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fuzh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fuzhuo

博文

《信息简史》第一章——《会说话的鼓》阅读

已有 5785 次阅读 2017-10-24 22:33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信息简史

Talking drums 叫对话鼓, 是非洲最古老的乐器之一。Talking drum成典型的沙漏状,鼓皮有双面(通常为羊皮)。鼓绳均匀而细密地连接两端的鼓面。通过调节鼓绳的松紧程度可以调节音高。演奏者通常将鼓夹置于腋下,通过手臂的夹力控制鼓绳的松紧,进而影响鼓面的松紧程度, 调节鼓的音高。由于音的可调范围很广, 如人类的语言一样, 能传达多种信息, 因此亦被称作对话鼓。    


关于鼓语的视频记录并不多,可参见以下链接中的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MTgwNjcyMA==.html?from=s1.8-1-1.2&spm=0.0.0.0.mKKjY2

1、为什么“鼓语”中要引入如此多的“冗余”(反复用不同的鼓点描述同一个字、词或者句子)?在你平常的对话中是否也用到这种冗余?

答:书中提到,非洲语言的口语把声调作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鼓语则更进一步——它仅使用声调。鼓语是基于口语单词然后再丢弃其中的辅音和元音(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丢失),紧接着在用鼓语传递到的信息中就只剩下声调高低的不同组合,然而这很有可能会导致极大的歧义,就像在汉语中仅给出几个辅音或者在英语中仅给出某个单词的首字母,然后让你猜出所要说出的具体意思,显然,这是很困难的。

那么给出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鼓语中就是用这些看上去多余的“定型的小尾巴”,来消除由此而产生的如此多的“冗余”。但是万事万物有利又有弊,这样做,显然每次都要多打许多的鼓点,这就大大降低了效率,但是这样做却是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从另一方面看,在鼓语中引入的冗余也能增加一种文化感和艺术感(但从书中提到的这许多举例中看,感觉是这样),比如,把“月亮”说成“那俯瞰大地的月亮”,读来岂不是多了一中诗意;“鸡”说成“那啾啾叫的小东西”,岂不是多了一种可爱的感觉;还有最后卡林顿的妻子呼唤其回家的用语“森林里的白种男人精灵。。。。女人和洋芋在等待着你,回来回来”,我们能看出其中夫妻那和和睦睦的亲热关系,读起来又像是在一些唯美小说中读到的文字,感人至深。

在平时对话中,一般来说,是不用这种冗余的,除非有些时候实在是想不起来表达某种事物的名词术语的时候,就会用其各方面显而易见的特色来详细描述,又或者,有时候会直接使用该事物的特色来指代该事物,但往往不会用到很多的冗余。

2、这些非洲部落成员通过鼓语传递信息,传递的信息量与鼓语中的哪些“物理参数”(如敲击速度、时长、音调等等)有关?

答:书中提到鼓语仅使用声调,只有一对音素,完全通过高低音的变化构成。当然,音调是影响传递信息量的主要因素,而其他比如敲击速度,时间长短,中间的间隔时长,重复的次数等皆为次要因素,而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再进行横向比较,自然还有产生鼓语的鼓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等相关性质。

3、能否通过这一章的内容简单提出你心目中“信息”的直观解释?并考虑它应该怎样量化?  

答:信息就是对某一个客观事物我们所要通信的知识,从本质上看信息就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及规律的描述。通过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载体的互相传递,客观事物之间便可以互相获取所需要的知识。

而这所有的信息均是由许许多多的离散的比特所构成,信息量的单位便是比特,比特这一量纲的引入在书中有提及。

以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


思考:为了描述一个事物或者说明一件事情,使用“鼓语”的方法是否方便?与中文(对话或者文字)相比呢?中文与英文相比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66447-1082323.html


下一篇:《炊事班的故事》有感
收藏 IP: 202.119.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