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评估科研团队学术创造力的四个关键性指标及科研团队制度的优缺点辨析

已有 3863 次阅读 2021-3-19 11:18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与科研方法、学术评价|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按:王立新老师给我发来了他的一篇有关科研团队制度评论的文章(“科研团队制度的七大弊端”,https://zhuanlan.zhihu.com/p/358181814),拜读之后我认为,首先这篇文章对科研团队的可能负面作用分析得很准确和深刻,但同时我认为并不能由此完全否定科研团队制度,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下是我的详细评论:

1.科研团队制度如果运用得不好,的确会反倒带来许多的负面作用,立新老师的这篇文章对科研团队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分析得很准确和完整了,我想补充的一句话是:科研团队制度如果使用不好,会反倒成为败坏学风和浪费科研资源的巨大推手。

2.但是,我认为并非所有领域中的科研团队制度都是负面作用显著的,更并非所有领域都不应采取科研团队制度,有不少科研领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领域)是有必要采取科研团队制度的,比如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进行实验观察的实验科学、科学探索等领域,这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科学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存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许多具体分支领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存在(比如需要进行大量社会调查、实地调查或是需要进行海量数据收集整理等领域),都有可能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人员参与,和足够精干的科研团队合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科研工作,这类科学研究仅靠一两个两三个人尤其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头脑和时间精力是无法完成的。

3.因此,对于不同的学术问题,和不同的科研领域,应该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科研组织和科研管理,既不能都取消科研团队制度,也不能要求都必须采取科研团队制度,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领域具体安排。正如立新老师文中所提到的,真正最重要、最核心和最顶级的科研突破,往往是首先在某一个人的头脑里独立地想通和产生的。学术讨论,包括学术团队中的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会对学者的头脑思考产生积极作用,但真正诞生第一个思想性、智慧性突破的地方往往是在某一个个体的头脑之中,是在一个独立的头脑的精心静心的思考中诞生的,而往往不会是在群体的热闹讨论中在多个头脑中同时产生的,更不会是在自己都没有亲自做实验和没有亲自做科学分析,仅仅是安排组织了他人去做研究的人的头脑里首先产生的。因此,

4.问题的关键在于科研团队该如何组织、该如何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点是评估一个学术科研团队是否靠谱、是否有学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1)平时经常会进行有实质内容和有深度的团队学术讨论,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泛泛而谈的例会,更不应是连正常的学术例会制度都没有;2)该学术团队的头目和骨干成员会经常参加各类有实质内容的学术讨论,与国内外其他同等水平乃至更高水平的学者之间有有实质内容和有足够深度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3)对于实验过程和分析结果,有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提醒、互相讨论、互相把关和互相检验,在这种互相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由此确保该团队的每个研究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分析结果、分析结论是可靠的和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可以由此培养和锻炼初级团队成员和新入门者得到足够的实验技术训练、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思想、科研方法的熏陶,由此逐步培养出或萌生出新的有质量的学者乃至高水平的学者(上述内容中的第一条和第三条会有所重复,但又有所区别,前者偏宏观和学术化,后者更加细节琐碎,都是不可或缺的);4)学术团队成员,尤其是头目和骨干成员具备优秀的学术素养和智力水平,且能够也愿意把绝大多数时间精力真正有质量地、高强度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学术思考之中。上述四条中,虽然第四条才是最为重要的,但从旁观者判断(当然也包括该科研团队的自我判断)的角度来说,用前三条来做判断是最为直观、最为简洁和最为容易的,因为前三条都基本不满足甚至完全不满足的科研团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合作和团队性质的学术探索,那就反倒不如个体自行独立研究了,唯有前三条都完全真正满足的科研团队,才会形成真正的团队科研能力,才能起到1+1>2的倍增效应和团队合作效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77580.html

上一篇:科研只是人生的诸多选项之一,兼论清华北大的研究生考街道办有何不可?
下一篇:该如何对待科学研究中的异常数据和异常现象?
收藏 IP: 223.68.82.*| 热度|

7 郑永军 宁利中 高峡 王安良 王立新 武夷山 陈新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