事件的概括,不一定能反映全貌,但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事实。就以本次方舟子被打事件来看,中国大陆那家主要媒体仅仅是简单的报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即使被打死了,又有几家主要媒体会腾出一角来?!
那么,国家的有关机构,尤其是法院,如何在某个个人对新语丝网站,尤其是扬名世界的方舟子时,如何看待(保护?)某个个人的权利?名人是有大小之分、有级别差的!
二、放话的时机
在我的身边,有几个现成的例子。包括新语丝在内的某些网站,曝光某人的“某些点”总是在“有事”的时候!譬如,某人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公示期”来了,在新语丝网站上,有关给某人的调味料就上来了!(这与新语丝网站无关,仅仅与放调味料者相连)
只要在网络上有某人的调味料,某人此生大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就无缘了!
有人上调味料,相关部门就要调查,时间不会停止,机会却会自然消失!
不信,可以问问基金委,也可问问工程院等等部门管事的!
也可以问问那些落选的人们,择时上眼药水,是否是治对方毛病的最佳时机!
我们的一脉相承的同胞,在对岸,这样的实证举不胜举!
一到选举,有关人员就会喊出来:不要重现“走路工事件”!
一到选举,有关人员就会喊出来,要防止再现“疑似绯闻录影带”!
……。
有时,两人的选票在有限张数内,时机太重要了!
而在这种时机放话的,要的就是似是而非,无关痛痒的话!
就像两国交战时期,不要说你放话,就是你还呆在敌对国,你也保证被人骂为汉奸!不打仗,你呆在哪国都行!没人骂你汉奸!
我们应该尊敬的法官先生(女士)们,我们的网友们,如何看待“放话时机”?!
三、一个话题
就像信访局,每天要接待那么多的来信来访者,一般来说,渐渐地麻木了,似乎也还情有可原!但是对于个体来说,他(她)不仅仅涉及个人,还涉及一家,甚至是亲戚朋友啊!
一所医院,难免会有大夫出点差错,发生死亡等事件。然而,对于个体,如果是一家之主在医院里出问题了,累及的就是至少一家,甚至更多人啊!
打假,对于我们国家目前来说,太迫切、也太需要了。但是,如果对某人打错了一点点,受影响的可能是某人的一生啊!网站出点错在所难免,个体承受得了吗?哪个个体就活该承受?
打假可以有瑕疵吗?就像法律,可以留有余地吗?
四、打假的环境是否该更宽容
有句话似乎是这样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你可以有说话的自由(权利)。
涉及打假的网站,是否可以放不同意见者一码,可允许有对立的观点出现在同一网站上?!
五、看不明白搞不懂
方舟子孜孜不倦地奉献于中国大陆的科技打假事业,值得尊重!虽然,他现在也出名了,但是,他也承受了太大的责任与风险!政府的有关部门是否能给方舟子先生减减负?在大陆也种植培育出几个类似性质的网站?虽然,这类网站出现过,现在也存在—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的学术批评网,但是其影响,也许是新语丝的边角料效应都没有了!
南橘北枳,没有合适的生长环境与条件?
……



方舟子遇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894-367289.html

上一篇:“钱学森之问”探讨之—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到犯罪嫌疑人(五)
下一篇:标题:“钱学森之问”探讨之—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到犯罪嫌疑人(古月再评)
收藏 IP: .*| 热度|

2 耿文叶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