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ca

博文

清华大学出版社收稿需知

已有 3639 次阅读 2017-11-17 11: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齐清定

指来稿一次交齐,包括正文、文前页、文后内容、附件和图稿。文前页包括书名页、内容简介、前言、目录等,文后内容如参考文献、附录、索引等,附件如电子文档(含word格式文稿、pdf格式文稿,每章存为一个文件;图稿)、附书等。

指稿件清楚,尤其是图稿要求图像、曲线、字符等清晰,公式中各字符、数学符号等清晰。若有手写部分,字迹、字符等均应清晰可见。

指稿件内容最后确定,加工与出版过程中不再有较大的修改。

需注意:目录中各层次标题必须与正文中的一致,且不要遗漏,比如文中的参考文献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书中若有索引,则需有索引所含名词术语的定稿,不能仅由正文中抽取了事。

2.打印稿要求

打印稿应与电子文档完全一致,打印稿单面打印,字号不小于五号,行距不小于1.5倍。若书稿中含其他书(如第一版)的部分内容,也只使用单面。

3.体例格式的基本要求

1)体例层次

一般理工科图书的章节采用如下编排格式:

第1章                                                        1

1.1                         1.1

                1.1.1                          1.1.1

节之下一般采用  1.  1) (1)    层次号,可酌情采用四个层次号,或其中的若干层次号,但不要随意用黑体字(或其它非宋体字)作为标题形式,更不应与上述四个层次号混用。若四个层次号不够用,可酌情进行文字处理减一层次,或采用列项说明的符号,如• ”。但要注意,列项说明的内容多为并列的短语或句子,不要取代上述四个层次或与之混淆,一般情况下,不要在列项说明的符号之下又设置一层符号。

2)图表、公式等

正文中公式号、图号、表号、例题号、定理号等全书编号原则应协调一致,建议均按章编号,如式(1.1)、图(1.1)、表1.1等,或均按节编号,如式(1.2.1)、图1.2.1、例1.2.1、定理1.2.1 等。有的书将全部例题中的公式号单编为(1)(2),也允许,但不要太随意,比如(1)(2)、(a)(b)、(*)(**)混用。

注意:图号和表号要分别排列(不能混排为图表2.1、图表2.2),且一定要在文中引出。另外,重要的公式或后文中要提及的公式应有公式号,但公式号不宜太多,更不要每个公式都编号。

正文中的图题或表题有或无均可,但全书应一致;分图题有或无全书不必一致,分图题可放在图稿中,也可放在总图题之下,但全书形式要一致。

习题和答案中图号可延续所在章节正文中的编号,也可单编号(如题图1.1),不要图题。

例题格式宜采用:

 3.1  ……

  ……

3)附录

附录的层次编号如下:

   附录A   (注:只有一个附录时,也必须编为附录A

     A1    (注:不是A.1

A1.1

附录B

附录中的章节、图表等编号示例:A1B1.1C1、图D3E5、表F7定理A1、定理B2式(C3)、式(D4)。

4)参考文献

一般教材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篇目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滥,凡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过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文献。

参考文献可安排在各章,也可全书集中安排,但不能随意混排,比如全书第1~15章有总的文献,又在第1617章设有“本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可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但著录格式全书要一致。两种著录格式及文内标注格式参见已公布的最新版国标《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4 外文字体的使用

外文正斜体尽可能参照本社的《著译者须知》的要求执行。要注意下角标与平排的字符不要混淆,如动能Ek 不写为Ek,铜Cu不写为 Cu 。还要注意,表示矢量、张量和矩阵的外文字母用黑斜体,例如:矩阵A(黑斜),不用A(白斜),也不用 [A] ;向量a =a1  a2   an)或a =a1a2…,an)均可,也可用 [ ] 代替(  ),但全书的形式应一致。不要用a ={ a1  a2   an} b = 表示向量。

5.名词术语

书中的科学技术名词应采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尚无审定公布的可采用各专业的惯用名词。组稿编辑需提醒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名词的规范性,并力求同一名词全书一致。若同一名词允许有不同的名称,应在使用时酌情说明。如劲度,又称刚度系数;进动,又称旋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52468-1085634.html

上一篇:清华大学出版社物理类教材书目
下一篇:征集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